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MPA办学困境及对策——以X民族大学为例
2015-03-19杨宇,李涛
杨 宇,李 涛
(广西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民族院校MPA办学困境及对策
——以X民族大学为例
杨宇,李涛
(广西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摘要:民族院校兼有教育工作与民族工作的双重属性,因此民族院校在MPA办学过程中不仅面临传统学历硕士培养模式与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的冲突,还面临基于民族院校特性的培养定位与招生现实的冲突。文章以X民族大学为例,试图揭示民族院校MPA办学困境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民族院校MPA办学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民族院校;MPA办学;困境与对策
收稿日期:2015-09-07
作者简介:杨宇(1985-),女,重庆荣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行政管理;李涛(1962-),男,江西南昌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G758.4
文献标识码:识码:A
文章编号:编号:1008-6390(2015)06-0119-04
我国民族院校自成立以来,就兼有教育工作与民族工作的双重属性。纵观我国民族院校的发展轨迹,民族院校的使命始终与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相联系,始终与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始终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相契合。[1]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民族工作服务是民族院校区别于一般高校的根本特性。因此,如何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科学的、具有民族特色的MPA人才培养模式是所有民族院校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X民族大学为例,试图揭示民族院校MPA办学困境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民族院校MPA办学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一、基于民族院校特性的MPA办学定位
X民族大学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X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十二五”时期X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于2010年获批为全国第五批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MPA)培养单位,2011年正式招生,依托于管理学院进行培养管理工作。秉承“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的办学特色,依托承办学院的学科和专业优势,该校MPA教育开设了地方治理与民族地区行政管理、民族地区教育行政与管理、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三个专业方向。经过三年的探索和发展,该校MPA教育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模式,但在办学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境。
二、X民族大学MPA办学困境
(一)招生困境
该校MPA承办学院拥有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电子政务、企业知识管理等8个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门类较为齐全,且办学历史悠久,为MPA教育提供了较为有力的学科支撑。但由于MPA办学起步晚,加之宣传不到位,在与同地区较早办学院校的竞争中仍处于劣势。近四年来该校第一志愿报名人数远低于计划招生人数且第一志愿上线率极低。从四年的招生情况来看,由于第一志愿报名人数少,上线率低,大部分学生需要从外校调剂,导致该校MPA生源构成良莠不齐,整体质量偏低。从录取平均分来看,均略高于全国B区线,为157分左右。从专业构成来看,由于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旅游管理、图书情报、工程管理7个专业学位硕士可以互调,许多学生是从其他专业调剂过来,学生的专业背景各异,公共管理科班出身的极少,基础薄弱。
(二)培养困境
1. 授课方式问题——工学矛盾突出,到课率低
该校学生主要来自其他省份,采取周末授课不太现实,因此主要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一般前三个学期上课,每学期上课时间为20~30天左右,后两个学期撰写毕业论文。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公共部门任职,请假困难,工学矛盾突出,尽管学院进行了严格考勤,但是学员到课率仍不理想。这固然与老师授课方式和授课水平有一定关系,但长时间集中授课的方式所造成的工学矛盾也不可忽视。
2. 专业设置问题——特色专业少人选,资源浪费
根据该校的办学特色及其承办学院的学科基础,该校MPA设置了地方治理与民族地区行政管理、民族地区教育行政与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三个专业方向,其中前两个专业是紧密结合学校实际设置的特色专业,第三个专业是通用型的方向。但现实情况是,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专业背景各异,历年来,选前两个特色专业作为自己毕业论文方向的学生寥寥无几,反而绝大部分集中于第三个方向,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不能体现该校的特色。
3.培养模式问题——与学历硕士趋同,缺乏特色
尽管该校严格按照MPA教指委《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制定了培养方案,但在具体的培养环节上,仍然没有跳出学历硕士的模式,没有体现出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职业性、实践性与领域性特征。如授课教师主要是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等相关学科学历硕士导师,在政府等公共部门任职的,实践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非常少。学历硕士导师具有扎实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仍然按照传统的授课模式,侧重于系统讲授学科理论知识,难以将理论知识与政府及社会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这必然影响MPA务实型人才的培养。在培养流程方面,也基本上沿袭学历硕士课程学习—开题报告—论文写作—论文中期检查—论文机检—论文盲审—论文答辩的环节进行,没有突出MPA社会实践环节,对MPA社会实践的监督力度不足,社会实践流于形式。
(三)管理困境
由于MPA学员绝大部分属于在职攻读,课程结束后就回到原单位,大部分时间不在学校,对学校一些规章制度缺乏必要的了解,并且抱着尽快拿到学位了事的心态,对学校的日常管理配合度不高。加之学校通知学生们所交的各种表格,都需要导师签字确认,这对于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学校的MPA学员来说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很少有学员能按时交上来。而班委也不在学校,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大。因此,学院在对MPA学员进行日常管理时,非常被动。
三、民族院校办学困境的根源
(一)基于民族院校特性的办学定位与招生现实的冲突
根据X民族大学面向西南各省区以及东盟国家培养中高级公共管理人才的办学定位,在培养对象上,应是主要来自这些地区或毕业后能回到这些地区工作的学员,在专业方向设置上应能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由于生源不足大部分靠调剂的现实,该校学员来自全国各地,毕业后大部分回到原单位工作,所开设的特色方向也很少人选,并不能很好地发挥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与办学定位之间存在巨大落差。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入口方面,即生源问题。只有本地生源充足,甚至东盟国家留学生也能够报读该校MPA,该校基于民族院校特性的办学定位才能真正实现。
放眼全国,截至2014年9月,我国共8所民族院校为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MPA)培养单位,但除中央民族大学和青海民族大学外,其余6所均为2010年以后获批。因此,民族院校大多办学起步晚,办学经验不足,办学基础较差,且多处于边境或民族地区,在与全国其他较早办学院校的招生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这样的资源约束下,民族院校的办学定位与招生现实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
(二)专业硕士与传统学历硕士培养模式的内在冲突
如果说办学定位与招生现实之间的冲突是民族院校所特有的,那么专业硕士与传统学历硕士培养模式的内在冲突则是绝大部分MPA办学院校共有的问题。目前,我国MPA办学体制大部分是根据办学院校的学科分布,以该校的一个学院或者学部为依托,由该学院或学部集中力量建设核心课程,提高师资队伍质量。
但由于受传统研究生教育学科制度、学术使命和科学研究模式等诸多特性的深刻影响[2],学术性、研究性、科学性构成现有研究生教育三个典型的特征。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培养内容的领域性是其典型特征。显然这与传统学历硕士的培养模式存在内在冲突。因此,当非学术性因素注入学术系统时,研究型大学在理念、制度、行动等方面表现出对学术性模式和路径的依赖,无法跳出学历硕士的培养模式。
四、民族院校MPA办学对策探讨
尽管民族院校MPA办学存在诸多困境,但其先天使命决定了它必须选择特色发展之路。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以供探讨。
(一)创新招生模式,吸引本地生源
1.加强招生宣传
招生工作是开展MPA教育的起点,是影响培养效果的首要因素,能否吸引优质生源报考是评价MPA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3]截至2014年9月,我国M P A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已达225家,这给民族院校MPA招生带来严峻挑战。如上所述,民族院校在与一般院校的MPA招生竞争中并无优势,但在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研究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展示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方面却发挥着非民族院校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民族院校的招生策略应凸显自身特色,尽量面向本地生源。在具体的招生宣传方面,民族院校应增加MPA招生宣传的投入力度,通过报纸、网络等各种途径介绍学校MPA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吸引更多本地考生报考。必要时,还可到各个招生对象单位进行宣讲,并派发MPA招生简章,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为考生解答招生疑问,尽快扭转MPA报名人数和招生人数比例失衡的问题。
2.与政府密切合作
民族院校MPA 教育旨在为民族地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现代化、高层次、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高素质的公共管理者不仅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系统的管理知识,还应具备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问题的实际技能。[4]与政府部门合作,能够帮助MPA 教育紧密结合实践,更好地培养符合现实需要的 MPA 人才。因此,民族院校应积极构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关系。首先,可依托政府部门遴选生源。如与当地政府部门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推荐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公务员报考MPA,并邀请相关机构的领导参与复试考核,更科学地选拔优质生源,有针对性地为地方培养急需人才。其次,可邀请MPA研究生所在单位领导担任MPA实践导师,不仅解决MPA实践基地的问题,还可为学员学费报销、学时保障、工学协调等方面提供便利。最后,可鼓励MPA教师积极承担当地政府部门横向课题,通过课题研究,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政策研究报告,强化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关系。
3.寻求政策突破
在招考政策方面,不管是学术型还是专业硕士,我国对于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和享受少数民族政策的专业学位考生都有一定的分数照顾。以2015年为例,不管是享受少数民族政策还是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也不管是A类地区还是B类地区,都是规定总分必须达到 245分,英语必须达到30分,专业课必须达到45分。而公共管理硕士入学考试只考两门,总分300分,B类地区(民族院校一般为B区线)分数线为150分,英语35分,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70分。因此,照顾政策对于报考公共管理硕士的学生来说并不适用,只适于应用统计、国际商务、法律、翻译、临床医学等总分为500分的专业学位。
因此,如果能将专业学位的少数民族照顾政策覆盖到MPA学位来,对于民族院校MPA招生将大有裨益。另外,开办MPA的民族院校多处于边境地区,这些学校有许多留学生就读本科,如果能出台留学生报读MPA的相关政策,无疑将拓展MPA的生源。
(二)调整培养模式,适应MPA教育特性
1. 调整授课模式,缓解工学矛盾
由于MPA研究生来自全国各地,集中授课的模式导致学生到课率不高。在生源充足的情况下,可根据学生生源安排教学。如本地生源学生可将授课方式由集中授课改为周末或节假日上课,外地学生采用集中授课与分散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这要求民族院校务必在开学一个月内完成学生与导师的双选工作。这样,学生离开课堂回到本单位以后,可通过网络延续教学环节,与导师进行网上交流。另外,建议培养院校为MPA研究生办理VPN或读秀账号等,方便其在校外查阅资料,进一步学习。
2.优化课程体系,缓解“专”“学”冲突
为缓解专业硕士与学历硕士培养模式的内在冲突,民族院校应坚持“统一规范”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5]一方面按照MPA教指委《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开设相关核心课程,另一方面,专业方向课设置应体现民族院校优势学科与特色,选修课程设置应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导向,适当增加社会实践课学分,以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
在课程内容方面,传统的以系统讲授学科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从事公共管理工作的“领域性”特征不相适应。建议MPA教师在授课内容方面用三分之一的课时简要介绍本门课程的理论体系,其余三分之二的课时采用“专题教学”的模式,引导MPA研究生思考相关公共管理问题,突显MPA教学的应用性特征。
3.注重师资建设,打造双师型队伍
师资队伍是MPA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立是MPA教育成熟的标志。民族院校在师资有限的情况下,可从以下几方面优化导师队伍结构:一是制订校外导师遴选标准,根据遴选标准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聘请一定比例的实践专家作为指导教师。二是选派年轻教师到政府、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增强其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三是选派MPA教师积极参加教指委及相关机构举办的各项师资培训活动,学习专家学者的授课方法,以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四是制订MPA研究生导师的工作规范,充分发挥MPA研究生指导教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规范教学管理,提升管理效率
规范的教学管理是MPA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鉴于民族院校MPA生源特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升教学管理效率。
1.完善规章制度
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于MPA教学管理至关重要,也是衡量MPA办学规范程度的重要标志。民族院校应首先完善MPA培养的相关规章制度,制订《MPA教学管理手册》,从教学、培养、管理等方面对MPA的教学管理进行全方位的规范,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和监督制度。如此,在处理一些常规性的问题时,才能有章可循,保证教学管理的稳定性和规范性。
2.加强入学教育
只有每一名学员都了解并认可学校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建议各民族院校在每一届MPA新生入学时都严格举行新生入学教育,由管理MPA的教学秘书向学员详细介绍MPA具体的培养流程及相关要求,让每一名学员对研究生日常管理规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入学后哪个阶段该完成哪项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脉络,以提高后续教学管理工作的主动性。
3.畅通沟通渠道
由于MPA研究生大部分时间不在学校,一个畅通的沟通渠道对于MPA的教学管理至关重要。建议各民族院校要求每一个MPA班级都建立一个QQ群或微信群,所有信息都必须第一时间发布在群上,所有的文件、资料、表格都上传到群共享供学员下载查看。并且各MPA办学院校的MPA中心教学管理人员务必保证上班时间在线,以便及时解答学员提出的各种问题。除了Q群或微信群动态管理外,建议开发专门的MPA短信平台,保证办学院校的各项信息能第一时间发布到研究生的手机上,实现信息传递的无缝对接。因为Q群或微信群管理也存在弊端,例如有些学生没有习惯查看群信息,或是学生聊天的信息覆盖了学校的通知信息,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及时接收到信息,延误了学习。另外,建议各民族院校在学院网站上开辟MPA教育专栏,有条件的还可单独设立MPA教育网站,专门用于发布MPA招生、教学、开题、答辩、学术报告等各类信息。
4.组建强有力的班委
一个强有力的班委对于MPA的教学管理作用巨大。建议每一届新生开学初即组建班委,并利用奖助体系来调动班委的积极性,充分发挥MPA研究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5.发挥学历硕士帮扶作用
鉴于学历硕士一直在学校,对学校基本情况及各种规章制度比较熟悉,与导师联系也更加便捷的缘故,建议各民族院校建立学历硕士与MPA学员自愿组对帮扶的机制,由学历硕士帮助MPA学员完成诸如资料打印,及找导师签字等事宜。一般是同一导师门下的学历硕士负责帮助相应MPA学员。这样在收集MPA学员各种表格、作业等材料时,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对于学历硕士来说,与MPA学员接触也是增加他们社会经验的一个有效渠道。
6.重视档案管理
档案工作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MPA教学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充分发挥MPA研究生档案在学员教育、管理及就业中的作用,各民族院校务必重视MPA研究生档案管理工作,以实现MPA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应按照《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科学编制MPA档案档号,日常管理工作中产生的各种档案应及时归档,为开展各项工作查找文件提供便利。
MPA办学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民族院校MPA办学不仅面临传统学历硕士与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冲突,还面临基于民族院校特性的培养定位与招生现实的冲突,因此形势更为严峻。我们以X民族大学为例,提出以上对策,希望能对广大民族院校MPA办学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钟海青.民族院校的使命[N].光明日报,2013-07-10.
[2]张乐平,朱敏,王应密.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特性及矛盾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8):5-9.
[3]董克用,许光建,王春.立足实践 坚持创新 构筑有中国特色的MPA人才培养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4-9.
[4]徐林.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MPA培养模式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21-24.
[5]孙友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殊性呼唤培养模式的特殊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0):14-18.
[责任编辑石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