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
2015-03-19钟建
钟 建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
钟 建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如何培养大学生对英汉文化之间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并且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今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分析语言与文化之间相生相息的关系以及对比英汉文化的差异,来探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融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文化植入,阐明了必须把英语教学与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之中如鱼得水。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英汉文化的差异;文化背景知识;文化植入
大学英语教学是为了实现学生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顺利地进行交流的目的,旨在培养大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这种跨语言的交流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由于大学生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地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并不多。加上语言测试项目中关于语言文化的内容少之又少,导致教师和学生都忽略了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学习,只在乎语言知识点的讲解。久而久之,学生只单纯积累语言的知识点,不了解语言的背景文化知识,最终导致难以真正使用语言,只能应付简单语言笔头考试。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尽量把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融入教学之中,这样,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提高才会水到渠成。
一、文化敏感性的定义
在西方,国际跨文化学术界有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术语,那就是文化敏感性(Cultural Sensitivity)。那到底什么是文化的敏感性呢?通俗的来说,如果想让自己的观点和价值取向变得具有文化敏感性,就是要让自己在谈论一个事物或者现象时意识到自己相同的行为或者言论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大背景下会有不同的文化理解并且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很多生活文化问题之所以出现争议,就是人们忘记了谈论它时自己所处的文化大背景。另外,文化内容从功能角度分为两类:交际性文化和知识性文化。知识性文化指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法律等文化背景;交际性文化包括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交际性文化是指用外语成功交流所需遵循的行为准则。(张晓英,2009)。文化敏感性即人们具备识别不同国家文化的能力,借此有效的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交际障碍。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敏感性是指在深刻理解本族语文化的基础上对第二语言国家文化的观察、理解及反应能力。大部分学者认为文化敏感性是指能理性地理解、抓住、辨别与自己文化有明显差异的异国文化特征。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作为一个日常交流的工具,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文化对语言也有制约作用。在掌握一门语言时,必须先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是了解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好这门语言。文化又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两者关系十分密切。在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研究方面有两种说法,即“语言与文化”和“文化中的语言”。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语言与文化的相辅相成,但又不能合二为一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师的长期教学目标,然而,久而久之,英语教学就变成了以英语语言知识点的讲解和训练为重点的应付考试性教学,完全忽略了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融入的重要性,大多数教师一致地认为只有通过听、说、读、写,练的“题海”式训练来掌握一门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才能使学生顺利通过考试,真正地获得一门语言。他们认为只有这样的教学策略,学生才能迅速地掌握一门外语。其实不然,虽然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有某些相通或者相似之处,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太多的差异,学生如果不能了解并区别这些文化方面的差异,他们在真正的语言交际中就会出现交际障碍,不可避免地出现语用失误。因此,学习语言离不开学习文化,语言的本质的差异其实质也是文化的差异。换句话说,语言的教学即文化的教学。中国人用英语同英语国家的人们交流时需要考虑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更需要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想办法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三、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折射出文化的各个方面。中西文化差异是一个内容丰富且复杂的问题。我们要想灵活地使用这两种语言来表达和交流我们的思想,除了掌握两国的语言文字本身之外,还必须学习两种语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不光要让两种语言文字等值,更要让两种文化意义等值,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如鱼得水。诚然,英汉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他们的渊源和历史发展道路各不相同,两种文化根植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都不相同,汉民族根植于农耕文化,西方文化是典型的外侵性商业文化、海洋文化。正是因为如此,不同类型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也深深镶嵌于人们交流的语言之中。
诚然,文化是个具有鲜明个性的概念,两国文化的差异如果反映到语言上,也就形成了语言上的不同。的确,一门语言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一门语言的使用必然遵循文化的某种规则。因此,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徐善清,2001)。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第一,风俗习惯的差异,比如中西方人民在日常交流中有不同的称呼、问候、聊天、恭维等的表达方式。第二,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而理解宗教信仰差异是理解文化差异的钥匙。第三,中西方人们的思维方式的差异,众所周知,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引起社会交际观念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由此可见,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给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带来许多的障碍。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西方文化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比中西文化差异,理解并接受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使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更加顺畅。
四、大学生英语教学中文化的植入
众所周知,语言教学不仅是教授一门语言,而且是教其文化。没有目的语的文化知识要成功交际是非常困难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文化意识”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就语言和文化两个角度而言,要理解其一,就需要理解其二,因此为了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技能,在传授一门语言的同时,解释其文化就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了。由此可见,教师对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解释有利于学生克服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并能使其获得较好的外语交际能力。
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恰当地处理语言与文化教学的关系显得十分重要,教师要使学生意识到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是相辅相成,相生相息的。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rt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会使学生们渐渐地失去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他们不但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国家。反之,如果学生在学习一门外语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文化敏感性,便可以挖掘他们想了解这门语言的动力和兴趣。由此可见,文化的学习渗透在语言的学习之中非常必要,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如下具体策略来进行教学。
1.教师自身需要谙熟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明确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指导学生课前课后多接触一些现代英语文学读物,在课堂上,多结合课本选择性介绍一些反映西方文化侧面的文章,对其进行详细介绍,组织同学进行对比学习,就其中西方不同历史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进行对比讨论,例如介绍中西方人们的餐桌礼仪,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接受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外看一些国外的电影,看一些介绍西方文化的文章和学术杂志,让同学们从阅读材料中总结对比中西文化,有意识地学习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适应性,以适应新的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
2.学校需要设法让学生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聘请外教授课。学生们体验另外一种文化氛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更有利于获得第二门语言。当然,外教上课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地接触和了解西方文化的机会。与外教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听到纯正的语音,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还能学到许多课堂上、书本上学不到的外国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比如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什么方式、怎么说,说什么等等(Hymes,1972)
3.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收集相关的西方文化资料,以便进行实物诠释。如不同国家人民的饮食、服饰等方面的杂志和网络图片,还比如讲解西方地理常识、问候方式,用来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见识。另外,组织学生参与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辩论赛、英语交友晚会、专题讲座、即兴演讲等等,在这些文化的氛围中学习语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样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的文化风俗和审美标准,并且可以感受外国的风土人情,以提高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适应性,学生们通过阅读,积累大量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对二语所属文化的认知与把握也会变得更全面,更成熟。
4.教育部门要调整师资的选拔机制,做好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目前大学教师培养与培训不能够真正切切地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敏感性。我们国家目前对教师的职前和职后培养,只是一种以学科教学专业为导向的培养,仅仅重视强调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缺乏对教师多元文化知识学习的教前要求。这个问题需要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
五、结语
总之,文化教学必须植入语言的教学之中。语言是某个特定文化的载体,与文化有着相生相息的关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应该渗透到语言教学之中,教师要结合大量的教学实践经验,探索出最恰当地文化与语言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要有目的性地引导学生学习文化背景知识,运用网络媒体等教学方法和途径,来激发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1]张晓英.在精读课中培养文化敏感性和能力[J].外研之声,2009.
[2]徐善清.东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者的心理影响分析与对策[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1.
[3]Hymes.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In Pride,J.b.&J.Holmes(eds.)Socio- ling - uistics[C].Harmondswnrth:Penguin,1972.
2095-4654(2015)10-0071-03
2015-06-27
G642.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