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内在机制探究——基于心理学的理论视角

2015-03-19陈芬萍

滁州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课业负担减负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内在机制探究——基于心理学的理论视角

陈芬萍

摘要:在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由来已久,其原因复杂,涉及考试制度、学校管理、用人制度、家长观念以及传统文化消极影响等多个主客观因素,成为制约新课程改革,有效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瓶颈。目前关于如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主要从改革教育制度、转变教育思想、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进行研究,其研究取向更多从外围、制度层面推进。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理论视角,分析影响学生课业负担的内在心理因素,探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内在机制。

关键词:课业负担;减负;内在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7.8

作者简介:陈芬萍,合肥学院教育系教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合肥 230601)。

收稿日期:2015-02-11

在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由来已久,原因复杂。关于如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无论从制度层面还是理论层面都有诸多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的来说成效不大,且大多数研究主要从改革教育制度、转变教育思想、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谈如何减负,其研究取向更多从外围、制度层面推进。毋庸置疑,这些方面的改革对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有着积极意义,但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没有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改革都难以取得成效。本文试图在专家学者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以影响学生课业负担的内在机制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的。

一、课业负担的界定

什么程度的课业称得上负担,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界定,目前,关于课业负担的界定和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比如有的学者指出课业负担也可叫作学业负担,而学业负担是人类个体以个体经验的方式,在对人类经验吸纳、加工、认识和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对认定的目标、承担的任务和责任所带来压力的一种体验,以及为此而消耗的生命。还有学者认为学生的个人发展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的形式来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的数量对学生心理、生理、经济三个方面的影响,其影响致使学生身心发展受到阻限,可以称之为课业负担。据此,我们认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指的是,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校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身心压力,以及由此带来的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其中外部因素有考试制度、教师素质、家长教育观念等,内部因素主要指学生自身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发展动力强弱、学习态度等内在心理要素。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将外在压力转化为学生寻求自主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将切实提高减负的效果。

二、影响学生对课业负担认知的内在因素

(一)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学生学习主体性是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独立性、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内在特性, 它是学生主体得以确立的内在依据和根本标志。主体意识作为主体性的核心, 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成熟的结果,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主体意识强的学生表现在学习上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主动进取, 视学习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学习行为;在学习中能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面对学习困难时,有积极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体现了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因此,主体意识强的学生认为学习是发展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途径,把自己看成是学习的主人, 而不是外界强加的任务, 从而能自觉、积极、主动、独立地去学习。相反,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抵触的心理,从而不能自主、认真的学习,对于最基础的学习任务也会认为是一种负担。

(二)学生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指学习者头脑中所形成的知识结构体系,既指学习者所具有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也可以指学习者在特定知识领域内具有观念的内容和组织。认知结构作为学习者的心理组织结构,具有鲜明的主观色彩,这种鲜明的个性也成为影响学习者学习效率因素之一。一般而言,良好的认知结构具有可利用性、稳定性和清晰性等特点。其中可利用性是指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用以同化新知识的能力和水平。若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具有较强的同化能力,认知结构可利用度就高,新知识就会在认知结构中找到合适的落脚点,成为认知结构中的有机组成。认知结构的稳定性和清晰性是指原有认知结构中可利用知识的扎实程度和清晰程度。稳定性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同化与吸纳的固定焊接,清晰性使得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能清晰认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习得对事物比较分析的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学习者认知结构越稳定清晰,解决问题的能力越高;认知结构越模糊,学习时亦步亦趋,难以从整体上把握学习的方法,每一步发展都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完成课业花费时间较多,成效较差,学习难免成为一种负担。

(三)学生自我发展的学习能力

自我发展的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元认知监控能力,指学生能运用元认知知识,积极主动地对自身的学习活动进行计划、调节、监控、反思,已达到预定学习目标的能力。具备元认知监控能力的学生一方面具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根据自身学习特性、学习任务的特点来确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并依据目标调控学习过程,从而使目标更清晰,为有效学习提供前提和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元认知的计划、监控和调节作用,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学习状态,不断优化学习过程,科学选择学习策略,认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得以加强,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总之,具备自我发展学习能力的学生充分体现了个体的自主能动性,能正确对待和科学分解学习负担,自觉整合学习中的各种因素,实现学习过程的最优化和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四)学生个体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种非智力因素。作为后天社会化作用的产物,一般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构成。学生学习态度的形成是内外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部因素包括学习兴趣动机和对学习价值的认知,外部因素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主要涉及教师授课水平和人格魅力、课程性质及学习中的情绪体验等。学生学习态度如何通常可以从学生对待学习的注意状况、情绪状况和意志状态等方面加以判定和说明。一般而言,学生对学习有正确的认知,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将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 反之,不良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及耐受力,难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对于最基本的学习也会当成一种负担。

三、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内在机制探究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学习态度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学习负担的认知,是促进学生将合理的学习负担转化为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动因素。因此,研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内在机制,探寻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支撑点,也成为目前状况下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途径和全新课题。

(一)凸显主体,激活学生学习的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作为学生主体性心理结构的一个方面,在学习活动中起着激励、导向、强化等作用。教学中,激活学生学习的动力机制,就是要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将学习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而不是外在的负担。首先,满足需要,激活主体意识。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相应需要的满足才有可能转化为行动的动力。学习中,学生的需要主要体现为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一方面需要教师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使每位学生感觉到被认可、被接受,学习的主体意识才有可能觉醒;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差异,有效利用教材和学生的情感因素,使每位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成功,激发其学习的最大潜能,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得以持续和发展,继而以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其次问题取向,强化主体作用。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更多体现为学生在学习中是否具有问题意识,不仅能解决问题,更能提出问题。而单一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法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要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应注重以问题为取向的学习方式的改革。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情境创设、课题研究等方式,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利用图书馆、网络、社会调查等途径,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于养成学生探究精神和态度、掌握学科学习方法、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第三,激发自信,提高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能否完成某一任务所做的推测和判断。对学生而言,学习中成功体验是形成积极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真正确立“以生为本”的理念,采用多种方式有效引领,促进学生养成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能主动化解学习负担,感受学习过程中追求知识和获得成功的乐趣,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有效建构,完善学生学习的认知机制

认知机制也称智能活动机制,指的是学生学习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如具备科学、稳定的知识结构,就能主动接受、有效建构外界客体知识,表现为学习过程中较强的适应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因此,完善的认知机制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映了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而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业负担的认知。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认知机制应成为减负的重要措施。首先,科学分析学生原有认知结构。通过诊断性测验或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状况,分析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存在的问题,选择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新知识进行有针对性教学,是帮助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前提。其次,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性。这种结构性一是指教师教学的内容应是一门学科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和学科体系。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一”,才能够以“一”为基点构建知识的内在联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学生对知识内在联系把握得越清晰、越稳固,越有利于学生建构新知识,从而形成良性的的认知机制。教学的结构性还强调教师教学中应注重以学科思想方法来组织和建构课程内容,将教学从基础的知识教学、技能训练提升到深层次的思想方法教学的水平上,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学习和应用的思维导航器,形成知识和能力有效内化和运行的良性机制,实现知识系统的自主建构。第三,改革教学方式。改变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提倡以案例、问题为载体的自主、探究和发现式学习,培养学生能以问题、案例为基础对材料进行自主组织,主动发现知识内在规律和联系的能力,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为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创造条件。

(三)自主调节,健全学生学习的监控机制

具备学习监控机制的学生表现为一种较强的自我学习的能力,能依据学习任务,对学习过程进行自主调节、监控和反思,进而优化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要素,使学习高效运行。因此,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关键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健全自主学习的监控机制,使学习成为学生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一是善于培养学生自我计划能力。学生学习计划能力不能自发形成。教学中,教师应科学分析学清,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注重策略性知识的教学,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逐渐养成能依据对学习任务和自身学习能力诸因素的综合分析,合理确定目标,有效选择学习策略、科学规划学习时间的能力。二是善于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学习过程,总结方法、发现问题;也可通过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问题成为学生集中学习和检查学习效果的介质,从而达到监测的目的。学生依据对学习活动的监测,对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以达成学习目标。三是善于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能力。自我反思是学生能对自己学习方式、过程、结果等进行科学判断,它是学生主体意识的充分体现,也是提高学习质量和学生学习监控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方式,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或通过让学生撰写学后记等方式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能力。总之,学生能对自身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检测、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习得的知识与技能方能真正内化并可持久,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成效的目的,学习负担自然减轻。

(四)合理导向,优化学生学习的定向机制

定向是在内外因相互作用下,促使个体产生行为的动力。学生学习定向机制的形成是个体内在需求和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学校教育如果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内在需求,而过分强调外界压力,学生对学习负担的主观感知明显。因此,优化学生学习的定向机制重在激发个体学习内在需求,而积极的学习态度将是其中重要的导向因子。虽然积极学习态度的形成属于个体主观范畴,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教师教学水平、人格魅力、师生关系都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重要因素。因而,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以高尚的人格、丰富的学识、高水平的教学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根据霍夫兰德态度改变模型,说服者吸引力的强弱对说服效果影响显著。如果说服者对说服对象有较强的吸引力,则说服对象顺从和认同说服者期望的可能性较高;反之,说服成功的可能性较低。因此,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教师,学生愿意听从其教导,积极的学习态度也易养成。另一方面,教师要改变过于注重结果的传统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过程性学习的指导,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习得了方法,学习效果增强,对学习和自身价值的认同感增强,学习态度自然向积极方面发展。学生对学习有了正确的认知,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形成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就能成为学生积极主动的行为,进而形成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良性机制。

总之,如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涉及到的因素错综复杂,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和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改革原有教育体系中不合理成分,营造合理减负、促进发展的良好氛围是当前学校减负的重要任务。但减负过程中,如果没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所有的改革只能外在于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的合理需求也有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这样的减负措施必然收效甚微,甚至导致目前所谓的越减越重的现象。因此,科学减负一方面是外围改革环境的推进,另一方面需要探究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内在机制,内外兼修,形成合力,才能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建彬.学习负担:涵义、类型及合理性原理.教育研究,2001(5).

鲁林岳.综合辩证论“减负”.教育研究,2007(5).

宁震霖.教师视阈下端正大学生学习态度理论与对策研究.民办教育研究,2013(6).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Internal Mechanism to Reduce the Academic Burden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based on Psychology

Chen Fenping

Abstract:in China, the schoolwork burden overweight problem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has existed for a long time. The reasons involve many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such as the examination system, school management, personnel system, the concepts of parents and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o on, which become the bottlenecks of constrai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Recently, some research was about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changing the educational idea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etc. to alleviate students’ schoolwork burden overweight, whose orientation was from the periphery and the system level.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internal 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the mechanism of reducing the burden on students from the view of psychology.

Key words:schoolwork burden; burden reduction; internal mechanism

责任编辑:刘海涛

猜你喜欢

课业负担减负
小学生课业负担TRED测评模型构建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内涵的多视角分析*
——基于九省市学生、家长与教师的调查
学生课业负担测评模型的构建研究∗
——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为例
构建和谐课堂减轻课业负担
春节已“减负” 送礼根难除
“轻负提效”大家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