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动教化到自主成长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定位
2015-03-19陈冬梅
陈冬梅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7)
从被动教化到自主成长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定位
陈冬梅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7)
学校是政治社会化重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学校政治社会化功能主要途径之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区别于中学,如果说中学是公民社会人格的萌芽阶段,需要成长初期的“灌溉”,那么大学应是促进其“绽放”并“结果”,这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适宜的“灌溉”,同样重要的是如何将使其能有和应有的能量得到正确的“释放”,在吐故纳新中,扬长避短,使受教育者从被动的“教化”转为主动的成长,并形成一个较稳定的社会人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定位;路径选择
曾经有学者用螺肉与螺壳的生长关系来比喻公民意识培养与公民社会形成的关系,指出是螺肉的生长促进螺壳的长大,公民意识的培养与公民社会的形成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同理,大学是实施系统、正规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阶段,更是个体社会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必须正确定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角色和功能,从理念教化到促进自主成长。
一、消除“傲慢”与“偏见”
英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在其著作《Why Marx Was Right》(译为《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文中指出:“在发达社会中,象牙塔将如同部落文化中的保龄球馆那般稀有,因为大学已经变成了公司资本主义的附庸。”这样的批判或许略显激进,但却在某种程度上描绘了社会现状,而这种现象不唯发达社会独有。目前我国,一方面是不断增长的高校扩招规模;另一方面是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的需求,加之就业形势的压力,使得不论是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理念还是学生的专业选择、学习动机都倾向于“实用主义”。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普遍的表现出“傲慢”的情感,比如合班的大班授课模式,“缩水”的课时和师资以及学生把公共理论课课堂当作大学英语四六级和各类资格证书考试的复习课等。因而从施教者的角度看,不论是学校还是教育者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有正确的定位和清楚的认知,要认识到其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传递,而是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观、价值观,完善社会人格,实现高校政治社会化功能的重要步骤,也是高校履行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职责的基本途径之一。对于受教育者而言,不仅不会自觉地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自身成长的促进和指导作用,反而普遍地表现为一种“偏见”。笔者曾在课堂上对一千多名的学生做过一次随堂调查,90%的同学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并认为枯燥、不重要等等。究其原因,发现这种偏见很大一部分是源于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学习经历。由于中学阶段应试为主的教育模式以及被动的学习方法,形成这种先入为主的主观“偏见”,加上大学的专业课、大学英语四六级以及各类资格证书考试的“夹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就必然缺乏必要的学习动机。而要消除偏见激发学习动机,以下几个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更新教学理念
要科学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的阶段性功能,就要求本阶段的施教者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理念并改进教学方法。“树德莫如滋”(出自《战国策引逸诗》),从教学理念出发,要根据本阶段学生的身心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是循循善诱,发掘并激励其内在的正面能量,应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其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要转变传统单一的知识灌输的教学理念,首先,要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主导思想,实质上就是要改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固有认识,要把教学看作主动式的、创新性的过程,而非拘泥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被动式的、应付性的上课。所以思想理论课的主导思想应该是理论联系实际、有直接针对性、突出启发性、具有开拓开放精神。其次,用新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具备问题意识,包括以问题作为教学切入点和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要始终注重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有效交流,有交流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才能使教与学融为一体。再次,教学要具备针对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不是展现教材知识,而是要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出发点来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注重问题设置,然后把握时机将理论知识予以贯穿和升华,以提升教学效果。最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思想政治教育更讲求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因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必须具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念,热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丰富理论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为常规的载体。在培养大学生政治素养和塑造社会人格方面有着其特定的作用,具备规范、集中、全面和系统化等特征,但“瓶颈”在于理论性较强而略显干枯。因此,要使教学从“阳春白雪”走向“下里巴人”,实施生命化教育,才能消除“偏见”,激发学习动机,培育认同感并最终走向自主学习和成长。第一,教学内容生活化。精华的理论成果是人类物质文明的沉淀,自然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教育则应当由浅入深,强调贴近生活。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要能够使教与学产生共鸣达到育人的目的,就更要将教材的理论知识同实际的生活相结合,做到生动有趣,有血有肉,并充分利用先进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以及“多屏”设备来呈现教学内容,实现教育目标。第二,授课形式的多样化。要根据大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质、能力、培养目标以及合班授课模式等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授课形式。从授课理念上看,应当遵循“引导”而非“灌输”的教育理念。因为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其身心正逐步走向成熟,自我意识更加的突显,自主求知和自我诉求的表达意愿更加的强烈。因此,在这个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比传播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不失时机的创造条件让学生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从具体的授课形式上看,要力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相结合,比如可以将合班的大班按照课题分成若干兴趣小组,并以这些小组作为基本组织单位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然后根据实践教学的成果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样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有效地使学生将课堂知识体系自觉地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并运用于实际,实现知行统一。第三,考核方式的科学化。在学生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中学和大学的区别在于“中学考试背一学期,大学考试背一星期”。传统的命题和考试方式,使得学生形成一种期末考试“划范围”的学习习惯甚至是依赖心理,而这也是影响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科学有效的考核方式,不仅是教师考察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标尺,更应该成为促进教学成效的一种手段。考核包括平时和期末两种,要注重二者的合理结合和相辅相成。在平时的考核中可以采取适当的竞争和激励机制,比如小组讨论的积分制等,旨在构建一种常态良性的竞争,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动机。而期末考核,作为学习成果的呈现,要从科学的命题开始,除了检验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体现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见解的能力。因此,考试的命题要具备开创性和新颖性等特征,从纯粹的考验“记忆力”转变为考查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运用能力。
四、拓展实践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通过育人而“树人”的目的,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以外,还要注重将教育贯穿于学生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和升华。首先,要充分利用校园已有的教育资源和平台。高校的团委、学生会、自律会以及各类社团都是很好的实践教育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学生可以实践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民主素养以及集体主义精神,而这些都是社会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所无法直接达到的教育目标。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并充分发挥这些学生自我管理平台的实际教育功能,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实现公平、公开、民主和自治。其次,要积极拓展和开发潜在的实践教育资源。一方面,从学校的自身管理来看,可以借鉴和推广国内外高等院校的成功管理经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渠道,比如将“听证制度”引入和运用到高校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促使高校的管理和学生的自治形成有效的互动,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培育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丰富民主知识、养成积极的民主态度,继而从学校延伸到社会,完成从学生的自治角色到具备基本政治素养的合格公民的塑造。另外一方面要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学校与社会的平台共建和资源对接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促进教育成果的转化。比如,可以将学校所在地以及周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历史展览馆作为教育平台实施生动直观立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主自豪和自尊心;可以组织符合条件的师生参与所在行政区域的直接选举,通过民主投票、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养成政治参与习惯,培育政治参与意识并提高政治参与能力;也可以与公共服务机构形成对接,拓展渠道,比如开展慈善、敬老以及特殊教育等自愿者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志愿服务机会,培养自愿者意识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品德。
五、结语
转型期的中国,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发挥中国共产党和我们国家政治优势的一种历史传承,更具备重要的现实使命,因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深入发展,就越需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功能。而随着高等教育模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深入,高校的政治社会化功能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面及其影响力都将不断的扩大。因此,高校应该正确定位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角色,丰富教育形式,拓展教育渠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和方法,为成才中的社会主义“栋梁”拓路和导航。
[1](英)特里·伊格尔顿著.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李杨,任文科,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彭建国,李彤.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教育研究,2011,(3).
[4]李文福.新时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09,(S1).
2095-4654(2015)10-0102-03
2015-08-15
D6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