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之路探索

2015-03-19李德正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24期
关键词:服务行业校企学院

□李德正

何谓新常态?《经济日报》评论员文章是这样表述的: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正在对宏观政策的选择、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为了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需要,国务院和教育部相继出台相关政策,以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动普通本科院校以及依托公办母体本科学校举办的独立学院“转型”或者“转设”发展策略。例如2014 年5 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中明确提出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改革要“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同时,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 ~2020 年)》中也提出“将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鼓励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学校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

在新常态下,全国各省教育部门也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对教育结构调整的方针,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批准了当地的一些普通本科院校进入转型发展之路。目前全国已有600 所本科院校被纳入转型试点院校。很显然,独立学院脱离公办母体学校而“独立设置”和“自立门户”,并被国家“鼓励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已经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那么,独立学院长期以来深受母体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在新常态转型发展中,如何克服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等诸多方面障碍,走出一条“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之路呢?本文分析了新常态下独立学院主动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问题,提出了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些举措。

一、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

尽管教育部明确要求全国所有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要把“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办学宗旨和根本使命。但是,调研发现,独立学院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领导观念落后,服务社会意识不强。由于很长时间以来,社会或企业对文凭还是很看重,持有本科文凭的毕业生比持大专文凭的毕业生较容易找工作,据于此因,独立学院在招生方面比高职院校略占优势,没有危机感,这就导致了大部分独立学院领导人对学校发展要主动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内涵既不重视,也没有认真去解读国家的政策,因此,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已偏离企业生产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标准的实际需要。有个别学校即使开展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也仅限于某一专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某一段时间,并不安排所有的专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地方高校教育没有很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主要因为很多独立学院的领导思想观念没有转变过来,没有与时俱进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正确的定位,为此对在新常态下独立学院有效转型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仅仅片面地理解为学校主动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就是向社会输送毕业生或者参加一些公益活动。

(二)校企之间信任危机,服务范围狭窄。独立学院要主动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其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与应用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是,独立学院由于缺乏长期、深入的社会调查与研究,没有切实了解到企业行业对人才需求情况,认为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是学校的事情,和企业、行业无关,导致学校开设的很多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与行业实际脱节;另外,由于校企长期缺少联系与交流,相互间存在信任危机,学校无法建立一套有效的产学研机制,这样,即使学校主动提出要为某一企业或行业服务也是一厢情愿。从这些年来我国高校服务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来看,大多数行业、企业参与度不高;社会各界也漠不关心、反应冷淡;绝大多数地方高校与企业行业签订的“校企合作协议”,根本就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如同一纸空文被外界称为“Sleeping Contract”。校企之间的信任危机还表现在:企业并不认为学校科研力量能为企业解决经营管理、生产或操作等方面难题,因此很多企业内部设有研发部,意味着企业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研发而不是把研发的任务交给某所独立学院或某所公立大学来担任;当然学校也不会无缘无故主动去为企业提供服务,即使有,也只限于这些:为某些企业提供一些公关礼仪或人力资源方面课程的短期培训;为行业提供职业资格考证有关课程培训;为政府机构、社区在一些公益活动和文化娱乐服务上提供人力支持。

(三)社会服务能力低,社会认可度不高。“独立学院社会服务能力是指其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提供的智力产品和智力服务的综合能力。”但由于独立学院办学起步较晚,师资力量薄弱是发展中的瓶颈,因此,与地方本科院校相比,独立学院在社会服务能力上处于劣势。事实上,政府部门、一些行业组织,如果有科研项目需要与高校合作的,也会首先考虑公办高校(一本或二本)或者示范校的高职高专院校;这样独立学院因没有机会与政府或行业进行合作科研项目,自然无法得到政府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在社会上影响力越来越小,越来越得不到社会的认可。长期以来,独立学院因底气不足,后劲乏力,导致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热情不高,处于一种无所适从、消极被动的状态。

(四)专业应用能力差,动手能力不强。众所周知,独立学院是依附母体学校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学科专业几乎完全照搬照抄母体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严重脱离了独立学院(三本)实际情况(如办学条件、生源特点、培养目标等),导致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大部分毕业生属于“专业应用能力比高职高专学生低,理论水平比一本和二本院校学生低,社会就业率低”,这让一些行业或企业对独立学院毕业生有一定的偏见,长期下去,严重影响了独立学院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时无法保证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

在新常态下,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独立学院必须认真解读国家和教育部的方针政策,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短板,并按照2008 年2 月教育部颁布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把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力争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培育和形成自己的行业特色,致力于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和增强独立学院社会服务能力。主要战略措施有:

(一)转变观念,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意识。独立学院要转型发展,首先是学院领导必须在思想观念上要转变,否则,一切都是空谈。独立学院要抓住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利用我国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和机会,在独立学院“转设”来临之前,一是通过整合、优化配置学校各种资源,积极主动地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争取在服务过程中逐渐形成地方和行业特色,进一步增强学科专业建设的核心竞争力,确保学院在“转型”和“转设”发展的改革浪潮中稳健发展和立于不败之地。比如成立“产、学、研”企校合作部门,安排学院高层领导专门负责与校企合作方面的工作;二是设立社会服务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保障社会服务的各项活动顺利进行。

(二)强化专业建设,突出行业特色。新常态下,独立学院的专业和课程设置要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始终围绕如何服务地方发展,更多地培养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适应目前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需求。也就是说,在某一特定时期和环境条件下,针对某地方或者区域、某行业或者产业而言,其各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应用型高校给予全方位的人力与智力支撑,这些支撑最终是靠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建设来实现。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2014 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说:“要将600 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淡化学科,强化专业,要按照企业政策需要,按照岗位来对接。”独立学院应该与时俱进,主动积极对接地方相关的产业、行业、机构,邀请相关机构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及课程开发,与企业行业共建有关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把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深入研究该行业、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来规划设置专业,灵活调整专业课程与人才培养模式。独立学院新增专业将立足于“经济与社会重点领域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并针对在新常态下“现代农业、制造业、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能源产业、交通运输、海洋产业、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文化产业”九大重点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进行设置;对现有的专业将作出适时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找准自己的服务领域,认真对接地方产业,邀请行业专家一起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参与教学质量评估,使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内容与当前企业的用人需求相适应。

(三)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要主动向行业企业伸出橄榄枝,主动联系地方企业或有关行业,与企业建立务实型的校企合作平台,在校内成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定期安排教师和学生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在顶岗实习中,师生要把科研项目与企业难题相结合,为企业提供咨询或培训服务,在此过程中努力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目标。

目前我国教育部已明确规定,高等院校可以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实行弹性学制,以提高学生就业率。因此,独立学院可借鉴德国、美国等国家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弹性学制成功经验,创新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建立密切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采取“3 +X 模式”、“2+1 +X 模式”或者“1 +2 +X 模式”,模式中的“X”是指在校外实习、实践、甚至是工作或者创业的时间,比如美国允许学生到国外找工作谋发展或者在社会上创业;“X”作为学生延长完成学业的毕业时间,时间可以设计为2 年,3 年或者5 年作为学生在校外行业、企业顶岗实习,工作、休学创业的时间,带有非常灵活学分性质的弹性学制。“X”期间学校保留学生学籍,保障学生参加工作不脱离学籍管理,学生在社会工作或者创业作为毕业实践学分,然后再返校办理毕业手续,领取毕业证,继续深造的可以申请其他高校。这样,独立学院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其“民、独、优”之优势,大显身手,既能更好地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能满足学生个人、或者一些因家庭情况特殊需要提前创业发展的学生。

(四)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智力服务”水平。独立学院师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母体学校老师;二是在编专任老师;三是外聘老师。独立学院要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建立拥有一支理论水平高、经验丰富,业务过硬的“双师型”队伍。由于长期以来受到母体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独立学院专职师资队伍大部分属于研究理论型,尽管具有高校教师资格,但却没有企业实际操作技能,给学生授课是纸上谈兵,他们很难承担起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担。为实现对教师进行转型转岗培训,独立学院一是要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每年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参加工作实践1 个月或2 个月,或者允许教师利用空闲时间到企业兼职,获得实际操作经验,以此确保教学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二是今后独立学院在招聘校内专业教师时将面向企业一线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只有这样,独立学院才能真正建成一支稳定的、专兼结合的、由“教学高手、科研能手、创新强手”组成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技能和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才能更好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从而提升独立学院办学水平和社会认可度和满意度。

(五)主动服务社会各界,突显社会服务能力。独立学院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其“民、独、优”之优势,敢于摒弃“等、靠、要”之思想、“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积极主动联系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在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上向他们献计献策,切实做好“三个服务”即“服务行业”、“服务政府”、“服务社区”,比如主动为地方企业员工、社区群众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服务”比如职业培训、文体活动和继续教育等。以此来消除长期以来企业、行业机构对独立学院的误解,加强和社会各界的沟通与交流,增进感情、友谊和信任,构建“政府、学校、企业、社区”四方联动机制,并把其上升到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使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彰显地方行业特色,从而获得地方政府和人民的认可和支持,满足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愿望。

(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采取双语教学多学科交叉培养人才。当前我国独立学院属于首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因此至今国内还没有成功转型的独立学院可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榜样,一切还属于探索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对于教育部、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或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等国家部门的统一组织和安排的定期或者不定期举行与转型有关研讨会、高峰论坛,独立学院要积极参加学习,与国内有关的兄弟院校一起共同探讨、交流,共享成功经验,共同探讨发展策略。在新常态下,独立学院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也要符合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下企业对国际化人才的标准。

高校要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致力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对接相关的产业,突显培养应用型人才功能,努力推进多学科交叉培养外语专业人才,尤其开展相关学科专业课程和通识的双语教学,比如国际商务礼仪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函电、国际物流、港口物流实务等涉外性比较强的课程,采取双语教学并培养能适合行业产业对人才的要求,为此,独立学院要加强与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有关高职院校和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合作与交流,引进、消化、吸收和借鉴他们在办学体制、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课程与教材、师资队伍、教学质量评估、学生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本地方和区域的实际情况,敢为人先,改革创新,在新常态下为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国际化人才作出独立学院应尽的力量。

三、独立学院服务社会外部保障机制的构建

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相结合”不但是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也是服务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和内容。为了推动校企合作健康发展建设,2010 年3 月我国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中就明确提出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但是,至今为止,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没有出台相关法规或者政策去宣传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以便激励行业企业、社会各界积极主动参与校企合作建设。由于没有国家政策支持,加上各级地方政府不够重视,导致各地方高校特别是独立学院在寻求校企合作、有效服务行业和地方社会过程中困难重重。因此,希望我国和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一样,通过立法的形式来规范和统筹校企合作及高校服务社会行为。政府可以考虑对那些积极、主动、有效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行业实行税收优惠、信贷优先等激励措施;对那些先进个人给予他们事业上、利益上、精神和荣誉上等激励,从而推动和构建一个有利于高校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保障机制。由此可见,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法律机制作为保障,这也是独立学院在新常态下加强内涵建设,走转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必经之路。

[1]什么叫新常态?[EB/OL]. http://www. gkstk. com/article/140767666820

[2]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期阵痛有多长[EB/OL]. http://www.jyb.cn/high/gjsd/201407/t20140703_588919.html

[3]杨清红,李国年.广东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策略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

[4]张世凭,张雪峰.新建本科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发展的探析[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4

[5]张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应用技术本科的现实困境与破解之道[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4

[6]梅宪宾.独立学院“1 +2 +X”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10

猜你喜欢

服务行业校企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语言服务行业的本地化专业建设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汽车维修服务行业经营管理研究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2016年《黄金》 传播信息 传递经验 促进创新 服务行业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