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跆拳道与中国传统文化

2015-03-18郑树军中国人民解放军66256部队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5年20期
关键词:品势儒家文化跆拳道

□郑树军(中国人民解放军66256部队)

浅析跆拳道与中国传统文化

□郑树军(中国人民解放军66256部队)

跆拳道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跆拳道精神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重礼、对人的规范和约束、自强等特征。跆拳道的技术、品势等内容体现了道家文化中的道法自然,顺应自然等思想,也与道家对自然宇宙的理解一脉相承。跆拳道的成功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并蓄和顽强的生命力的特征,也是相得益彰。

跆拳道传统文化

武术产生于人类社会,是人类千百年来狩猎、自卫、攻击等行为的系统总结,也是人类对于自身身体条件的自我发展。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演进,不同的民族发展了各自特点的武术,也将各自文明进步的成果不断融入武术中,最终打上了各自鲜明的文化烙印。例如中国的少林武术,武当武术都蕴含了中国传统的释家、道家文化,泰国的拳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泰国的小乘佛教文化,日本的空手道、剑道等不仅体现了独特的日本文化,更体现了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跆拳道是韩国最具代表性的武术,也包含了自身独有的文化。

1、跆拳道精神与儒家文化

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是跆拳道的精神写照,是跆拳道文化的核心体现,这五个方面说明,跆拳道不仅是让人具备一定的身体技能,更是要规范人的行为,影响人的精神品格,将跆拳道的核心文化价值观注入学习者的精神世界中。

儒家文化是塑造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礼是儒家文化极为重视的内容。孔子曾经以“礼崩乐坏”来哀叹西周的衰亡,这里的礼,指的是当时国家的典章制度,等级秩序,当然这里礼的涵盖相当广泛,可指国际交际的礼节仪式,亦可指贵族的冠、婚、丧、祭等典礼,包括政策制度、道德规范等。儒家所强调的礼仪,绝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它包含了对自然、社会以及相互关系的价值认同,并强调对这种认同的遵守以及怎样遵守。它是对秩序的维护,对人行为的要求。君有君礼,臣有臣节,认为只有遵从这样的秩序,这样的规矩,国家、社会才能正常有序的运转。而跆拳道的对礼仪的要求,也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形式,跆拳道倡导礼始礼终,将礼仪贯穿到整个跆拳道学习过程中,学习开始要有礼仪,学习过程中要有礼仪,学习结束也要有礼仪,对待教练员、对待国旗、对待裁判员、对待同学等都需要有礼仪。儒家文化中的礼是对整个国家和社会所有成员及其行为活动的要求,是一个宏观的体系,当然在这个体系下有更加具体的,完整的,微观的内容。跆拳道与传统儒家文化有着相似性,跆拳道在自身的体系内表达着对礼的阐释和要求,如同儒家文化对自己所影响下的社会成员的礼的要求,跆拳道对它所能影响到的群体(主要是跆拳道的教学者)也有自己的要求。儒家文化的礼对应的是整个社会,跆拳道的礼对应的是教学者群体,儒家文化的礼对应的是社会成员方方面面的行为,跆拳道的礼对应的是教学过程中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跆拳道是儒家文化的一个缩影,一个具体方面。儒家的礼是规范人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跆拳道中的礼也是规范教学者行为,维护跆拳道教学秩序,建立一种规范、文明的关系,促进跆拳道本身及跆拳道群体的发展。

廉耻出自《荀子·修身》,即廉操与知耻,在传统儒家文化中,对廉主要是要求为官者,在儒家看来,所谓“廉”即是不苟取、有操守、不取不义之财。廉有廉正、廉洁、廉隅、廉介、廉耻等形态,廉的反面是“贪”。而“耻”则强调的是羞耻之心,所谓“知耻近乎勇”。儒家伦理讲究“仁”、“义”、“礼”等规范,对于与之对立的行为,应感到耻。因此儒家所强调的“廉”与“耻”,一方面是对人行为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廉是要求人,尤其是掌握一定权力和资源的人,要清廉、正直、行为要有原则底线;而耻则是要求人要有基本的价值取向,要有羞愧之心,这样才能够约束自己不去做耻的事情。儒家重视社会秩序的和谐,因此特别强调廉耻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和规范。跆拳道精神所要求的廉耻也是同样的道理,它要求人应学会分辨是非,如果做错了事,在良心上不管是对三岁孩童还是任何平凡之人都应自觉惭愧,无地自容。如同儒家是为了社会秩序的和谐有序,跆拳道的廉耻精神也是希望通过约束和规范,来制约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

在儒家文化中,忍耐、克己是比较受推崇的价值取向,《尚书》鼓吹“满招损,谦受益”;《国语》则赞扬“德莫若让”,孔子也同样“贵让”,赞赏“温、良、恭、俭、让”,并主张“小不忍则乱大谋”;亚圣孟子更有其“动心忍性”的名言。总之,在儒家话语体系里,“忍”是一种美德,因为儒家强调社会秩序的和谐,而忍恰恰是防止出现动荡、激进的。另外,儒家所倡导的忍,并非是一味的消极忍让,而是对困难的积极承受,对大局的把握,忍是一种处世方式和途径,而非目的,忍是为了达到更高的目的和追求。忍耐和克己都强调的是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即有所不为,前者指承受痛苦、困难,后者指克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行为。跆拳道中的忍耐、克己强调的是对人心性的磨练,跆拳道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一方面跆拳道并非高高在上,任何人只要具备基本正常的身体素质即可以学习,但另一方面,要把跆拳道学好学精并不容易,它需要反复、坚持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会有疲惫、疼痛、枯燥等伴随,如何对待这些困难,如何坚持学习,是对每一个跆拳道学习者的考验,如果不能忍耐,必然无法完成学习,也无法使自身得到提高。在跆拳道中,忍耐是一种精神,而非目的,培养忍耐精神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跆拳道,以更加积极成熟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和挑战。跆拳道所强调的克己,即对自己的约束,对不良欲望的克制。

跆拳道是对人自身体能的提升,是发掘人潜力的,加之本身又是搏击项目,所以跆拳道会延伸人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可以产生积极作用,也可能产生消极作用,例如学会了跆拳道技战术的人有的会更有正义感,更加勇敢,有担当,但是也有的人可能会变得骄傲自满、目空一切、好勇斗狠甚至为所欲为。如何让它产生积极作用,克己精神就显得非常重要。

百折不屈是指不畏艰难、坚持到最后,有始有终的精神,在儒家传统文化中是一种为理想信念而坚持、坚守的精神,儒家精神具有天下情怀,没有这种精神是难以承载儒家所追求的理想,因此儒家文化对社会个体的要求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跆拳道精神要求的百折不屈也是同样的道理,跆拳道内容丰富,训练强度大,随着学习的深入,难度也越来越大,对学习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还会遇到其他困难,如伤病等,百折不屈的精神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体现和锤炼的。另外,跆拳道本身的发展就是一个百折不屈的过程,跆拳道产生于朝鲜半岛,1910年,由于日本侵占并吞并了韩国,禁止所有文化活动,包括跆拳道,武术艺人只能流浪日本和中国,但是他们没有放弃对本民族武术的热爱和发展,仍然在艰苦的环境中训练,不断吸收别国的武技思想和技术,表现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忍耐力和坚强不屈的韧性,最终使跆拳道得以发扬光大,走向世界。百折不屈是对跆拳道精神的总结和升华,贯穿于跆拳道发展的始终,它不仅是对学习跆拳道的要求,更是对人所应具备的品质的要求。

综上所述,跆拳道精神体现了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和规范,它通过对人的要求和约束使跆拳道学习者在练习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学习到技艺的同时,在个人精神品格上得到锤炼和升华。

2、跆拳道内容与道家文化

跆拳道内容包括竞技、品势等,也包括服饰要求,考核晋级标准等。这些内容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的影响。道家文化的核心是“道”,这是对整个自然和社会规律的高度概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遵循“道”。“道”的思想来源于老子,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始,又是万物之宗,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在跆拳道千变万化的技术中也贯穿着“道”,从整体上说,跆拳道的核心即是“道”。跆拳道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各种技术、套路、规则、文化历史等,全部的内容必须有一个中心才能统一,否则就是杂乱,而这个中心即是跆拳道的“道”,跆拳道的一切思想、内容、每个学习者对跆拳道的理解都可以归结到“道”之中。

如同道家文化对武当武术的影响一样,跆拳道品势如太极一到八章,即体现了道家文化的烙印。跆拳道品势更加体现了“道”的文化影响,“太极”与《易经》中的太极基本一致,一至八章分别代表了太极八卦中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通过这些寓意表达跆拳道品势从初级到高级的内容,例如太极一章代表“乾”,而乾指宇宙万物的根源,因此太极一章是跆拳道品势的根本,太极五章代表“巽”,其含义为风,寓意为太极五章开始渐渐展现出迅猛的力量等。太极一至八章的演练路线均是按照太极八卦的不同图形来进行。跆拳道品势远不止身体训练,它是因循大自然发展规律之“道”,体现出的是一种顺应自然、与自然同生存之道,这个过程首先是由形成一种跆拳道精神来实现的,运用这种精神会发现,建立一种稳固的生活完全基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从品势到“道”本身所蕴藏的崇高精神追求和信念,授人以人生宇宙运行之道和做人之道。此外,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从自然规律中寻找智慧,跆拳道技术等级用黄带、绿带、蓝带等代表土地、绿芽、天空等自然事物,以此来表示不同水平,体现了跆拳道理解自然,敬畏自然,从自然中寻找智慧的特点。

道家有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讲究矛盾的辩证统一,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家非常强调自然万物的对立统一,反对单一的激进。跆拳道既有剧烈的,爆发力强的技击,也有动作相对缓和的品势,技击强调力量的爆发,品势强调对力量的规范和约束,动静结合充分体现了道家的辩证统一。道家讲究“无为而无不为”,强调虚静、守弱、即顺应自然,在跆拳道对阵的过程中,其格斗技巧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道家“虚静”思想的影响。其防御时遵守的“避人之所长,攻人之所短,见人之所长,避己之所短”的原则,和“佯攻巧打”、“主攻抢攻”、“声东击西”、“攻中防御”的技巧,也符合道家以柔克刚,动静结合。

3、跆拳道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

跆拳道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但是它本身已经完成了现代化的改造,成为风靡全球的搏击运动,文化事物本身怎样发展,往往体现了它所受到的文化影响。跆拳道的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它所受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明显的特征一方面是兼容并蓄,另一方面是独立顽强。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兼容并蓄,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释家,其基本主张都不是封闭自守的,推崇谦虚、包容、虚怀若谷,体现出一种保守主义的色彩。宗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不明显,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没有所谓对异教徒的排斥性。例如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儒家、道家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色彩的禅宗。即使是本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以及更加具体的武术文化,都不是闭门造车而来,而是博采各家所长,最终汇聚而成。跆拳道发展中非常明显的体现了这一特征,跆拳道发源于朝鲜半岛,有着自身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历史文化,然而今日的跆拳道走向了世界,靠的正是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不断适应,跆拳道发源于跆根、花郎道等古代朝鲜半岛的武术,但却是吸收各方面成果而成,单就技术方面,跆拳道就吸收了日本空手道的内容,更不用说跆拳道思想中包含的中华文化内涵。此外,跆拳道走向世界,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更体现了它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跆拳道打破了种族、宗教、国别的界限,无论任何国家、任何种族、任何宗教信仰,都可以学习交流,这就使跆拳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此外,跆拳道还大胆引进了现代竞技体育的规则,有了自己的等级、竞赛的评判标准,成功走进了奥运会,更是获得了全球的影响力。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文化可以兼容并蓄、可以海纳百川,但是如果没有较强的独立性,没有较强的生命力,那么这种包容性就会异化成软弱无力,就会被外来文化所吞噬。中华文化在开放包容的同时,保持着相当顽强的生命力,保持着独立的民族特征,这是中华文化延续至今的关键因素,人类历史上存在着众多不同的文化,但是不是每一种都能够延续至今。跆拳道的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虽然它开放包容,但是它始终保留着自己的独立性,如跆拳道精神对礼仪的重视、对学习者品格的要求,跆拳道技击、品势所诠释的道家思想、儒家精神等,这些不会因为它传播到其他国家,接触到其他宗教信仰的人而改变,更没有因为引进现代体育规则而被削弱,正因为如此,跆拳道才始终保持自己鲜明的文化特征,保持着完整的独立性,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武术。

[1]黄腊梅,刘重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跆拳道[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1.

[2]严学钧.儒家廉耻伦理及其当代意义[J].齐鲁学刊,2014,3.

[3]丁燕.浅析跆拳道的礼仪与精神[J].体育世界学术,2012,4.

[4]胡发贵.论中国传统文化之“忍”[J].社会科学战线,2003.4.

[5]庞俊鹏,彭国华.试论跆拳道的精神[J].搏击武术科学,2010,11.

[6]邱郁,王伯余.中国传统文化与跆拳道[J].福建体育科技, 2006,6.

[7]理同新.试论跆拳道品势中的太极思想意蕴与追求[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8.

[8]任春燕.浅谈贻拳道文化内涵的挖掘[J].才智,2014,3.

猜你喜欢

品势儒家文化跆拳道
嘻哈跆拳族
跆拳道“品势”之魅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嘻哈跆拳道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嘻哈跆拳道
少儿跆拳道品势训练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分析①
嘻哈跆拳道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