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卒中患者心理护理体会

2015-03-19王连芹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邢台市心理障碍神经内科

王连芹

(邢台市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河北 邢台 054001)



脑卒中患者心理护理体会

王连芹

(邢台市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河北 邢台 054001)

笔者对120例脑卒中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结果表明,120例有心理问题的脑卒中患者不良心理得到有效改善,无1例意外发生。因此,心理护理介入有助于患者病情恢复,增强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脑卒中;心理护理

脑卒中是临床上致残率、死亡率较高的疾病,目前,该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1],约50%~70%的存活者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2]。患者产生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脑卒中病人的康复,因此,脑卒中患者心理护理尤为重要,笔者对120例脑卒中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护理措施,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邢台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0年7月-2013年9月收治的脑卒中合并心理障碍患者120例,男64例,女56例,年龄30~65岁;其中脑梗死68例,脑出血52例;过度焦虑5例,抑郁56例,回避与压抑17例,猜疑1例,苦闷和有不安全感41例。

2 心理问题及应对的护理措施

2.1 过度焦虑 患者过度焦虑引起失眠、食欲减退等。护理人员应热情地接待病人,介绍住院环境及医务人员,与其交谈感兴趣的话题,从中捕捉患者产生焦虑的原因;同时营造轻松的环境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其感到温暖,用带有专业技巧的语言,从心理上给予启发、诱导、解释,使其认识到焦虑对疾病的影响。良好的心理护理可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调动积极性,对神经功能的恢复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护理人员鼓励患者勇于面对现实,扬起生活的风帆,同时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2.2 回避与压抑 脑卒中患者大多使用溶栓、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而且多数有心血管病史。由于机体和行动发生的异常,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残疾[3],因此患者担心被抛弃,担心孤独,又不愿在家属及医务人员面前流露,回避与压抑使患者不能及时主动诉说不适症状,导致患者出现社会适应不良、生理功能障碍、失眠、健忘等症状,使病情变化不易及时被发现而失去了抢救机会,因此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在不影响社会公德的情况下,使其尽情发泄,从而有效减轻患者心理负荷。即使在恢复期也不要放松警惕,要从细微之处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

2.3 抑郁 脑卒中是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不仅导致患者躯体残疾,而且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也有较大影响,产生较多心理问题,以抑郁症最为常见[4]。抑郁患者自我评价降低、精神萎靡,自信心下降,特别中青年患者是家庭和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多面临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护理人员利用良好的沟通技巧,给予心理疏导,在患者面前不谈公事,不涉及家庭生活,鼓励患者自我控制、自我监察,从而将负面情绪转换为正向的积极乐观心态[5]。若为左额前区包括左背侧额叶皮质和皮质下损害引起的抑郁则要配合药物以达到治疗的目的[6]。

2.4 猜疑 患者认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不信任周围人,对医务人员的言行产生误解。护理人员主动向病人讲解脑卒中的病因、诱因、症状及愈后和注意事项。纠正患者理解错误和概念错误,消除疑虑,战胜疾病。

2.5 苦闷和不安全感 脑卒中患者由于肢体功能障碍、感觉障碍、失语而受制于人,不适应改变了的生活方式,加重患者心理负担,使其苦闷、少言寡语,心事重重,不愿配合治疗,受这些心理因素的影响,日常生活中患者不愿意请求别人帮忙,有潜在的跌倒、坠床风险,加之疾病治疗过程中不积极配合,导致病情加重。护理人员应充分给予帮助,调动患者主动性,协助患者矫正不正确的思维模式,激励患者建立更合理更积极的行为方式,如信号灯绳系于患者床头、尽量保持路面平坦、走廊设置扶手、下床活动有人扶助、患肢功能细小恢复都告诉病人等,使患者心情舒畅,积极配合治疗,逐渐适应改变了的生活方式。

3 护理结果

120例患者心理障碍,给予具体护理措施后,过度焦虑5例有4例患者食欲好、睡眠好;56例抑郁患者,48例精神好、对生活充满信心;其中1例因脑实质病变引起的抑郁,积极配合药物,病情基本稳定,生活乐观;17例回避患者有11例摆脱心理困境,积极参加病房有趣活动;1例猜疑患者,纠正了理解错误;41例苦闷患者37例心情舒畅,适应目前生活方式。

心理问题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甚至影响其人际交往、家庭和睦以及工作能力,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有效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不良心理状态和应对方式,提高患者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对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心理护理和心理健康是一切治疗措施的基础,为脑卒中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消除心理障碍,使患者情绪稳定,主动积极配合药物治疗,当患者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其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均会增强,有助于脑卒中的早日康复[6]。

[1] 宋晓灵,曾蜀江,张中念.认知行为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观察[J].四川精神卫生,2008,33(1):813-814.

[2] 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6.

[3] 郭烘玲.卒中后焦虑抑郁与康复心理治疗的观察[J].甘肃科技,2012,28(20):142-143.

[4] 王 刚,崔丽华,郭 怡,等.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5):216-217.

[5] 鲁和英.50例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效果[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1,28(4):85.

[6] 赵 钛.现代偏瘫治疗学[M].北京: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150-151.

[责任编校:杨红梅]

2014-11-05

王连芹(1962-),女,河北省邢台市人,大专,主管护师,从事神经内科临床护理。

R 473.5

B

1008-9276(2015)03-0371-02

猜你喜欢

邢台市心理障碍神经内科
中国人民银行邢台市中心支行
邢台市
中国人民银行邢台市中心支行
邢台市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系统护理干预在神经内科对脑卒中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初中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辅导策略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QCC在预防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的应用
浅谈如何克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