高质量职业指导的实现途径探索
2015-03-19陈乃团
周 韬 陈乃团
高质量职业指导的实现途径探索
周韬 陈乃团
目前高校职业指导主要问题是:职业指导观认识不够到位、职业指导师专职化比例偏低、职业指导教学手段单一以及个性化职业指导不足等。为此,必须有针对性地提出实现高校更高质量职业指导的有效措施,包括牢固树立正确的职业指导观、大力提高职业指导师队伍的专职化比例、全面丰富职业指导的教学手段、大力加强个性化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职业指导;实现途径
[作者]周 韬,管理学硕士,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教;
陈乃团,管理学硕士,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助教。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指出:“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使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在国内经济整体形势不容乐观,经济下行风险比较大的宏观环境中,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要想使大学生能够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就必须依靠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一、高质量职业指导的内涵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在我国高校,职业指导还处于不成熟阶段。近代科学意义上职业指导诞生的标志一般认为是,1908年美国波士顿教授帕森斯在当地成立职业局并同时开展指导活动。
职业是人生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在毕业后就业的过程中,却是在毫无社会阅历和缺少社会知识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可能就会出现职业选择的不恰当。高校是育人场所,在提供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如何帮助毕业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也是工作重中之重,因此高质量职业指导同样应引起高校的重视。
对大学生来说,职业指导有利于学生早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素质条件并结合社会需求,来决定职业教育的方向。就业后,能在岗位上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身价值;对社会来说,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有利于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人职匹配,供需匹配,促进劳动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建立。
二、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指导观认识不够到位
正确的职业指导观是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的最基本前提,没有正确的职业指导观,就根本谈不上真正的职业指导,也就不可能为广大大学生提供可能影响其一生的职业指导服务。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职业指导观至今还停留在就业指导观的水平上,将职业指导观误解为就是就业指导观,认为职业指导就是就业指导。这种错误的认识观念,认为只要保证大学生大学四年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就可以了,其他的一概不闻不问。虽然经过就业指导,很多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基本上都能够找到一份糊口的工作,但最终避免不了会导致广大大学生就业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频繁跳槽和职业发展迷茫,浪费了广大大学生宝贵的青春和精力,也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二)职业指导师专职化比例偏低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教学〔2002〕18号)中明确指出:“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近期,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要保证不低于1∶500。”虽然高校的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基本上达到了教育部规定的标准,但在就业指导师队伍中,仍然存在很多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兼职就业指导课的现象,并且很多就业指导师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职业指导师培训,没有获得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就上岗教学,导致目前高校专职化职业指导师的比例偏低。专职化职业指导师比例偏低的现象,一方面直接造成高校职业指导师对职业指导理论的研究不足和职业指导实践不够;另一方面,也不能指导更多学生的职业发展以及满足更多学生对于职业指导多元化的实际需求。
(三)职业指导教学手段单一
职业指导教学中,往往会发现较多大学生对职业指导课不感兴趣,上课积极性不够高,有些学生甚至把职业指导课当成是自习课或休闲课,各做各的事。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职业指导教学的手段单一,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由职业指导教师主导单一的讲课过程,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导致较多大学生对职业指导课的学习积极性偏低。同时,教学手段单一还表现在,不注重典型鲜活教学案例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不注重结合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技术平台开展职业指导教学等。
(四)个性化职业指导不足
根据马斯洛的多层次需求理论,人们在不同阶段有不同层次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同样的,在社会发展多样化、价值观多元化的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对于个性的追求也更加明显,在大学四年的不同阶段及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他们都有不同的个性化需求。以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职业生涯咨询室接待的咨询案例为样本,通过对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各年级学生关心的重点和咨询的问题不同:新生咨询的主要问题是时间管理、自我认识、专业方向等问题;大二学生咨询的问题主要涉及专业选择、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与学业时间分配等;大三学生咨询的主要问题是考研专业咨询、职业目标、职业定位;大四毕业生主要咨询的问题是职业方向、生涯决策和求职技巧。当前大部分高校由于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限制,对于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往往采取大班的群体性教学和指导,而小班及个性化的教学和指导严重不足。
三、高校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的实践探索
(一)牢固树立正确的职业指导观
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指导观,就必须从思想上彻底清除狭隘的就业指导观,从思想上清晰准确地认识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的联系和区别。狭隘的就业指导观,就是认为只要给求职者提供就业信息、就业面试技巧等相关方面临时性、短期性的就业指导服务,帮助求职者顺利找到一份工作即可,只重视追求短期性的就业数量,忽视长期性的就业质量,也忽视求职者长期的职业发展需求。而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由此可见,牢固树立正确的职业指导观,要同时关注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两个主体对象,使求职者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能够满意并发挥个人的聪明才干,同时用人单位也能够为求职者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最终取得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双赢的良好效果。牢固树立正确的职业指导观,就是要跳出就业指导观的狭隘思维,不以就业为目的提供眼前的短期服务,而是要在求职者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中提供长期的职业指导服务。
(二)大力提高职业指导师队伍的专职化比例
职业指导师队伍的专职化比例高低直接决定了职业指导质量的高低。建设一支专职化的职业指导师队伍,是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的根本保障。要大力提高高校职业指导师的专职化比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对高校专兼职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培训,使他们掌握更加专业、系统的职业指导理论知识,并将获取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作为上岗教学的硬性要求之一;二是鼓励职业指导师参加更高级别的职业指导师培训,对于获取高级职业指导师的教师给予一定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三是积极选派优秀职业指导师与国外职业指导师进行交流实践活动,吸取国外职业指导的先进成果和经验,并结合我国高校职业指导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我国高校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的本土化理论和策略。
(三)全面丰富职业指导的教学手段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职业指导课程的浓厚兴趣,进一步提高高校职业指导的质量,必须不断地丰富职业指导的教学手段,注重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回归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全面丰富职业指导的教学手段包括:第一,案例教学。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典型案例的收集、分析、整理和研究,建立典型案例数据库。在典型案例数据库创建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对本校各专业职业指导典型案例的收集,这些身边鲜活真实的案例,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会远远地超过一些非本校非本专业的案例。同时,还可以邀请杰出校友给学生做专题讲座,进一步贴近学生的实际兴趣需求。第二,实战教学。在上具有实践性的职业指导教学课程之前,职业指导教师可以提前一两周布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提早做好准备,到正式上课时进行实战职业指导教学,比如分成各组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实战面试等。在职业指导课程的后期阶段,可以带领学生到校企合作基地等生产和工作的一线进行职业实践等。第三,建立职业指导网络学习平台。该网络学习平台可以设置多个贴近学生实际需求的板块,比如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礼仪等,实现职业指导资源共享,实现职业指导师和学生的线上线下互动等。
(四)大力加强个性化职业指导
人职匹配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和能力特征,并与社会的某种职业相关。职业指导就是要帮助个人寻找与其特性一致的职业,以达到人与职业之间的合理匹配。”不同阶段的大学生群体也可以分成各个不同人格特征和能力特征的群体,如果采取无差别化的职业指导,肯定不能够取得预期的职业指导效果。因此,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人格特征和能力特征的大学生群体,应该采取有差别化的职业指导策略,即个性化职业指导。所谓个性化职业指导,就是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学校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人格特征和能力特征的大学生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发展指导,通过开设不同阶段的职业指导课程、设立职业指导咨询室、创建职业指导QQ群、开通职业指导热线、微博、微信、飞信等途径,为大学生的个性化职业指导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优质服务,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总之,高校职业指导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千百万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也关系到千百万大学生背后一个个家庭的幸福美满生活。所以,高校应当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可行措施,不遗余力地为广大大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服务。[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思想政治工作专项)(批准号:JA13655S)]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教学〔2002〕18号)[A].2002.
[3]张爱芹,刘淑玲.大学生职业生涯案例分析及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