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设计价值取向的定位与选择

2015-03-19罗正范巍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辽宁沈阳1100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5年18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普通高校课程内容

□罗正 范巍(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辽宁沈阳110000)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设计价值取向的定位与选择

□罗正 范巍(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辽宁沈阳110000)

随着我国普通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计问题进行研究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和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外三种课程设计模式的理论分析以及对我国体育课程设计价值取向的启示的研究,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按照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依据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定位与选择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价值取向的基本思路,阐明学科知识、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相结合是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价值取向的必然趋势。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价值取向选择

1、前言

课程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和核心,课程设计是将课程基本理论转化为课程实践活动的“桥梁”,是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课程设计水平反映了课程理论研究的成果,也是保证教育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设计进行研究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体育课程设计的实质是对已有的体育学科知识和经验进行整合和选择,以期对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等方面作出方向上的选择。体育课程设计价值取向是课程设计主体对体育课程目标和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的总的看法和认识,是对体育课程的基本态度和对体育课程价值的抉择倾向。本文通过对国外三种课程设计模式的理论分析以及对我国体育课程设计价值取向的借鉴与启示的研究,提出了如何定位与选择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价值取向,阐释了学科知识、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相结合是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价值取向的必然趋势。

2、研究方法

2.1、文献分析法

查阅了国内外关于课程设计理论及体育课程设计和教学等方面的文件和文献,阅读了知名学者和专家的相关著作和论文,本研究将把文献分析法作为最重要的方法。

2.2、调查访谈法

通过电话和面谈等方式,访谈了部分课程专家和教师,了解体育课程设计中的现实情况和对有关问题的观点和建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概念的界定

(1)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课程领域里的常用术语,但其定义却是众说纷纭,其中具有广泛影响的是《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中对课程设计的界定“课程设计是指拟定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它决定于两种不同层次的课程编制决策。广义的层面包括基本的价值选择,狭义的层面包括技术上的安排和课程要素的实施。”概括起来,课程设计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的课程设计包括基本的价值选择,解决的是具体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问题;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包括技术上的安排和课程内容的实施。施良方认为:“课程设计是课程所采用的一种特定的组织方式,它主要涉及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目前我国学术界对课程设计概念仍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但对课程设计的基本内涵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即课程设计主要涉及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因此,我们可以把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界定为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确定、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以及课程评价等。

(2)课程设计价值取向。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求的满足程度。价值取向的产生源于主体的某种需要,其现实性是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取向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有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和特定的价值方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性,它的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和实践活动,表现出独特的规范、凝聚、定向、驱动等功能。从本体论的角度看,把价值取向叫做价值的指向性;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价值的指向性就是价值取向。无论是取向还是指向,其实质是以谁为价值主体,并对价值主体的需要、目标和理想作何理解的问题。所以,“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是课程设计主体在课程活动中根据需求进行价值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性。”

(3)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价值取向。

通过对课程设计和课程设计价值取向的分析,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我们把体育课程设计价值取向概括为:课程设计主体对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内容组织和选择时总的看法和认识,是对体育课程的基本态度和对体育课程价值的抉择倾向。体育课程设计价值取向,从形式上看是主观的,属于体育价值意识的范畴,是围绕体育课程目标而形成的一系列观念的活动。从内容上看是客观的,是受诸多客观因素制约的。所以说体育课程设计价值取向,绝不是离开客观因素制约的主观规定。主客观统一才能确立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而且体育课程设计价值取向也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需要的满足和变化而不断改变。

因此,我们认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价值取向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课程设计主体对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价值选择和课程内容的安排。依据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确立了以学生为本,将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全面和谐发展,运动技能和参与意识的课程目标。这就要求高校体育课程设计既要关照学校的培养目标,还要对选择和组织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等内容做出规定,要对体育课程整体和各个领域目标做出合理的安排和调整。

3.2、国外课程设计模式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借鉴与启示

20世纪以来,许多专家和学者把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开始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他们的研究成果推动了课程理论的发展,同时也为体育课程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泰勒的“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是建立在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基础上的,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泰勒提出了四个基本问题:①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②学校应该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③这些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④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目标具有引导课程选择和组织以及评价的主要功能,作为课程设计的模式,“目标模式”的核心是“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或经验的依据,是实施评价的标准。

(2)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是根植于结构主义教育哲学和发展心理学基础上的,它弥补了目标模式的种种局限,对目标模式作了详细的分析和批判,斯滕豪斯提出了带有鲜明的主体思想和追求本体价值的“过程模式”。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他不同于以往的教育观、知识观、学生观和教师观上。该模式“强调和注重课程中的能动性因素及其不确定性,并将其与课程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相关联,突出了“人”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课程设计的一切活动都应该考虑到动态过程中各个因素的变化。

(3)施瓦布的“实践模式”。

实践模式主要是针对以理论模式和目标模式为代表的传统课程理论而提出的。他将传统的课程研究看作是“理论的”,而他所主张的课程研究是“实践的”。实践模式的课程理论强调课程的实践价值和动态过程,追求课程的实践性,重视课程开发中结果与过程、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主张用“集体审议”的方式解决课程问题,课程审议的重点和主要内容应放在教师、学生、学科内容、环境四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协调平衡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是课程审议的核心内容。

3.3、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价值取向的定位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高等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体育是“三育”之一,担负着学生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了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是,“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并确定了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即健康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这些纲领性的文件是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价值取向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科学依据。

体育课程设计价值取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主客体即社会、学校、专家和家长等诸多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和各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我们认识事物就是要以普遍的、联系的观点去研究和把握。学科知识、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在体育课程设计中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去掉任何一方,体育课程的功能就难以实现。因此,必须要把握好“三者结合”的“结点”即学生,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高校体育课程设计定位的价值所在。

3.4、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价值取向的选择

体育课程设计中的学科知识、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三种价值取向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三大要素制约着体育课程目标,制约着体育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影响着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设计价值取向就是要看是否处理好了社会,学科与学生发展三者关系。

体育学科知识是体育课程设计的“基本内核”。体育知识是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社会的基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是体育课程设计的直接目的。如果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上,而没有向他们传授知识,发展就成为一句空话,没有知识内容的课程设计就形同虚设;如果没有体育科学知识的基础,没有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健康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对体育学科知识的追求和对健康要求的升华也推动了体育学科知识的发展。

社会需要是体育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社会需要集中体现为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基本要素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的需要。一方面,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课程的性质起决定作用。课程内容主要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要求受教育者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而当社会意识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时,课程内容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另一方面,社会需要又突出表现为一定社会的阶级、政党、集团等对教育所作的价值定向。

4、结语

通过对体育课程设计价值取向的分析和论证,认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计是体育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以及课程评价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价值取向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按照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依据《纲要》确立的,将以学生为本,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全面和谐发展,运动技能和参与意识定位为体育课程目标。《纲要》规定的课程性质是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价值取向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科学依据。学科知识、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相结合是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价值取向的发展趋势,三者的融合是学校体育课程设计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

[1]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焦健健.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0.

[5]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普通高校课程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