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竞赛心理障碍的产生原因与消除方法
2015-03-19郭武贤广州市荔湾区龙溪小学广东广州510378
□郭武贤(广州市荔湾区龙溪小学广东广州510378)
浅谈小学生竞赛心理障碍的产生原因与消除方法
□郭武贤(广州市荔湾区龙溪小学广东广州510378)
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多年以来,在带领运动员参加田径、足球、棒球各类运动竞赛中,队员的心理活动将对比赛结果产生关键的影响,甚至决定胜负。通过观察与分析比赛中运动员存在的心理障碍,并运用体育运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寻找在体育运动竞赛中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总结克服心理障碍的训练方法。
竞赛心理障碍心理活动暗示训练法模拟训练
1、前言
由于外界刺激的增强,而导致运动员的心理压力增大,并通过运动员的比赛行为表现出来,如畏惧心理、过分紧张心理、竞赛动机不端正、目的不明确、信心不足,这些都是比赛失败的原因。尤其是在两者的竞技水平相当的情况下,谁的心理素质好,谁就会胜出。因此,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克服心理障碍,实施心理训练是赛前必须关注和必须消除的问题。
2、心理障碍的概念
心理障碍,又称精神障碍或心理疾病,是指心理(精神)功能紊乱,并达到影响个体的社会功能或使自我感到痛苦程度的心理异常状态。
3、竞赛中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心理障碍产生的一种表现为机体兴奋性过高,使队员和运动员注意力分散导致情绪不稳定,难以控制动作,造成动作质量下降等不良反应。另一种是情绪障碍,它也是引起队员竞赛成绩下降的主要心理原因,最常见的是过分紧张和焦虑情绪。尤其是在遭遇强手的挫败之后,队员的情绪将会跌到最低点,对于接下去的比赛将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队员将不能充分调动主动性、积极性,导致机能潜力发挥不足。
4、竞赛中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
(1)绪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定,难以控制动作,造成动作质量下降等不良反应。
(2)队员在进行长时间的持续比赛,付出极大的心理能量,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灵活的思维反应、精细的感知、敏锐的观察,但当运动竞赛的时间持续过长时,疲劳状态得不到缓解,便会产生心理饱和状态,逃避参加比赛和厌倦体育运动。如我校的棒球队在3月27、28日,每天进行三场比赛,连续的高强度、长时间的比赛,不仅使队员在身心疲惫,而且有了逃避参加比赛和厌倦体育运动的表现。队员总是在教练面前说:“我不打了!”、“我明天不参加比赛了!”
(3)当比赛对手水平较高时,会使队员产生畏惧情绪。尤其看到比赛对手表现出色,则会失去比赛的信心,不能充分调动主动性、积极性,导致机能潜力发挥不足,心理能量得不到充分动员,造成运动水平降低,出现更多的失误。甚至连续出现失误,形成恶性循环。
5、消除队员竞赛心理障碍的方法
俗话说:“战胜别人容易,战胜自己最难。”要在比赛中取胜,要正常地发挥技术战术,就要战胜自己,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减少比赛中的失误。这就要求教练员在平时的训练中制定严谨的训练方案并进行以下的训练。
5.1、熟悉比赛规则与要求
对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灵活的思维反应、精细的感知、敏锐的观察、比赛规则又繁杂的竞赛,一定要让队员熟悉比赛规则与要求。如棒球比赛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截杀与触杀要运用得当,否则,将杀不了对手,还让对手拿分,导致比赛的失败。因此,在训练中,要在有针对性的练习中讲解比赛规则,达到熟悉比赛规则的要求,减少比赛中的失误。
5.2、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是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进行模拟实战的反复练习的过程,目的是适应各种比赛条件,保证技术战术在变化的情境中也能得到正常发挥。
进行适量、适当的热身赛,是进行塞前心理调整的一种有效方法。模拟训练中,在选择对手时,要注意选择水平相当或略高于对手。一次好的热身赛,不仅提高队员的竞技水平,更重要的是达到增强队员竞赛信心的目的。
模拟训练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运动员对比赛应激情境的适应那能力,在头脑中建立起合理的动力定型结构。如果没有进行模拟训练,队员对于比赛中出现的技术失误、场地变化等产生不适反应,造成比赛失常。
5.3、暗示训练
暗示训练也叫自我暗示训练,是言语等刺激物对人的心理施加影响,并进行控制行为的过程。自我暗示能够提高斗争的稳定性和成功率。在棒球比赛中,有队员告诉我:“老师,我一站到击球区,我的心就砰砰直跳,打不到球!”除了语言上的鼓励,我还在训练中进行自我暗示训练:不断回想击中球的动作。投球的速度由慢到快,让队员每一次挥棒都能击中球,同时让队员回想击中球的动作,并不断在心里念:“全垒打,全垒打”。结果,在以后的比赛中,队员们的击球成功率提高了,也赢得了多场比赛的胜利。
巴甫洛夫下系说认为:暗示训练就是通过词语,即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水平,从而调节人体内部过程,如调节人的心境、情绪、意志和信心,改变内脏活动,提高和降低体温,加速和减缓新陈代谢过程等。
5.4、恢复体力和脑力
保证队员有充分的休息时间,这是保持充沛体力和脑力首要条件。尤其是在连续进行高强度、长时间的比赛时,就要抓好队员比赛空闲时间的作息。由于队员的自控能力较差,赛前精力充沛,会进行游戏或其他的体育活动,没有调整好个人的作息时间。到了赛场上,就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这时,教练员要管理好队员的作息时间,让队员明确比赛的任务与目的,清楚地了解当天的比赛与休息时间。其实,说到底就是要对队员进行系统、严格的管理。
5.5、调节队员的情绪
调节队员的情绪是让队员的注意力暂时离开过分紧张的竞赛环境,引导他们想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待情绪趋于稳定后,再使注意力回到现场的竞赛中去。训练方法一般是在紧张的运动训练和竞赛现场,利用赛前或赛中的间隙与队员交谈,引导队员或运动员将注意力转移到与当前运动竞赛无直接关系的事情或完成技术动作上来。具体手段要根据队员或运动员情绪紧张的特点和原因来确定。如教练员和队员谈话、替换队员下场休息、转告一些现场信息、降低竞赛成绩的要求、看看书报或听听音乐等等。这种心理训练方法和手段,必须贯彻在平时的心理训练之中,使队员或运动员既有紧张情绪的体验又有自我控制紧张情绪的能力。
总之,在各项运动竞赛中,运动员一定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这就要求运动员把这些心理活动对比赛的影响降到最低。也就是“战胜自己,就能战胜对手。”所以,要训练一支高水平的运动队,除了持之以恒地进行技术战术的训练外,必须加强队员们的心理训练。
[1]边玉芳.心理障碍[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2]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组.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3]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