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海德格尔现象学方法的差异
2015-03-19□李燕
□李 燕
什么是现象学?简单说,它的方法本身就是其核心内容,现象学主要的研究方法与内容是完全结合的整体,不可能脱离内容来解释现象学的方法论。它主要研究何为“意识”,以及意识的意向性的对象,意识与意向性对象的关系。简单来说,意识不能没有意向性的对象单独展开活动,没有意向性对象的意识是不存在的,它是有针对性的,而针对的对象就是意向性的对象。然而,意向性的对象也是在有意识的意向性活动中才形成的。因此,在“认识”某对象之前它已经是以“意向对象”的形式存在着。所以,归纳起来现象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就是:纯粹意识就是意向性的活动形式产生的结构和先验因素中本身的根源。现象学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构建的意识中的意向性活动形式,完成现象学的基本方法即是超越论还原(先验还原)与本质还原。
一、胡塞尔认识论及其思想来源
胡塞尔的超越论概念主要思想来源于康德,在康德那里超越论就是一些认识被他称之为超越,这些认识不与意向性活动对象有关,仅仅是与认识对象的方式有关,这一认识方式是在先天可能范围内形成的。胡塞尔的超越论概念本身包含着柏拉图所谓的“先天”因素,也就是纯粹的,就是不依赖于人的主体的超越论主体性的回复。通常认为:胡塞尔的超越论的还原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其中笛卡尔式的还原和康德式的还原是主要的两种方式。以怀疑主义为中心是笛卡尔的主要理论根源,胡塞尔通过认识论推断得出结论,认为在做出“一切都对我可疑”这个判断的同时,这个判断本身却是不可怀疑的,这样一个观点的提出必须会导致悖论。然而,在任何一个怀疑的观点,确定无疑的是我在怀疑,任何思维过程和观点都是同样,我知觉、想象、判断、推理,无论这些行为是否具有可靠性,无论这些行为是否具有对象,相对知觉而言,知觉到的一切,都是绝对,这一认识论就是“我思”,它没有超出自身,没有要说明的对象,完全指在自身的内在中自我辩论,因此它也是无疑的。如果认为笛卡尔是对自然界、自然科学持普遍怀疑的,那么康德则是完全相反,他对人类的自然认识是全面肯定的。康德对于科学知识的客观真理性并不产生怀疑,因为他精通当时的自然科学,但是“认识如何可能”这一问题,用超越认识就很难回答,这与主体性相关联,超越了自然的认识上升为哲学的认识,超越论的认识与自然科学的认识比较。从超越论的主体性出发去说明客观认识的这一方法就是超越论哲学,即站在三维空间高度去解释二维空间,但是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这跟人们的思维和生活观点、很多习惯相违背,从而被说明对象反而成为说明的根据,这叫做“超越”,简单地说,胡塞尔现象学并不是单纯地向着源头一味纯粹还原,实际上,每一步还原都需要同时澄清这一原始的东西是如何构造出派生的东西的,即还原的同时也相应地构造。如从自然世界还原到纯粹意识领域之后,同时蕴涵着自然世界在纯粹意识中的构成问题,而两者是不可分的。因此胡塞尔并不是一个柏拉图思想的继承者,他的思想基本方式超越了传统哲学的概念,这是胡塞尔对于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转折性的贡献。
二、海德格尔哲学及其思想来源
海德格尔哲学与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有很大区别。他终极追求的是对存在的解释。他以对哲学的批判(或解构)为支点,否定了传统形而上学,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以理性为中心的思想。他的存在之思表现出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把握与深入和批判与超越。海德格尔借助于狄尔泰对生存的思想观点,吸收李凯尔特的普遍有效性思想和拉斯克对生活反思的思想用于突破胡塞尔的现象学,从而也颠覆了当时的三大哲学主流派。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是存在者在世界上的存在状态,首先从存在者人的日常生活解释,此在生存的起点和基础就是人的日常生存状态和情绪意识,建立了本原的以人这种存在者的存在方式。他认为人的日常生活所展示出来的生存状态具有生存的丰富性,根本观点在于他把现象学的本质还原转变为“事实的解释学”,由此展开关于此在在世的存在论分析,即存在之思。世界于其中进行自我构造的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又成为此在的存在方式,此在的存在方式自身又隐含着超越构造的可能性,作为具体人的存在者从来不是现成的“世界中的实在事实”,而是一种具体生存状态,此在这种状态所解释的事实使所有的超越构造具体化,使之成为可能。因此,进行构造者并不是虚构,而是一种非现成的存在者。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不同与其他存在者,它不是稳定不变的现成的存在者,而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同时又具有可能性,具有很强的筹划性和可塑性,所以“存在”在此能够存在,从而显现其自身。总体而论,“此在”是“存在”存在出来的境域。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存在方式就是“生存”,就是生存者在世的生存状态和活动方式。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存在方式,可通过情绪说明此在的现实处境。情绪包含喜怒哀愁,同样怒的情绪,会因不同的事实来表达不同怒的情绪,一种怒可能是因为与存在者无关的事实,带来的主观的不认同,反感的怒的情绪,可理解为事实与存在者主观观念的冲突产生的情绪;另一种怒可能是因为事实与存在者有直接关联,触犯到存在者正常的生存状态,引发的存在者怒的情绪。海德格尔从存在情绪中提出两个概念,就是畏与无,畏与日常生活中的怕的区别在于,畏没有所畏的对象,而怕是有具体要怕的事实和人、物。畏相对的概念即是无,无即是空,相对于空就是虚无。
三、海德格尔对胡塞尔思想的再深入
在海德格尔看来胡塞尔的纯粹意识过于纯粹,忽视了心理学意义上的经验自我,只是把纯粹意识看作是唯一的。所谓的任何存在者其实也都只是现成的存在者,通过这些现成的存在当然不能说明同样是现成的“自然世界”,胡塞尔就是忽视了作为此在的人这种特殊存者的存在者。他把纯粹意识看作终极目标,其现实学还原也就停止于纯粹意识本身,但纯粹意识还不是最原始的事情,最多只能说接近了最原始的事情,应该对意识本身继续进行生存论——存在论的“还原”,直到显现存在本身。海德格尔认为,知觉是对现成存在者的知觉,在知觉中给予出来的是现成对象,而现成对象不是最初显现出来的存在者,因而知觉与现成之物只是第二性的。
[1]刘广玲.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方法[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乔基庆.浅析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思维[J].安徽文学,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