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特色经济的考察与启示

2015-03-18中铁二局股份有限公司熊维斌

财经界(学术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浙江特色区域

中铁二局股份有限公司 熊维斌

一、引言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面积10.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13万人,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从自然条件看,浙江资源贫乏,95%以上的工业资源靠省外输入,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但就是这样一个资源小省通过大力发展以“块状经济”为主的特色经济,形成了“一镇一品,一县一业”的经济特色,发展成为令人瞩目的经济大省。

据统计:2013年城市GDP排名前50名中浙江占据6席,占全省地级市的一半以上;2014全国民营经济500强浙江占据118席,连续16年高居榜首。2013年全省GDP达到3.75万亿,居全国第4位。这些数据直观地反应了浙江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吸引我们去探寻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二、浙江经济的区域特色

提到浙江,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民营经济发达、专业市场众多,经济的区域特色明显,产业集群效应突出,“一镇一品,一县一业”是其最为典型的特征。

(一)义乌小商品市场

义乌市小商品市场,现有营业面积470万平米,商位7万个,从业人员21万多人,日均客流量21万余次,市场经营4202个种类、170万个单品,年出口57万个标箱,业务遍及219个国家和地区,2013年市场成交额683亿元,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二)海宁中国皮革城

海宁中国皮革城总面积约100万平米,以经营皮草、皮具、箱包及原辅料为主,业态覆盖设计、加工、销售、物流全产业链,经营商户3500多家,日均客流量达10万人次,年交易额200亿元以上。目前市场更是将触角延伸到全国,在辽宁佟二堡、江苏沭阳、河南新乡、以及成都、哈尔滨、武汉等城市开设了海宁皮革城专业市场。

(三)绍兴柯桥轻纺城

柯桥轻纺城位于古城绍兴,总面积208万平方米,经营者10000多户,经营面料3万余种,日客流量10万人次,产品销往173个国家和地区。2013年,市场成交额1105.03亿元,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种类最齐全的纺织品集散中心。

(四)快递桐庐帮

桐庐是杭州市下辖的山区小县,但却是名闻遐迩的“中国快递之乡”,从这里走出的陈德军、赖梅松、喻渭蛟等人先后创建了“四通一达”,即圆通、申通、中通、汇通、韵达等快递公司,占据了中国民营快递业的半壁江山。目前桐庐快递从业人数超过21.6万人,年销售额达到215亿。

(五)中国电子商务之都—杭州

杭州是当前全国电子商务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全市共拥有网商47万个,电商网站总数占全国的1/7;2013年网上销售额高达1739亿元,接近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0%,远高于全国水平;在网站数量、B 2B、C 2C、第三方支付等领域均居全国第一。众所周知的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就座落在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仅2013年阿里巴巴一家企业的主营收入就超过400亿元,纳税逾70亿元。

(六)其他

除去上述几个典型外,浙江区域特色经济还拥有温州皮鞋、宁波服装、东阳木雕、横店影视、永康五金、诸暨袜业、嵊州领带、台州杜桥眼镜等一大批杰出的代表。

原本块状分布的特色经济区域近年来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进而形成了一批全国性的制造中心和重要的产业基地。目前工业总产值超过300亿元的区块就有14个之多。

三、特色经济高度发达的原因探索

(一)独特的人文环境

江浙地区历来有重文重商的传统,千百年来出现过数不胜数的商贾巨子。从红顶商人胡雪岩到前首富宗庆厚,再到新首富马云,先后在这个地方书写商业传奇,这些商务巨子集中出现在某一个地方,这并不是偶然。而作为普通老百姓,江浙人信奉穷则思变的变通哲学,敢闯敢干,善于先行先试,有灵活的商业头脑并善于捕捉商机。

(二)贫乏的自然条件

浙江虽然地处东南沿海,但自然条件并不优越,其地理情况基本可以形容为“七山二水一分田”,尤其是浙西南土地稀少,资源贫乏,农业经济发展受限,严酷的自然环境激发出当地人强烈的创新求生欲望,塑造出敢于吃苦、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精神。换而言之,正是因为农业耕种无法满足人的生存需要才迫使人不得不走出去,催生出江浙人强烈的商品经济意识。

(三)高度发达的专业市场

数量众多、高度发达的专业市场是浙江省区域特色经济崛起的重要推手。其从其发展过程来看,有的是产业催发市场,有的是市场诱导产业。专业市场的出现,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发展在发展初期对市场信息、技术依赖,起到较好的市场导向作用。依托专业市场,可以有效地将分散的个体联合起来,在一个地域形成以一类产品为主导的经济特色。目前,全省交易额超过亿元的市场已有633家,总量位居全国榜首,专业市场的地域已从省内扩展到省外,从有形延伸到无形,从线下延伸到线上。

(四)专业化的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是“区域特色经济”的主体,具有生生不息的创业精神和经济活力。浙江是小微企业大省,2012年全省工业小微企业(单位)总数达88.7万家(其中含个体工业户68.4万家),占全部工业单位数的99.4%。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形成了以特色产品为龙头、以专业化分工为纽带的地方生产体系,围绕主导产品往往形成涵盖设计、加工、制造、销售、原材料供应、机具、售后服务完整的产业链条。

(五)活跃的民间资本

浙江的民间资本历来较为活跃,民间借贷在这一区域颇为盛行。起初,民间借贷行为中较多地含有亲朋好友间互相援助的因素,进而慢慢进化为资本的逐利行为,大举进入到实体工业制造中,打破了中小企业起步阶段的资金瓶颈,推动了区域特色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宏观经济政策收紧的情况下,民营小企业难以在银行获得贷款,民间资本的灵活便捷、低门槛便成为这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首选。

四、困局与出路

(一)区域特色经济所面临的困局

1、“低、小、散”的格局客观存在

浙江特色经济虽然总量大,但从构成上看“低、小、散”的格局客观存在,以温州打火机、台州塑料、绍兴印染为代表的许多区域经济走的依然是技术模仿和低价竞争的路子,企业规模小、分布分散,且大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产品质量档次低、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低,对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

2、一拥而上造成恶性竞争

从特色经济涉及的领域看,基本集中在传统制造业,投资小、技术简单、产品易于模仿。加之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创新能力较弱,一拥而上导致恶性竞争在所难免,造成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并影响市场经济秩序和资源优化配置。一些企业为了生存不惜采取违法手段降低生产成本,肆意污染环境、偷工减料、制假售劣、偷逃税费。

3、国际贸易空间缩减

浙江区域特色经济有相当一部分是以国际市场作主要市场,然而这些企业又基本上处于国际垂直分工的底端,没有掌握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环节,以贴牌生产、跑量为主,过多依靠低价竞争,生存越来越艰难,许多产品几乎接近成本价。长期的低价竞争,既影响对外商的谈判力和出口效益,又容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如前些年名躁一时的温州打火机欧盟反倾销案。

(二)区域特色经济的出路

1、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升级

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推进产业升级就变得刻不容缓,要将企业从原来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转变,将企业的产业链条从单纯生产向原创研发、品牌打造、原材料销售、加工机械制造等上下游环节延伸,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如作为浙江区域经济代表的绍兴化纤,原先以聚酯和涤纶长丝为产业主体,目前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在各个加工制造环节均形成相当的竞争优势。

2、腾笼换鸟,推进工业园区建设

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推动企业升级入园,实施产业集聚和技术升级,进行“二次创业”,较大程度改变了区域经济“低小散”的格局。

就是要通过企业入园实现产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在技术上的提档升级,在运作模式上的更新换代,真正从区域特色到产业集群的跨越。2013年全省各类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累计投入高达2962.6亿元,占同期制造业总投资的50.4%,这些工业园区的兴建促进的不仅是企业空间位置的转移,带动的更是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3、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电商换市

浙江有全国最好的电商基础,实施商业模式创新,打通线上线下两个市场,将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有机融合是破解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困局的有效途径。电子商务能够有效促进区域内企业的协作分工,形成区域内全新的经济生态系统,使以往各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性经济生态系统,将基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衍生出1+1>2的价值网络。

目前,义乌小商品市场、柯桥轻纺城等一大批成熟的专业市场主动“搬”到网上,开办了“义乌购”、“网上轻纺城”等电商平台,通过电子商务这个平台重新拓展业务,其中“网上轻纺城”日访问量达230万次,发布各类产品信息540多万条,网站注册会员数达192万人,建立网上商铺近60万家,2013年实现在线交易额近60亿元。

五、启示

(一)环境和资源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在发展地方经济的过程中,许多人会以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资源匮乏为理由,认为经济发展不上去,主要是客观环境太差。然而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义乌地处山区内陆却做起了全球生意,绍兴不产棉花却成了纺织品的生产和销售基地,海宁不产牛羊但皮革业却引领全国,这些都启示我们资源是可以流通的,交通是可以改善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和资源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二)人是核心竞争要素

浙江地少人、无煤无矿,经济发展的速度却远超其他资源大省,这其中人是最核心的竞争要素。天生不安分,生来敢闯敢干,“宁愿摆三份钱的花生摊也要当老板”,正是这些人文内涵成为浙江区域特色经济风起云涌的源动力。被称为“东方的犹太人”的温州人靠“五把刀子”走南闯北,不仅把生意做到全国,更把遍及全世界,成为举足轻重的商业力量。

(三)充分发挥的市场主体作用

在浙江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只负责进行引导和规范,而不对经济发展的具体事务指手划脚,让市场引导信息的交换、促进资源的流通、人才的聚集、甚至资本的融合,对一些新出现的经济现象不是惊恐,而是千方百计保护,充分相信和依靠市场,不贪大求强,不盲上产业高端,鼓励竞争、鼓励创新,通过市场进行优胜劣汰,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特色化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1]方民生等.浙江制度变迁与发展轨迹[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2]曾坤生.论区域经济动态协调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4期

[3]陈建国.专业市场制度创新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基于全国两大专业市场制度发展的比较研究[J].学术交流,2009(11)

[4]金祥荣.义乌国际化:战略意义、转型方向和制度支持[J].浙江经济,2005(15)

猜你喜欢

浙江特色区域
特色种植促增收
分割区域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区域发展篇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浙江医改三部曲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