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肿瘤及并发症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2015-03-19赵国营
赵国营
(汝阳县人民医院CT 室 河南 洛阳 471200)
胃肠道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早诊断与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用于胃肠道肿瘤诊断方法较多,如内窥镜检查、普通螺旋CT、多排螺旋CT 诊断等。但内窥镜检查对肿瘤所引发的并发症诊断价值不高,普通螺旋CT 因扫描速度较慢,且在诊断过程中受呼吸、胃肠蠕动等因素影响,因此并不认作是胃肠道肿瘤的首选方法[1]。而多排螺旋CT 可有效规避上述缺点,不仅可做出有效诊断,同时还可掌握因肿瘤疾病所引发的并发症特征,为后期治疗提供较为准确的参考信息。在本次研究中,笔者重点分析了多排螺旋CT 在胃肠道肿瘤及其并发症中的诊断价值,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汝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胃肠道肿瘤患者38 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胃癌12 例、直肠癌3 例、结肠癌5 例、间质瘤10 例、脂肪瘤1 例、淋巴瘤7 例,所有患者均经后期手术治疗证实。其中男27 例,女11 例,年龄25 ~70 岁,平均(60.9 ±2.5)岁。患者均因腹部胀气、疼痛或消化道出血等症状而就诊,在初步诊断后高度疑似胃肠道肿瘤,进而行相关影像学诊断。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表示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38 例患者均行多排螺旋CT 检查。本次所使用的仪器为Philips 256 排iCT,设置层厚及间隔均为0.9 mm,电压120 kV,电流250 mA。首先进行单层扫描,所用时间约为0.5 s。选择优为显作为本次增强扫描对比剂,使用剂量为1.5 ~2.0 ml/kg。静脉注射25 ~29 s 后行腹部常规动脉期扫描,后进行全腹部门静脉期扫描,整体扫描时间为50 ~60 s。扫描结束后将原始图像上传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由2 名以上影像学医师对扫描结果进行分析诊断。
2 结果
38 例患者中,34 例CT 诊断图像上显示软组织密度肿块,肿瘤直径13 ~75 mm,肿瘤为圆形或椭圆形,其中21 例肿瘤边界清楚,20 例密度均匀。4 例患者胃肠道管壁呈环形增厚或部分性增厚,但未见明显肿块,管壁厚度均在5 mm 以上,明显高于邻近管壁厚度。并发症征象:①侵犯肠管周围脂肪间隙13例,侵犯邻近其他肠管7 例,转移至肝脏3 例,转移至大网膜4例。②不完全性肠梗阻16 例,近段肠管扩张而远段肠管不扩张,完全性肠梗阻患者9 例,近段结肠明显扩张。③结肠套叠3例,回结肠套叠1 例。④肠扭转5 例。⑤消化道出血2 例,在增强扫描后少量对比剂溢出肠腔。⑥腹腔积液4 例,扫描过程中可见肝脏边缘或肠管间隙呈片状水样低密度影。
3 讨论
胃肠道肿瘤是临床的常见病与多发病,近年来胃肠道肿瘤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并逐渐向年轻化发展[2]。对胃肠道肿瘤的诊断方法较多,其中以CT 诊断在临床上较为常用。但普通CT 诊断需经长时间扫描,患者呼吸、胃肠蠕动等均可对扫描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其在胃肠道肿瘤诊断中受到一定的限制[3]。而多排螺旋CT 则可有效规避上述缺点,不仅可缩短整体扫描时间,空间分辨率也获得了明显提升,同时MPR、MIP、VR 等重建技术的运用可从多个角度对病灶进行观察,提高诊断准确率[4]。
在胃肠道肿瘤诊断中,多排螺旋CT 可显示肿瘤直接征象与肠壁增厚情况。肿瘤最为直接的征象为肿块,而良性肿瘤通常具有边界清晰、周围组织因受压移位等特征;恶性肿瘤边界则较为模糊,且伴有一定的侵袭性。肠壁增厚也是胃肠肿瘤诊断的一种征象,主要因部分肿瘤早期并不形成肿块,而是顺沿肠道壁进行浸润性生长,进而造成胃肠道管壁增厚。但对于肠壁增厚者,需结合其增厚厚度等因素与炎症进行区别。
在对于胃肠道肿瘤并发症的检测中,多排螺旋CT 亦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可对因肿瘤而引发的肠梗阻、肠套叠、肿瘤转移、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均作出较好的诊断。这与内窥镜检查相比,表现出其特有的临床价值[5]。
总而言之,多排螺旋CT 在胃肠道肿瘤及并发症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作为首要诊断方法,为后期治疗提供良好的参考信息。
[1]高云,郑晓林,尹昌媛,等.多排螺旋CT 在胃肠道肿瘤及并发症的诊断价值[J].中国CT 和MRI 杂志,2013,11(4):91 -93,117.
[2]张晓鹏.CT 与MRI 在胃肠道肿瘤中的应用[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0,13(10):724 -727.
[3]张雷,李森,罗娅红,等. 应用螺旋CT 诊断胃间质瘤[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8,19(3):212 -213.
[4]黄柿兵,郑春生,欧小波,等.螺旋CT 双期扫描在胃肠道肿瘤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4):493 -495.
[5]裴文举.46 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