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教学能力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培养对策研究
2015-03-19牛超孙长新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辽宁沈阳110000
□牛超 孙长新(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辽宁沈阳110000)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教学能力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培养对策研究
□牛超 孙长新(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辽宁沈阳110000)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田径教学能力以及制约因素进行了归纳整理与分析,并提出了培养学生田径教学能力的合理对策,旨在为促进田径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能力制约因素
田径的教学能力是田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以及语言表达等素质的综合表现,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在2004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对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格重新进行了规定,即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掌握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新课改方案的颁布,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强调了田径课程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田径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实现新型中小学体育师资的培养目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田径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并且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根据目前田径课程教学的现状,对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教学能力的发展因素进行了归纳整理与分析,提出了有关田径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教学能力的合理建议,旨在为促进田径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田径教学能力
根据现代学校体育教育发展对师资的要求和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在前人对学生教学能力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田径课程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育人能力、教书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五个方面的培养。育人能力:就是将思想教育寓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具有较强的育人能力,才能更好的教育、转化学生思想与行为,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所以,在田径教学中应首先注重学生的育人能力的培养;教书能力:是学生的应掌握的基本能力。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能结合田径教材内容的特点,通过教学方法与手段,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同时,应加强学生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适合现代化田径教学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与教学质量;创新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成分,对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把创新教育与田径教学更好地融合一体,充分发挥田径课的作用,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田径教学改革、践行课程改革思想,提高教学质量;社会实践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教学实践才能更好地去验证,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为走向未来的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在田径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学过程、教学实习与外出裁判的机会,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锻炼;科研能力:过去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大都是抄袭为主,很少去搞调查或实验研究,助长应付过关的不良风气,大大地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加强对学生进行调查、实验的指导,重视对学生调查或实验能力的培养,才能有效提高研究能力和成果价值。
2、制约学生田径教学能力的因素分析
任何事物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田径教学能力同样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综合专家意见,本文将学生田径教学能力的制约因素确定为15个初始因素:教学目标导向、教学实习体系、教学项目设置、教材教法内容、教师教学态度、教师敬业精神、教师教学能力、教师科研能力、学生喜欢程度、学生专业基础、学生身体素质、学生学习态度、学校教学条件、学生成绩评定、人才市场的需求。由于问题较为复杂,因素之间难免有相互交差的部分,为了进行研究讨论方便,根据初始因素相关性,把初始因素重新组合一组新的基本互为关联的综合因素。
2.1、教师因素
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实现关键在于教师的整体水平。由于各种原因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仍得不到充分肯定,使得部分老师产生较大的心理偏差,使之教学态度、敬业精神失去应遵循的教学管理和职业道德规范;在田径教学中有的教师以经验为主、以技术为主、以固定教学方式为主,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教学的组织形式缺乏合理性、创新性和科学性。再有在田径教学中教学方法手段陈旧落后,教与练的方法单一,缺乏针对性、多样性、实用性,也是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的田径教师应立足于体育教学,善于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知识,了解体育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特别是随着现代田径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高科技手段不断运用到田径教学与训练中,作为一名称职的田径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研究解决在田径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但是有些教师认为科研工作可有可无,即使进行一些科研工作,撰写一些论文也是为了评职称的需要。
2.2、学生因素
在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而需要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知识、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目前大部分学生对田径存在着片面的认识,对田径课不感兴趣,势必也影响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田径教学则对学生的基础水平、身体素质、学习态度等要求较高,由于教学对象条件的差异性,也限制了各自自身能力的发展水平。如在跳高、跳远、跨栏等动作技术学习中,对学生的技术基础和一般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但由于部分学生先天不足(技术、素质差)、学习态度不认真、学习目的不明确,经突击体育高考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仍是“应试教育”的产品。体育的基础水平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差等,使得田径课教学缺乏良好的基础,导致了田径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制约。
2.3、管理因素
管理决策层制定的纲领性文件对田径教学具有指挥棒的作用,应该具有导向性、时代性与实用性。然而,目前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价值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偏向于重技术轻普及,过多地注重等级动作的训练,忽视各类基本动作学习的广泛性与延伸性,缺乏对社会市场需求信息的了解及教学重点的定位,忽视了实用技能培养,以致所培养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最能验证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实习也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与技术很好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学生只是消极地应付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实习,浪费了实习锻炼的大好机会。近年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教学项目设置也多集中在短跑、中长跑、跨栏、跳远与推铅球上,缺乏与中小学田径教学的实际需求相结合,适当的增设少儿趣味田径项目、田径游戏、健身走跑等项目,既能丰富田径教学,又能满足未来学生就业的需求。目前田径教学中的考核内容与方式不科学也是导致学生重技术、轻理论和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目前大多田径课教学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基本上局限于竞技运动的模式,以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忽视对学生学习态度、进步程度、情感、合作等方面的评定。导致学生消极地应付考试和蒙混过关,考试后又将技术“还给”了教师。所以,传统的考核内容与方式都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4、非主观因素
集中表现在学校的教学条件、教学教材的内容以及人才市场的需求三个方面。当前由于各学校招生规模的急剧增加,造成场地、器材严重不足,许多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与参与田径教学的机会,影响了其参加田径运动的积极性,导致学生缺少田径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编写的田径教材还是沿袭竞技运动知识、技术体系,强调田径教材的系统性、规范性、规则性、竞赛性,而忽视田径教材的健身性、健美性、娱乐性、游戏性,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花掉大部分时间去掌握系统规范动作技术和发展竞技水平,而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教学技能实践和发展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水平。又由于当前就业的压力,对人才的需求规格越来越高,经过层层的考试与奔波,即使学习优秀的学生也很难入围,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态度的偏差。
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教学能力培养对策
3.1、教师不断完善自身能力结构,注重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师是田径教学的实施者、组织者、主导者与管理者,教师职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田径教学的质量。教师必须端正教学态度,在田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以教学实践为平台,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本位,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为目标而展开教学活动。以强烈的事业心投入教学工作中,把自己强烈的爱同发展自己专业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在教学实践中去充实自己,不断地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去发现新事物,探求新规律,把最新的见解和领先的科技成果与理论以及自己掌握的全部知识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钻研和不断探索、奋力开拓的精神。随着运动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参透,从纵、横两个方面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范围,要站在本专业知识的前沿,不断吸收田径知识发展的最新成果,还要了解和熟悉相邻学科的知识及发展状况,并按照人的心理和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去实施教学。同时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应用教学实践,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与全面素质的发展。
3.2、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正确对待田径教学
“田径是各项运动的基础”这一观点,充分肯定了田径运动中的走、跑、跳、投各项目对增强人的体质、提高运动能力、对竞技运动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田径教学中,教师应把思想教育与田径教学实践相融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和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之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充分展示田径运动的魅力与基础功能,使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学有所创。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正确的认识田径运动,端正对田径教学的态度,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3、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制定合理有效的纲领性文件
为了更好地发挥纲领性文件的指挥棒的作用,管理决策层在完善教学纲领性文件时首先必须排除竞技思想的影响,转变技术第一,忽视能力培养的思想,确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合理地确定田径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明确课程学习的目的,提高学习兴趣与效果。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实习体系。使学生明白教学实习的目的与任务,加强实习前的引导与培养,增强实习过程中的激励与竞争机制,充分利用教学实践的机会,进一步加强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与历练。三是根据中小学田径教学发展的实际需要,适当的增加新的项目的时数。少儿趣味田径项目、田径游戏、健身走跑等项目都是中小学生乐意接受又喜欢从事的运动项目,应该在田径教学中积极地开展与推广,不仅能丰富田径教学的内容、全面培养学生的田径教学能力,又能满足学生未来就业的需求。四是改进学生成绩评价方法和内容,如考核内容应在技术达标和技评的基础上,增加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工作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教研科研能力等内容,促使学生重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3.4、加大教学的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学生田径教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教学条件与教学平台,如今,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手段改革的主要方向,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也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教学能力。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改善教学条件,有利于田径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田径教学能力的全面发展。
[1]时金钟.高等体育院校田径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高对策[J].体育学刊,2005(9).
[2]林韧,李巧慧.田径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方法[J].福建体育科技,2006(10).
[3]郑俊秋.体育系学生田径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10).
[3]黄伟兰.田径课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模式[J].体育学刊,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