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蟹池塘套养黄颡鱼高效生态养殖试验

2015-03-19

云南农业 2015年11期
关键词:蟹池增氧每千克

周 菊

(景东县水产渔政站,云南 景东 676200)

河蟹学名叫中华绒螯蟹,喜居洞穴,爱清新水质,其感觉灵敏,视觉发达,趋光性强,白天躲在水草丛中,夜晚出来活动觅食。生长快,适应性强,pH值以7.5~8.5为宜。适宜生长温度15~30℃,对水中溶氧的要求与鱼类相似,一般在3mg/L以上为好。贪食与耐饿,喜欢吃鱼虾、螺蚌和各种虫类等,也喜欢吃各种水生植物,甚至抓捕吞食弱蟹。吃得多,消化力强。能耐饥饿,数十天不吃也饿不死。当水温下降到10℃时,少食或不食,躲入洞穴越冬。其营养价值很高,据专家分析每千克蟹肉中含有蛋白质140g、脂肪59g、碳水化合物70g、钙129g、磷14g、铁13g、核黄素7g。为加快发展特色渔业,加大品种结构调整力度,2014年景东县在养殖河蟹的池塘中开展套养黄颡鱼的试验,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池塘选择

池塘选择在县城附近的水产渔政站养殖基地,地势适宜,通水通电,无工业污染,水源充足,是无污染的川河水,水质清新,黏壤土质,较肥沃,保水性能较好,饵源充沛。养殖地环境符合GB/T18407·4-2001规定,水源水质符合GB11607-89要求,养殖地水质符合NY5051-2001规定,年平均气温在23℃以上。鱼塘周围没有高大建筑、树木,鱼塘光照充足,是开展河蟹池塘养殖试验的理想场所。

1)池塘条件。池塘2口,1号塘面积0.2hm2为对照池,2号塘面积0.33hm2为试验池,有效蓄水深度1.5m。池塘坡度平缓,坡度比为1:2.5,池塘长方形东西走向,长宽比为4:1,使其日照时间长,受风面积大,便于操作管理。池中设有蟹岛,占池塘总面积的30%,环境安静,可供河蟹在上面栖息、觅食。养殖池配有微孔增氧设施,每亩配备功率为0.15kW。

2)防逃设施。河蟹具有较强的逃逸能力,因此应在蟹池四周建防逃设施。选用抗氧化能力强的钙塑板,沿池埂四周内侧埋设,钙塑板高60~70cm,埋入土内10~20cm并压实,高出土面60cm,板与板之间搭头处不留缝隙,每隔2cm竖1根木桩或竹桩固定并稍向池内倾斜,将板打孔后用细铁丝固定在桩上,四周做成圆弧形。此外,在塘埂外侧,用高1.2~1.5m、底部埋入土内10cm、用木桩或竹桩固定的聚乙烯网片包围池塘四周,以防青蛙、鸭子等敌害生物跳入池内。

1.2 放养前的准备

1)池塘消毒。放养前每亩用150kg生石灰化浆后全池泼洒,让其暴晒15d后再注水。用生石灰消毒可氧化底层有机物和杀灭有害生物及各种病原菌,还能增加蟹池水体中钙离子的含量,有利于河蟹的脱壳。

2)注水施肥。消毒除害结束后注入新水,注水口用70目的网袋拦住,以防野杂鱼及鱼卵进入池内,水深控制在0.5~0.8m。注水后进行施肥,以培育轮虫、桡足类、枝角类等饵料生物,为即将入池的蟹种提供充足适口的天然饵料。投施经发酵过的畜禽粪,每亩投施350kg。养殖中后期,随着水位加深,池水会变瘦,应适当追施基肥,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5~40cm,具体追肥量与时间应视水色情况而定。

3)水草栽培。河蟹喜欢在水草丰富、水质清新的环境中生活,水草的多少、对养蟹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月8日栽种水花生,确保水花生覆盖率在中后期达到60%以上,以便在夏季高温时使河蟹处在最适生长温度25~30℃,有效降低河蟹积温,利于河蟹脱壳生长,同时提供适口的天然植物性饲料。水草的自身代谢还可吸收养殖池中的有机质,防止水质富营养化,净化水质,保证水体清新,提高透明度;同时通过光合作用还能释放氧气,增加池中溶解氧,为河蟹的健康生长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品质和效益的提高。

4)螺类投放。2月18日每亩投放螺蛳160kg,确保河蟹生长过程中均有适口的鲜活天然动物饵料,既可节约人工配合饲料,又可确保河蟹的生长。同时,能够清除残饵,提高水体的自体净化能力。

1.3 蟹种和搭配鱼种的放养

1)蟹种选择。蟹种是从上海购进的长江水系扣蟹,蟹种质量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断肢,无性早熟,无病无伤,爬行活动敏捷,身上无附着物。

2)放养时间。1号对照池和2号试验池蟹种放养时间均选在当年的2月28日,以初春放养更为适宜,放养水温16℃。

3)放养密度和规格。放养密度为每亩投放扣蟹种3000只,蟹种规格每千克160只。

4)搭配苗种放养。为充分利用池内水体空间,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搭配放养在生态上与河蟹无冲突的黄颡鱼。黄颡鱼种苗从湖北购进,于4月20日亩放规格为8cm的黄颡鱼300尾。蟹种和鱼种放养情况见表1。

表1蟹种和鱼种放养情况

1.4 池塘管理

1)水质调节。从3月初放种时水位0.6m开始,4月后随着气温上升,视水草长势每15d注水一次,每次水位上升10~15cm;7~8月保持水深1.5m,9~10月保持水深1.2m。

2)投饲管理。通常采取“中间青,两头精”的控制方法,即精、青(粗)饲料搭配,荤素兼喂。3~4月投喂配合饲料,再搭配少量小野杂鱼,蛋白质含量30%~50%,投饲量占蟹重的20%~25%;5~6月以动物性饲料投入为主,投饲量占蟹重的8%~10%;7月以植物性饲料南瓜、小麦、玉米为主,小鱼为辅,投饲量占蟹重的5%~10%;8~9月,以动物性小野杂鱼为主,辅以南瓜、小麦、玉米等,投饲量占蟹重的5%~8%。6~9月投饲量根据天然饵料和天气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确保吃饱吃好。

3)增氧措施。蟹池增加溶氧的主要措施是使用微孔增氧,尤其是7月中旬至8月中旬高温天气,蟹池溶氧量较低,应特别注意增氧。使用微孔增氧时应根据蟹池和天气变化等情况来掌握,5~6月,水质和天气不适时需及时增氧;6月后在晴天中午增氧,清晨视实际情况增氧,阴雨天应提前开机增氧;9~10月,因蟹池水质较肥,天气闷热,应多开机增氧。何时开机和开机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天气、河蟹的活动情况以及增氧机械负荷等灵活掌握。

4)病害防治。以生态防治为主,做到有病早治,无病先防。投喂新鲜优质饲料。如发现病情应选用高效、低毒、副作用小的药物。从4月开始至9月底隔月全池泼洒1次纤车净或二溴海因,每半月泼洒1次生石灰预防疾病,捕捞前1月停用,并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每千克饲料中添加1g,连喂5d。在养殖过程中注重药物的预防,加强对水草的管理,并合理使用增氧机,改善养殖环境。

5)日常管理。每天坚持早晚各巡塘一次,观察河蟹活动、吃食和病害情况,注意水质变化,检修防逃、防盗设施和进排水口拦网设施,及时清除池塘中漂浮的水草。

1.5 捕捞

1)捕捞时间。当性腺成熟的河蟹比例占河蟹的80%时即可开始捕捞,捕捞时间在10月23~25日。

2)捕捞方法。将池水排放后,利用河蟹夜晚上岸爬行的习性,待河蟹爬至防逃墙(网)边时,采用人工徒手捕捉。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产量比较

经过230d余的生态饲养管理,1号对照池产河蟹357kg,平均体重107g,平均亩产119kg。2号试验池产河蟹575kg,平均体重105g,平均亩产115kg;产黄颡鱼192.5kg,平均亩产38.5kg。

2.2 不同处理经济效益

1号对照池产河蟹357kg,河蟹售价每千克140元,产值达49980元,纯收入14580元,亩获纯利4860元。2号试验池产河蟹575kg,河蟹售价每千克140元,产值达80500元;产黄颡鱼192.5kg,平均亩产38.5kg,黄颡鱼售价每千克50元,产值达9625元,河蟹和黄颡鱼合计产值达90125元;亩投入成本12655元,其中苗种6455元、药200元、人工工资1000元、饲料5000元,0.33hm2合计投入成本63275元,纯收入26850元,亩纯收入5370元。试验结果及经济效益见表2。

表2不同处理产量及效益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1)试验池与对照池的河蟹平均亩产分别是115kg和119kg,差别不大,个体规格也无显著差异。说明试验模式对河蟹的生长未产生不良影响。

2)河蟹养殖池套养黄颡鱼,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只是增加了黄颡鱼鱼种和后期饲料成本,其他饲料投喂及日常管理与河蟹单养池塘一样,每亩纯收入却净增510元。试验结果表明,在河蟹养殖池中混养黄颡鱼是切实可行的,效果显著,发展潜力很大。

3)蟹池套养黄颡鱼,一是黄颡鱼可以摄食鱼类残饵、小杂鱼、有机碎屑等,可提高池塘净化能力;二是黄颡鱼摄食水体中的大型寄生虫可减少病害发生。

4)黄颡鱼为无鳞鱼,对药物较为敏感,敌百虫、硫酸铜等药品应慎用。

5)河蟹养殖池可套养部分鲢鳙鱼,以发挥养殖鱼类之间的互利作用,净化水质,充分利用水体的天然饵料,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6)试验塘与对照塘比较亩增加纯利510元。若在全县推广河蟹池塘套养黄颡鱼模式,既可增加水产品总量,又可提高池塘养殖经济效益,增加渔民收入。因此推广河蟹池塘套养黄颡鱼高效生态养殖技术是今后景东县发展渔业生产,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增加渔民收入,带领渔民致富奔小康的一条好路子。

猜你喜欢

蟹池增氧每千克
淡水水产养殖中机械增氧技术的应用分析研究
蟹池套养塘鳢的优点、失败原因及对策
机械增氧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秸秆燃气增氧燃烧特性的数值模拟
如何降低河蟹的应激反应
清除 蟹池中野杂鱼的方法
卖 葱
蟹池春季管理技术
为什么赔了
富士特GS40高速增氧变频耕水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