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教志愿服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2015-03-19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支教志愿志愿者

林 琳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支教志愿服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林 琳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支教志愿服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从其起源到发展,不但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而且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性、实效性和针对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是大学生的价值体现,对支教志愿者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支教志愿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必要性

一、大学生支教志愿服务的起源和发展

高校支教志愿服务是目前具有较高知名度、参与面较广的群众性公益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不计任何物质报酬,志愿奉献个人的时间、精力、金钱等,对全国义务教育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中西部贫困边远地区)小学生、留守儿童和城市农民工子女等所开展的志愿性教育活动。

1994年,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实施了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支教”活动,每年组织动员近百万名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基层、受灾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发挥自身知识智力优势,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科技、扫盲和卫生服务。其中,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支教”的文化下乡和基层扫盲活动,可以看作是我国大学生支教志愿服务的开始。

我国大学生支教志愿服务经过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94-2002年),诞生及快速发展期。1996年,共青团中央联合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等部门,试点“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采取公开招募、定期轮换、长期坚持的接力机制,组织动员青年志愿者为贫困地区提供每期半年至二年的基础教育的服务,形成省内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和东西部地区对口支援两种模式以及支教扶贫、支医扶贫两大支柱项目;第二阶段(2003年至今),普及推广期。通过广播新闻、电视及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体的传播推广,“支援西部、服务西部”、“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等政策的提出和开展,大学生支教志愿服务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成为一种青年时尚。

二、支教志愿服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

大学生支教服务是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科学相结合的伟大创新,是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为一体的教育形式和社会实践。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步演变为多角度、各层次、全方位的社会良性有机互动,并由局部地区、部分高校学生参与发展成为全国所有学生自发进行的志愿活动,经过长期积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教志愿服务既是大学生增知识、长才干、受教育的最佳渠道,也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高素质能力、正确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和完善自我的重要方式。

(一)支教志愿服务是大学生价值的正确体现

支教志愿服务是传播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通过支教服务,增长了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道德意识、奉献精神和服务能力,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在支教志愿服务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包容和接纳、提高综合素质,既磨砺了意志,又陶冶了情操,为未来人生的全面、持续和平衡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

大学生支教志愿服务行动的应运而生,不仅缓解了欠发达等地区教师紧缺的问题,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培养他们形成独立的人格、坚定的自信心和顽强的进取心,给孩子们带去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榜样的力量”提升他们的追求和信仰。大学生支教志愿服务是利国利民、利人利己、多赢并举的好事,对农村儿童成长、高校大学生、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有益。大学生支教志愿服务作为把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进行对接的平台和纽带,使中小学生和高校学生两大群体受益匪浅。高校学生作为青年志愿者的主要力量,在市场经济多元化、全球一体化、政治多极化、网络科技技术的迅猛飞速发展,以及当代大学生寻求自我成长意识不断增强的新形势下,积极响应号召,在开展支教志愿活动和弘扬社会文明新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支教服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大学生支教志愿服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和指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养成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各种思潮日新月异、思想自主开放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要求,以大学生为本,才能更让学生信服和接受,更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和传播,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在重视大学生支教志愿实践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鼓励、支持和推动更多的大学生在支教服务中把“言”转化为“行”,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

支教志愿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现实之间的矛盾,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支教志愿服务体现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能够引导高校和社会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尚,反过来又能够辅助大学生志愿者进行自我教育。大学生支教志愿活动在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教育了自己。通过深入基层第一线,加入到实实在在的人民群众生活中认识社会,并认识到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和需求,受到身心的洗礼和净化,得到真实生动的教育。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孩子们来说,高校支教志愿者们来自一个不同的世界,他们将山外的精彩带入孩子们的视野,从而激发孩子们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望。同时,支教志愿服务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在教育上存在的差距,使得全民的素质有一个相对均匀的提升。大学生支教志愿者在支教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模仿老师的教课过程,为欠发达地区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以保证知识的时效性,有利于他们努力学习、查找不足、取长补短,进一步认知和严格约束自我,自觉按照社会的要求不断完善自己。大学生在校期间实际接触社会的机会有限,生活阅历和经验不足,支教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提前深入社会、了解民俗、体察民情、服务社会的机会,具有社会化的教育功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现实生活,经受社会实践历练,成为校园课堂教育的有力补充,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进支教志愿服务的必要性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充当了主体,又充当了客体。作为教育者教育的对象,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促进自我品德发展时,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支教志愿服务发挥了教育的主体作用,激发了教育客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志愿精神注重个体身心的和谐进步,为大学生支教服务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保障,使支教服务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其存在及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应、相接近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合乎人的发展(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尤其是精神文明的进步)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因此,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特别需要关注精神层面尤其是道德素质,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育人先育德,通过支教志愿服务,增强了大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培养了他们有意义的生活理念和团结协作精神,实现了他们自我价值的需要,使他们在无形中得到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其由”“生理成人”培养为“精神成人”。

三、 支教志愿服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大学生支教志愿服务以其灵活多变、五彩斑斓的内容,摆脱了空洞无物、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乐趣无穷的实践活动中,既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又为之搭建了新的平台。

大学生支教志愿者用才华、爱心、精力和时间使服务更具活力、更富激情、更能持续,用饱满的热情最大化地契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封闭的校园”走向“开放的社会”,从“课堂教育的单项传到”走向“实践教育的双向互动”,由“单一的学校教育”走向“多样化的社会教育”。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支教志愿服务的组织化、制度化、科学化、长效化,也亟需依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弥补和改正。

大学生支教志愿服务的主体应该拥有教师的基本职业能力。在支教志愿服务事业中,拥有爱心是基础,具备基本的授课能力、解惑能力是关键。支教志愿服务的内容更多的是交给学生们积极的思想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支教时间不应该局限于短期行为,长期的后续支持才是坚持义务支教活动的持续性,通过义务支教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不断进行义务支教内容的调整和完善。支教志愿行动所树立的是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共产主义道德风尚,青年支教志愿者们有独特的观念、规范和行为模式,通过他们自身优点的熏染及人生哲理、热点新闻、时代信息等内容的讲述不仅能丰富孩子们的知识,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更有助于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大学生支教志愿者组织及志愿者的服务效果能得到更好的实现。

大学生支教志愿服务的对象应该向更为广阔的服务对象拓展。义务支教服务的对象不应该局限于中小学生、帮困扶贫、支教扫盲、社区建设、公益服务等,还应该进行更多的志愿者实践尝试。志愿者服务活动应该创新形式,拓展志愿者活动领域,广泛走进并牵手流浪儿童救助站、聋哑学校、盲童学校、学龄前儿童日托等领域和机构,与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战役纪念馆等开展合作,建立起长期合作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保证支教志愿服务高效有序地开展,要把支教志愿活动作为对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改变各个志愿组织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统一的管理组织、工作规划和职责明确的组织领导机构,真正把支教志愿服务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完善措施来加强青年志愿者的业务素养和服务意识培训工作,注重选拔道德品质优秀、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学业水平优秀的青年志愿者,以此提高整个青年志愿者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行科学考评、定期交流总结,使奖励制度真正发挥激励作用,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是非,掌握行为标准,有利于强化学生获得新的品质,巩固学生通过支教志愿服务所获得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习惯;健全志愿者经费和权益保障机制,保障志愿工作长远进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支教志愿服务得到社会和群体的承认,增强志愿者参与社会活动的自信心。

大学生支教志愿服务是推进社会精神文明进步的有力工具,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篇章。高校要充分重视支教志愿服务,挖掘并实现其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多元文化下的核心价值体系发扬光大。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王静.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科教纵横,2009,(1).

[3]卢玲.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11):39~40.

[4]黄志坚,张丽霞.中外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比较[J].青年探索,2000,(3):17~20.

2095-4654(2015)10-0111-03

2015-07-26

G643.1

A

猜你喜欢

支教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