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传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2015-03-19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渠道心理健康心理

杨 珍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安徽 合肥 230011)

基于微传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杨 珍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安徽 合肥 230011)

微传播是目前大学生获取信息、发布信息、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应重视微传播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创新在微传播领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即积极占领微传播渠道、编制积极心理的内容、树立良好的从业形象、及时发现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全面提高微传播领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

微传播;心理健康教育;影响;挑战;模式

微传播是基于新媒体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传播模式,即依托于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所形成的网络体系来实现信息传播的模式。微传播具有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容量大、时效性强、交互性强、覆盖面广、传播迅速等优势,较之以往的传播模式具有根本性的跨越。近年来,微博、微信等为微传播媒介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发布信息、交换信息的重要渠道,也逐渐成为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充分利用微传播渠道,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必由之路。

一、微传播的特征

微传播内涵丰富,媒介多样,从早期的QQ、MSN,到后来的彩信、飞信,到最近的微博、微信,花样翻新,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微传播顾名思义,其核心特征即是“微”,这个“微”的特征具有多重涵义:首先,微传播的内容是“微内容”,一个词、一句话、一幅图片、一个表情都是一个完整的内容;其次,微传播的体验是“微动作”,可以通过鼠标点击、按键操作、手指触屏瞬间完成操作;第三,微传播的传播渠道是“微媒介”,手机、平板电脑等随身携带的电子产品均可作为传播工具;最后,微传播的传播对象是“微受众”,也就是传播对象可控,既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发布公开信息,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把信息传递给特定对象[1]。具体来说,微传播有如下特征。

(一)信息的编辑与媒介选择具有自主性

微传播作为一种传播模式,具有私人传播的特征,信息的编辑具有自主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在法律框架内随意编辑信息,这就造成微传播的信息具有“三多”的特点,即信息源头多、信息数量多、信息类型多,在丰富传播信息内涵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垃圾信息。

微传播媒介多样,人们不再拘泥于某种媒介进行信息传播,往往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所在环境选择信息传播的媒介,也不排斥同一个人同时使用多种媒介进行信息传播的情况,如一面使用QQ进行商业活动,一面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信息的人大有人在。

(二)信息的生成与信息的传播具有即时性

目前,由于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得到广泛的使用,因此,人们可以使用移动设备随时随地采编信息,从而摆脱了时间、地域的限制,使信息生成具有很强的即时性。同时,微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短短几秒钟之内,信息就可以发送到特定对象或是在一定范围内扩散开来,因此,微传播的信息传播同样具有即时性。可以说,即时性是微传播区别于传统传播模式的主要特征。

(三)参与的权利和传播的权利具有均等性

微传播环境中的每个人既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其参与的权利与传播的权利是平等的。参与权利和传播权利的均等性造成了信息传播由“中心化”变成“多中心化”,也就是信息源众多,也有人称之为“去中心化”。微传播的“去中心化”使所有阶层和所有人群均有发表观点、表达思想、诉求利益的权利,这种扁平化、平民化的传播模式提升了公众参与社会问题讨论的积极性,建立起了多重互动的社会舆论机制,极大地扩展了信息传播的范围,强化了信息传播的影响力。

(四)发布的时间与信息的内容呈现碎片化

微传播的信息发布没有固定的规律,几乎是看心情、看环境,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同一个人发布的信息连续性也很差,很多时候信息之间并没有关联。因此,有人形象地把微传播信息比喻成信息“碎片”。 虽然微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和公众的各类需求,但也造成碎片化的信息漫天纷飞,难分良莠。

(五)多中心与多层次造成信息传播的“裂变效应”

微传播具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特点,即信息在一个传播中心扩散开来会在下一级产生多个传播中心,每个传播中心又会产生很多个下一级传播中心使信息继续传播。这种多中心多层次的传播模式很像原子的裂变过程,因此形象地称之为“裂变效应”。 “裂变效应”具有扩散速度快、影响力巨大的特点,举个例子,“围脖女王” 姚晨在开通新浪微博23个月后,粉丝人数突破1000万,按1%的粉丝转发微博计算,亦可达到10万条,同样,这些粉丝也有自己的粉丝,其广阔的传播空间和爆炸性效应令人惊叹。

二、微传播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微传播作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发布信息和交换信息的重要渠道,其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毋庸置疑。

(一)微传播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

微传播对大学生心理发展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首先,微传播拓宽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微传播凭借其丰富的内容和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大学生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知识成为可能,也促使其主动学习和欣然接受新知识,促进心理发展。其次,微传播有利于大学生舒缓、减轻、释放压力,微传播体系为大学生构建了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一个释放压力和发泄情绪的平台,如在微传播环境下,一些内向的大学生也能勇于表达心声,宣泄情绪,主动寻求交流,有利于开朗性格的培养。第三,微传播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自主预防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的能力。大学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真正主体,因此,帮助大学生提升预防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的能力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微传播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

微传播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微传播使众多大学生成为整天看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屏奴”,并逐渐患上网瘾,易使其性格冷漠,形成人际交往的诸多障碍。其次,微传播中的负面信息,如暴力、色情、反社会言论等也容易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久而久之,成为诱发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隐患。再次,微传播中个人信息加工与发布难以得到有效限制,过度强化个人对信息的掌握与控制,极易强化自我主义,容易造成大学生性格上的偏执。最后,微传播环境与现实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大学生在微传播环境下与现实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具有较大差异,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角色转换问题,极易因为角色落差过大造成失落、迷茫甚至人格分裂[2]。

三、微传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挑战

(一)微传播对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主导地位构成挑战

微传播的信息中有许多以情绪调适为主的心理健康知识与方法,多数以小故事、小寓言或者以词条的形式呈现出来,表述简单、活泼,通俗易懂,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和传播。虽然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一般缺乏系统化的结构,其科学性也有待于考证,但足以对目前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主导地位构成挑战。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既然大学生通过“拇指阅读”就可以获取心理健康保健的知识与方法,那么有什么必要再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因此,微传播对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主导地位的挑战不容忽视。

(二)微传播的负面影响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微传播的信息鱼龙混杂,有大量对心理健康具有负面影响的信息,这些信息一旦扩散开来,就会造成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从而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比如微传播中某人的负面情绪,会引起关注者的负面情绪,然后通过“裂变效应”继续传播下去,使负面情绪被放大和积累,造成大面积的负面情绪影响,给许多人带来心理压力,造成群体心理问题。再比如一些负面事件,经过微传播渠道,被添枝加叶,迅速扩散,使众多信息接受者被误导,以点带面,造成对社会的仇视,从而加重自身心理负担,造成心理问题。可见,微传播中的负面影响会弱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给大学生施加的积极影响,其危害不可低估。

(三)微传播中同类群体的倾向性交流使心理问题强化

微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参与人数多的特征,具有相同心理特征的人群容易聚在一起,同时也容易强化某类心理问题的影响。比如有自杀倾向的人通过微传播交流信息,容易互相认同,强化自杀倾向,最终酿成相约自杀的悲剧。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呈现多元化特征,大学生处于青春发展期,其心理状态也不够稳定,心理问题较为复杂,微传播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了同类群体交流的机会,如果不加控制,任其发展,会相互强化心理问题的影响,造成严重后果。

四、基于微传播渠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微传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成严峻挑战,但让大学生放弃通过微传播渠道获取、发布、交流信息显然并不现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迎难而上,因势利导,占领微传播渠道,利用微传播渠道发布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信息,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

(一)积极占领微传播渠道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应积极应用微博、微信等大学生使用较多的微传播媒介,积极占领微传播渠道,与学生近距离接触,为施加积极影响创造前提条件。应该注意的是,应用微博、微信是目标不是目的,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微博、微信应努力让大学生群体接受,不要曲高和寡,要接地气,才能真正达到学生关注进而交流的目的。

(二)编制积极心理的内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应编制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的内容,传递正能量,建设阳光健康的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走出内心的阴霾,健康生活、充实生活、阳光生活。这里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不要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要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的需求制定内容;二是要注意表述风格,杜绝刻板的表述,要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来感染大学生群体,做到循循善诱;三是要丰富素材,广泛采用图片、视频、音乐、心理测量工具等内容,寓教于乐,让更多的大学生有兴趣关注。

(三)注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形象建设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形象是微传播渠道信息传播是否畅通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心中的形象良好,其微传播渠道的信息传播也会通畅;反之,其微传播渠道也会被大学生摈弃,起不到施加教育影响的作用。可见,微传播渠道仅仅具有工具性,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才是微传播信息释放影响力的真正主体,并且决定着微传播信息产生教育效果的好坏强弱。

(四)及时发现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传播信息方便快捷且具有即时性是微传播的重要优势,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应加强微传播渠道的维护工作,充分利用微传播的快捷性、即时性,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服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在使用微传播渠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在微传播渠道中关注大学生群体和大学生个体的相关表现,及时发现心理问题,让微传播渠道成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监控站”; 二是通过即时交流在微传播渠道中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心理问题积累爆发酿成悲剧,让微传播渠道成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急救站”[3]。

[1]李炎芳,郭明飞,杨磊.微时代的意识形态认同危机及其治理[J].江西社会科学,2014,(6):194~198.

[2]秦冰馥.“微时代”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研究[J].高教研究,2013, (1):255.

[3]李明.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及应用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2(2):126~127.

2095-4654(2015)10-0074-03

2015-06-11

中国职教技术学会2012年~2013年度科研规划项目——安徽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550552)

G641

A

猜你喜欢

渠道心理健康心理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渠道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