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擅闯学生的“私有空间”
2015-03-18王方林
王方林
日前,一位高中班主任向我诉苦:他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加入了学生的微信群,发现了学生之间的问题,并利用班会时间解决问题。结果,个别学生的问题暂时得到了解决,但师生关系却出现紧张。学生在微信群里不再畅所欲言,见到班主任时,也总有一种怪怪的眼神……
毋庸置疑,班主任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尽可能快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效果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就是班主任擅闯了学生的“私有空间”。
高中生正处于独立性和成人感与日俱增的青春期,他们渴望被理解与尊重。微信群是学生了解周围世界、体验生活快乐的“私有空间”,也是他们宣泄情绪、寻求心理支持、与同伴一起成长的精神家园。班主任的擅自闯入引起了他们的不满与抵触。或许班主任这样解释:国家都能对网站的信息传播进行管理和监督,为什么班主任不能监督学生的微信群?要知道,班主任的职责是育人,育人的前提是要考虑和尊重受教育者的理智和情感的可接受性。不管以何种理由,班主任随意突破职责权限,私自加入学生微信群,都是对学生“私有空间”的侵犯,都会引起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与此同时,班主任还可能丧失教育立场,不再去寻找其它更有教育意义的方法。当然,也许有人会说,私自加入学生微信群也可以产生积极后果,当班主任发现学生问题后,借助微信平台,以好友的名义发表一些充满“正能量”的言语,引导同学们彼此信任、尊重和包容,用建设性的、友好的方式解决问题,让“卧底”绽放教育的光芒。如果问题很严重,超出了教育的范畴,班主任也可以求助于网管和相关的社会机构,而没有必要自己跳出来直接解决问题,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即使学生发现了班主任的“卧底”行为,也可能会“相逢一笑泯恩仇”。但这毕竟是理想,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位班主任能够做到既“隐姓埋名”,能把自己变成学生的真正朋友呢?
教育是有底线的,不擅闯学生的“私有空间”,意味着班主任信任学生有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相信学生能参照真、善、美而获得行动和思想上的正确习惯。不擅闯学生的“私有空间”,意味着班主任尊重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不把自己的情感、意志和价值标准强加给学生,不会以救赎者的身份去泄露学生的秘密,或者讨论他们的“私人话题”。不擅闯学生的“私有空间”,意味着班主任包容学生的失败、错误和任性,不会冲动、教条和求全责备,相信自己有能力通过诚实、正直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教育的转化。
教育是充满智慧的艺术。一旦班主任学会了教育的艺术并有效地实践,不仅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多留一些“私有空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选择和经历,而且也能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感受到班主任工作的幸福和欢乐。
责任编辑/张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