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教师党员为引导的高职师生协同发展策略探索

2015-03-19邱利勇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24期
关键词:协同师生党员

□邱利勇

高校教师作为大学办学主体,有责任和义务承担培养人才和社会服务的职能。教师党员是教师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所坚持的党性修养和政治立场,应该立足于课堂,传授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教与学,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根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传授与接收的过程,更是互动协同发展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党员在师生协同发展中应积极引导,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与坚定不移的政治信仰,来捍卫和促进党和国家的进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理解教师党员与学生关系

(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互为主体,建构过程中是交互发展的。现代著名的教育哲学家马丁·贝布尔(Martin Buber)认为,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是主体间的“我—你”(I and you)关系,而不是把双方看作是某种物品的“我—它”(I and it )关系。师生间这种“我—你”的关系,是一种互相对话、包容和共享的互动关系。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措施,都是促进主体双方朝着共同目标和信仰坚定不移前进的。学生作为主体,是对教师的行为和影响的有效反作用,其作用力能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教学手段。

(二)建构师生协同发展关系,立足点是教师党员对于学生无差别的爱。教师党员具有党员的政治角色,又具有教师的职业角色,这要求教师党员必须能够对于学生有无差别的爱,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学生在其家庭、成长背景等因素影响下,认识和行为能力均存在显著差异,教师党员应当认识到每个学生作为个体存在,学习和生活上均应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爱是责任的体现,建立在无差别的爱的基础上,教师更易于与同学产生各方面的互动。只有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积极展开师生合作,因此教师党员为引导的前提在于教师党员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才能形成师生互信、互尊的氛围。

二、师生协同发展的意义

师生协同发展是充分认识到师生关系的交互能动作用下,对于行为主体间相互促进与提升的过程,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一)教师党员为引导的师生协同发展,有利于提高先进性。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师生协同发展中,教师党员在坚持党性修养的基础上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发展自身的能力,不仅体现了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也是不断提高自身先进性的过程。与此同时,教师党员与学生间的互动合作,能够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信念,加强对党和国家的认识与信仰,提高学生的先进性。

(二)协同发展能显著提高学习动力和学习成效。教师的终身学习被认为是教师提高的根本方法之一。师生协同发展在课堂上能够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概念的深化,更重要的是在社会服务中的相互促进。高校教师还肩负着重要的社会服务角色,实践出真知,高职院校课堂学习之外实践技能的掌握不可忽视。这其中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成效与教师的有效沟通和良好的师生关系成正比。沟通顺畅,交互频率越快,越容易促使思想在交流中迸发出新的事物。

(三)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协同发展是“伙伴关系”、“朋辈辅导”得以建立的基础。教师党员在工作中,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方面面,从中敏锐辨识出思想政治水平高、行为能力好、服务意识强的优秀学生,将其吸引吸收到党组织队伍,这与教师党员对于学生无差别的爱并不矛盾。不仅如此,培养吸收学生骨干和学生党员,更能将教师党员的影响力扩大,弥补教师与学生一对多的结构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同辈引导和教育,由点及面,面面俱到,将学生整体素质带上新的高度。

(四)学生的青春活力是教师保持活力的源泉,是促发教师创造力的催化剂。大学是一生中最青春活跃的阶段之一,这一阶段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所迸发出的青春活力是一股能清润身心的清泉。正是这股活力使得大学生在近现代多次运动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师生协同发展,教师能从学生身上感受体会到这股热情,并将这股热情投射到自身的工作和生活中,使自身保持活力与创造力。

三、促进师生协同发展的措施

(一)物质保障与文化渲染。校园文化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非常多,总体来说可以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内的建筑设计和景观建设,能反映校园办学特色和学术氛围,打造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师生活动的组织开发。一般的校园文化多针对于学生展开,以学生会、社团为依托的校园文化占据主要地位,使广大学生能够参与到活动中来,丰富自身的精神状态。然而,在这些活动中也忽略了师生关系的培养。组织教师与学生能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促进师生协同发展重要保证之一。例如师生趣味运动会、师生演讲比赛、师生书法比赛等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师生之间的亲密合作关系,建立起相互信赖、相互尊重的理念。

(二)强化以生为本理念,合理规划教师职业发展的渠道。避免教师出现个人职称发展只依靠论文、学术等,应当要求教师党员坚持党性修养和师德的内在统一,在教育工作中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工作核心。近些年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偏重于专业知识提高,重视业务绩效考核而相对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在作风上保持先进性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有些甚至放弃职业道德陷入自我主义深潭,违背了党的宗旨和党的教育方针与理念。因此,要保证师生协同发展,必须制定合理的教师职业发展渠道,将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与能力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打破只以教学科研为依据的晋升发展条件。

(三)以传统资源为主体,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教师党员深入学生教室和宿舍,能进一步了解和熟悉学生,在接触中能够识别个体的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措施,利用传统的教学与思想工作手段,紧密联系学生。现如今,网络也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生长于网络时代的学生,对于网络的熟练和应用更是精通。网络技术的开发,也使传统社交方式走向网络社交。为消除主体双方沟通的障碍,要求教师能顺应网络时代,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桥梁。年轻人对于网络创新技术的应用也促使着教师学习应用新的技术,相互促进和发展。

(四)落实“导师”制度。结合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为学生指定合适其发展的“导师”能进一步促进师生协同发展。高职院校专业分散,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提升上都需要有精通的教师指导,同时,导师同学生一起参与诸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能进一步挖掘学生潜力,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参与其中,也能从中汲取相关经验,丰富自身的教学培养经验。

教师党员具备的双重身份是其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党员结构中,高校党员的比例较其他职业多,是党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体现。基于学生教育发展的实际和教师的职业特点与党员的政治信念,师生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李瑾瑜.关于师生关系本质的认识[J].教育评论,1998,4:36 ~38

[2]左雪松,刘继昌,夏道玉.创先争优背景下增强党性意识的维度与路径——基于高校教师党员主体角色三重性[J].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1,5:69 ~73

[3]张胜闻.发挥教师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创建良好高校教书育人环境[J].甘肃农业,2012,3:43 ~44

[4]刘力波.论保持和发扬高校教师党员的先进性[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4:61 ~66

猜你喜欢

协同师生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