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交换生学籍管理的现状及对策探索
2015-03-19游惠娟
□游惠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越发明显,许多高校都开展了跨境的交换生项目。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45.98 万人,各高校交换生的人数大幅增加。交换生项目是高校间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途径之一,希望通过开展交换生项目,培养更多具有语言能力强、专业背景强、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优秀人才。在交换生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交换生回国返校后由于学籍异动造成的学分互认、补修等学籍管理是交换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问题。由于国内外高校之间培养模式的差异,交换生学习具有特殊性,其学籍管理也相对复杂。
一、交换生项目的意义
交换生又称学校间学生交流计划,是以提高不同地区、国家人民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培养青少年的世界观为宗旨的项目。通过交换生项目的实施,高校可以吸收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机制和课程设置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构建新的培养方案,完善办学模式,培养出更多的国际化人才。
交换生项目的实施为学生拓宽国际视野,领略异国风情和校园文化提供了平台。交换生需在国外新的环境和背景下生活与学习一学期或者一学年,从不同角度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转变思维模式,感受不同的学习方法及理念,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丰富自身阅历,开阔眼界。
同时,学生身处异乡需要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克服语言障碍,经历不同文化、风俗、习惯、和制度的冲击,能有效提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这些能力与素质的提升均为交换生的自身竞争力增添了筹码。国际教育背景,综合实力强,都成为交换生在就业竞争中巨大的优势,尤其会受到跨国企业的青睐。而学生们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得到了进一步升华,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对社会对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人生也更有规划。
二、交换生学籍管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交换目的不明确,未深入了解交换项目。有些交换生目标不明确,赴国外学习后,首先要解决的是语言上的问题,交换时间一般为一学期或者一学年,在短短时间里,既要补习语言上的不足,又要学习专业知识,即使国内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也需较长的时间适应全外语的教学,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往往没有明确的计划。由于交换生在国外选择课程比较自由,交换生在选择课程时,不仅选择的课程数少,而且倾向选择一些易于获取学分的语言类课程,所修学分少于在校学习的学分。更有甚者,交换后未好好珍惜机会,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旅游观光上,或者一开始交换的目的就是为了出去游览异国风情,未把学习放在主要位置,导致在国外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未通过国外课程考试和获得相应学分。出现这些问题都是由于交换生在选课上缺乏指导,学习目标不清晰,未完全了解交换生项目的实施及意义。
(二)交换项目相关性有限,课程衔接困难。交换生在选择国外交换学校和交换专业时具有一定限制,不可能选择和国内学习专业完全一致的交换专业。即使选择相近的专业,由于国内外教育模式的不同,在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及要求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导致交换生学习的课程延续性差,学习的知识缺乏系统性。
(三)学分互认困难,需补修多门课程。国内外高校学制和课程设置不一致,导致学籍管理难度加大。国内高校大部分实行大学本科四年制,每年实行双学期制。学生在入校之前已经制定好四年的培养计划,每学期按制定好的培养计划进行开课,除个性发展课和体育课选修方向外,学生可自由选择修读的课程空间几乎为零。不同国内高校,国外高校的教学计划富有弹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所学专业方向选择自己需要修读的课程,修满毕业所需学分即可。由于交换生参与主体大部分是大二、大三的学生,参加交换生项目之前未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计划深入了解,在国外交换时选择课程带有盲目性,未能选择和自身培养计划相近的课程修读,导致回国后学分不能完全互认,学生回国后需要补修未能互认而又在培养计划中的课程,给回国后的学习增加了很大的压力。特别是高年级的交换生回国后,难以在规定期限修满培养计划所需学分,需延迟毕业,影响工作和考研等一系列计划。在成绩转换上,国内外高校采用的成绩制度各不相同,导致参加交换生项目的学生成绩转换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三、完善交换生学籍管理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和深度。在交换生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修读课程盲目,修读学分不能完全互认,回国后需补修大量课程,造成这些后果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交换生对交换项目的不甚了解。高校应加大交换生项目的宣传,拓宽宣传渠道,使学生能够方便快捷了解项目相关信息。除网络宣传外,高校还可以举办新老交换生经验交流会,为学生提供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另外,学校应该指派学生所在专业的老师,指导学生选择国外交换的课程,避免学生出国后盲目的选择修读课程,在交流期间能够有目的、有重点学习。
(二)完善课程设置模式。交换生项目给高校在学籍管理、教学安排及学生管理等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做好交换生境外选课指导的同时,各高校应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的科学方法,正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如为交换生“量身制定”培养计划,特别是一些实践课程,可以适当顺延和缩短实践时间,以保证参加交换生项目的学生能按时毕业。
(三)创新学分互认制度,建立成绩换算规则。由于学制、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的不同,国内外高校在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和学分评定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交换生回国后的学分互认和成绩换算成为交换生学籍管理急需完善的问题。随着交换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完善学分认证制度也迫在眉睫。如课程名称相似的课程可以直接进行互认,对课程名称差异较大的课程,将本校和交换学校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对内容相似的课程也可进行学分互认,对于内容差异较大的课程可互认成个性发展课。甚至专业课可以直接互认,不需要每一门课程都要完全一致。对于成绩的互换,国内外成绩评定方式差异显著,高校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成绩换算规则。如果直接将国外成绩完全对等换算,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实际水平。例如,加拿大等国家采用A、B、C、D 等符号记录交换生成绩,而这些字母代表的是一个成绩区间,回国后成绩取值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则,合理换算交换生的成绩。
四、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我国扩大教育开放、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总体意见和具体举措,在此方针的指导下,我国各高校积极推动教育的国际化,交换生项目的发展不断壮大。在交流合作过程中,不断吸取国外先进的教育方式,完善自身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使交换生回国后不被学籍等问题所困扰,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国际化的教育中。
[1]张弛,李鎏.对高校国际交换生项目科学管理的探讨[J].文教资料,2012
[2]蔡雪梅.高校交换生项目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