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问题学生的救赎之道——以国内几部青春励志影视剧为例
2015-03-19赖旭华郭建华
□赖旭华 郭建华
青春期学生的问题与外界环境的影响和自我心灵的觉醒有密切的关系,心病要用心药治,解铃还须系铃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用青春影视剧积极正面的力量抗衡消极影响,将青春影视剧变为“适合青春期青少年观看”的电影,发挥优秀青春影视剧的娱乐休闲、审美欣赏、宣传教育的正向传播功能,试论述几条救赎之道。
一、思想认识方面
根据传播学理论,媒介还原现实,因此媒介提供了生活的蓝本,起传递信息和传承文化的作用,能教给青少年知识和礼仪,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认识。比如《十七岁不哭》、《十七岁的单车》这类青春电影的情节和故事离现实不远,青春期学生很容易找到共鸣或原型,里面的人物如同现在的所有高中生一样:充满军训的汗水,模拟考的艰难,集体生活的困惑,学习的困扰。有对现实的迷茫,有对未来的憧憬,有怀旧的感伤,也有奋斗的朝气,花季雨季如果能在思想上做好准备,提高认识,就能冲破对青春期的惶惑和陌生,在青涩中实现绚丽的梦,在受伤中成长,在成长中日益坚强。通过这些青春影视剧,青少年还能了解到自己并不熟悉的生活,《十七岁的单车》反映了贵州偏远山区失学青少年的苦难挣扎,通过故事的讲述和人物的塑造,学生能够看到外面的世界,感受到当下生活的幸福,青春期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认识就可以消除,就不会沉浸于抑郁症,或者产生极端的思想认识。
二、道德品质方面
媒介有议题设置的功能,青春影视剧通过一些共同的主题,设置了大众普遍关注的议题,具有话题聚焦的效果,直观、形象地反映共同存在的问题,同时传达了主旋律之下被认可的道德与品质。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往往潜在地受到影视的议程设置的影响,国家广电总局要求广播影视节目要让青少年从道德楷模和先进人物的事例中受到教育、启迪乃至道德的力量。青春影视剧能够很好地熏陶青少年,让他们了解中华传统优秀道德,也让他们知道是非、对错等普世道德价值,也让他们对违反道德的事件评判,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如电影《花季雨季》中有一段情节:班长谢欣然的父亲把户口指标让给了同事,谢欣然因此要回老家参加高考,欣然的母亲一开始并不开心,但是后来经历过道德的净化,一家人又其乐融融。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现实生活中因为面临各种诱惑,有功利因素,也有浮躁风气,有很多类似的情与理的考验,面对这类冲突时,是损人利己还是成人之美?相信青少年会以此为榜样示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心理情绪方面
影视剧有使用与满足的功能,提供娱乐休闲,起心理补偿、情绪疏导的作用。电视剧《十六岁的花季》歌词中唱:“十六岁的秘密涨满沉沉的书包,十六岁的日记写满长长的思考;十六岁的眼睛飘出绿色的旋律,十六岁的心灵透出疑惑和烦恼……”青少年碰到烦恼和疑惑时,总是容易体现为情绪波动,长期以来酿成心理问题,电视剧中的主人公白雪是这些问题的化身:她个性率真,一直是出色的班干部,但期中考试之后,由于学校张贴白、红两种考试成绩,伤害了很多同学的自尊心,在家长会即将召开之际,白雪情绪冲动之下怒撕榜单,引起了轩然大波。之后她又发现了自己父亲与别的阿姨关系异常,自己又因为与欧阳严严走得太近,卷入早恋的漩涡之中。这些都是青少年会遇到的暴风骤雨般的变化,但是青少年过于敏感,自己把它们变成秘密,秘而不宣,情绪发酵成“肮脏的小秘密”,剧中主人公的成长、挣扎与觉醒除了可以起到移情的作用,转移情绪困扰,还能对青少年起到启迪作用,因此在这部电视剧播出之后,剧组收到七千多封群众来信和几百张卡片,青少年在其中尽情倾诉心理话、悄悄话。正因为青春影视剧对青少年的心理疏导起了重大的作用,一些自杀、暴力问题就能得到过滤和缓冲。
四、行为习惯方面
有人评价目前的青春影视剧上半身感伤,下半身激进,比如个别作品宣扬堕胎,情节不接地气,不利于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借鉴这一思路,青春期学生之所以产生问题,其实也正是因为身体和心理的割裂与分离,身体激进生长,精神感伤忧郁。青春影视剧对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巨大的作用,发挥着媒介的培养功能。比如《汪洋中的一条破船》、《平凡的世界》这类青春影视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汪洋中的一条破船》原型郑丰喜只活了31岁,短暂的一生充满坎坷,从生下来时开始右脚自膝盖以下左右弯曲,左脚自膝盖以下萎缩,足板向上突起,加上家境困难,郑丰喜的求学之路更加艰难,凭着自学考上了台湾中兴大学法律系,行为品格多么顽强坚韧!他以实际行动将奋斗、拼搏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的自信以及积极面对困境的行为品质,也同样鼓舞了青少年,有利于化解青少年怕吃苦、急功近利、自卑的不良习惯。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帅气或是怎样的行为习惯受欢迎。在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有一条著名的20天定律,记忆的遗忘曲线也遵循这一规律,因此一部影视剧的播放所能形成的后续效应足以培养行为习惯。
五、交往习得方面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习得至关重要,人际交往是建立亲社会行为的机会。杜威认为学校即是社会,为了研究学习(习得),班杜拉进行了著名的“观察学习”试验,发现青少年容易通过模仿习得规则。青春期学生要面临更加广泛的人际交往,有些已经融入了社会交往的坐标系,美国传播学家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书中详细阐述了媒介的社会化功能,影视传媒有观察学习的功能,青春影视剧对青少年的社会化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成为了修补青春期问题缺陷的基因。青少年的社会化问题主要存在于人际交往,这些人际交往涉及到与同学,与家长,与老师以及与其它社会人员的交往,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其实可以通过观察青春影视剧习得方法或生活方式。电视剧《十八岁的天空》讲述了高考前夕,一群性格迥异、各有心事的高三学生们在古越涛这个搞怪老师以及其他老师的用心沟通之下,打开自己的一片天空的故事。剧中的古越涛老师不按常理出牌,给人第一印象就不好,还令人形成了古怪的刻板印象,成为空降的新兴人类,行为令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貌似完全不懂社会交往,高一分班之后出现了一摊子事,第一次考试中,古老师精英汇集的班级考了倒数第一名,语文课也成了全年级倒数第一。这让学生、家长、同事、领导对他的信任降到了最低。这个青春洋溢的男老师遇到了青春期的所有问题,他是如何应对的呢?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一个个解决亲子关系问题、同学矛盾问题、汪君泽性格过于孤僻的问题,将班级打造成优秀团队。这部电视剧涉及到了社会交往的各个层面,因此能为青少年指点迷津。
总之,关于青春期学生的问题可以找到无数的救赎之道,除本文引用的青春影视剧外,还有其他很多优秀的影视剧可以起到帮助作用,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灵活而全面,国外的一些青春影视剧也可以拿来做重要的媒介,关键是个人、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让影视剧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