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初步探究
2015-03-18魏邦有
魏邦有
(甘肃省财贸学校,甘肃 兰州 730000)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中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综合型人才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已成为中职教育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作为一名中职数学教师,深知要消除学生怕学、厌学的情绪就必须要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因此,笔者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而较好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1 案例教学的产生与发展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以案例作为教材,使学生进入某种情景,充当某个角色,在教师的引导和支持下,积极思考及相互交流,找出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得出解决方法。
案例教学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教学的需要而产生与发展的。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了案例教学的先河,他创造的问答式教学法实际上就是案例教学的雏形。之后古希腊另一位哲学家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他把问答法编辑成书,在书中附加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例,每个小事例都说明某一个原理。
然而案例教学法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19世纪7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首创,在20世纪80年代初才在我国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虽说案例教学在我国发展迅速,可是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却少有耳闻。可以预见的是,案例教学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可以弥补传统数学教学中“过分抽象,脱离实际”的不足。
2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众所周知,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往往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出现了“学不好、不想学、不会学”的情况,他们对数学这门较枯燥的学科兴趣不大。因此,提高学习兴趣已成为他们中职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问题。
案例教学法作为中职数学的一种新教法,主要由3个环节组成:前期准备(案例)→案例讨论(角色扮演)→反思拓展。
2.1 做好前期准备,创设思维环境
2.1.1 积累问题素材,设计编写案例 由于中职数学教学案例匮乏,因此要实施案例教学,创设和编写案例是必不可少的。笔者针对本校班级多、专业方向多的特点,通过互助形式,准备了不同的数学教学案例,并加以整理编写。
如在学习“直线的斜率”时,笔者在给一个计算机应用专业班解答“已知过点 C(2,0)的一条直线与端点为 A(1,3)和 B(3,5)的线段相交,求直线斜率的取值范围”这一例题时,遇到了很多障碍,发现学生对斜率这一概念的理解十分模糊。于是笔者通过课后调查访谈,取得案例素材并着手编写,然后进行案例教学,以此逐步完善案例。
对于一个完整的教学案例,它必须包含主题与背景、情境描述、教学注释、诠释和研究这4个方面。其中主题与背景是案例的基础,它必须交代清楚是关于什么的案例、案例的产生背景,以便使用者能更好理解;情境描述是案例的主体,它是一个文学作品或片段,来源于教师真实的经历,而不是杜撰;教学注释包括一份案例讨论前的学案、案例教学的注意事项及围绕案例的各种问题;诠释和研究主要是对案例进行多角度解读,对案例研究所得的结论进行推广。
2.1.2 呈现精选案例,创设教学情境 案例教学要取得成效,关键是精选案例,选择适当的呈现时机,同时通过不同的教学情境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求胜欲。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学习的动力。
例如,笔者在课前先将上面提到的案例“斜率一定存在吗”展示给学生(在此只写入部分案例情境描述内容)。
某天教师给出例题:已知过点C(2,0)的一条直线与端点为A(1,3)和 B(3,5)的线段相交,求直线斜率的取值范围。
大多数学生看到题后,都立刻拿起尺、笔,描点画图。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甲站起来做出了解答。
学生甲:根据题意画图,发现直线和线段相交有两个极端位置LAC和LBC,因此,只需求出这两个极端情况的直线斜率即可。
话音刚落,便听到其他学生的一片掌声。就在大家兴奋之余,突然有声音传出:“斜率一定存在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内顿时炸开了锅,“斜率是什么?”“斜率可能不存在吗?”
通过阅读这一案例,笔者给学生的学案如下。
①什么是直线的斜率,你能描述一下吗?斜率可能不存在吗?
②如何求解直线的斜率?有几种方法?案例中的学生甲采取的是哪种方法呢?
③在案例中,斜率不存在的情况有吗?若有,该如何处理这一特殊情况呢?
④你认为学生甲的解答对吗?认为正确的,请说出理由;认为不正确的,请举出反例,并尝试给出正确解答。
笔者选择此案例的意图在于使学生通过阅读案例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从而既可认清自身在思维过程中的错误,又可培养自己永不言败的优良品质。
(2)创设活动情境,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如果经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不仅能保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能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在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就是让学生亲自投身到案例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发散思维。
(3)创设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材料有兴趣时,才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故事情境,并加以灵活运用,使之自然贴切、新颖有趣、生动形象,如“国际象棋的发明”、“杨辉三角”、“勾股定理”等故事都与数学有关,每一个故事都渗透着数学原理和人生哲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在数学活动中渗透德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1.3 反思总结案例,拓展学生知识空间 这也是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这个环节,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原理性知识的理解,也可以使学生将案例与自身实际联系起来,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
2.2 科学组织案例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这一阶段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是与非的裁决者,而是课堂的组织者,组织安排学生活动,确保每一位学生平等和完全参与,鼓励学生发言,在适当的时候对关键论点做出总结等。此过程的目的就是重新构建案例中的问题,研究和分析案例中的多种观点,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理解,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由于笔者所在的学校每班平均有45人左右,不能像西方国家讨论时都将座位摆成“U”形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案例讨论的环境设置。正因如此,笔者通过组织讨论、竞争、角色扮演等活动,既加强了组员间、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又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3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运用的策略和意义
3.1 对实施策略的思考
3.1.1 案例的获得策略 在以案例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提出的案例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并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出案例的一般策略有:(1)突发性情景策略;(2)远景性情景策略;(3)专业性情景策略;(4)创设性情景策略。
3.1.2 自学的组织策略 教师组织学生自学的策略有:(1)创设情景,激发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用生动且带有启发性的语言,联系实际生活,精心设疑,引导学生自学探究,同时采用不断鼓励的方法,强化学生可能会逐渐消退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2)指导方法,鼓励质疑。自学方法的指导主要有两种:一是阅读指导:指导精读教材,使学生正确把握知识和原理,并学会应用;指导阅读课外读物,善于搜集所需要的信息;指导阅读文献和工具书以及搜集资料。二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直觉力和养成研究思考的习惯。
在自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勤思多问是案例教学的前提,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是案例教学的起点,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并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问,在问题中学习。
3.1.3 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每组以4~6人为宜。小组的分配以自愿组合为主,这样小组成员之间学习的基础水平比较接近,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在讨论过程中可以自由、大胆地发表意见,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都能得到发展。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关注低水平小组的活动情况,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3.1.4 立体的评价策略 在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评价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能力,因而评价应侧重于学生的学习、研究过程,不论结果如何,都应给予肯定。
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课业手册上反映出来的参与活动的情况、参与案例学习的态度、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的形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互评,可以是定性评价,也可以是定量评价。教师对学习结果重在鼓励,其标准是有利于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评价的方式应以鼓励为主,支持学生不平凡的想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自由、宽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
3.2 案例教学的意义与思考
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然而由于案例教学本身的硬件要求,在进行教学之前,学生必须阅读教学案例,而中职学生最缺乏的就是耐心,时间稍长,他们就会对案例反感。因此笔者认为,在中职学校,案例教学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每次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应尽可能采用不同类型的案例,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使各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以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