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野下高校学科专业设置问题治理研究
2015-03-18曾红权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野下高校学科专业设置问题治理研究
曾红权1,2
(1.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南昌330045; 2.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湖北武汉430070 )
摘要: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中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政府、高校、社会产业界和大学生,不同利益相关者在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中拥有怎样的权益存在分歧,以致各利益相关者角色定位模糊不清,出现越位、错位、缺位、失位等问题。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不匹配是高校学科专业设置问题的根源。“一元主导”权力下的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显然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多元制衡”不失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问题的应对良方,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对关键利益相关体的把握。
关键词:学科专业设置;利益相关者理论;“一元主导”;“多元制衡”;治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4-09-29
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万圆(1988-),女,江西余干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2014年公派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主要从事招生考试制度研究。
DOI: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5.02.010
收稿日期:2014-12-0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组织边界理论视阈中的大学行政和学术权力关系研究”(10YJA880080)
作者简介:刘广明(1965-),男,山东临清人,河南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教育学博士,河南省教育学学科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DOI: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5.02.008
学科专业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规定着知识的边界、教育资源的分配以及人力资源的结构与流向,发挥着知识生产与传播、人才培养与管理等作用。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规格、模式和质量,牵涉到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也关系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而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一直受到格外重视。高校作为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其发展和质量与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也更需要得到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支持[1]。由于不同利益相关者对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需求存在差异,因此明确各利益相关者的职能和角色、理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当前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
(一)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
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最早诞生于企业管理界,由弗里曼于1984年提出,是指企业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2],后来逐步在具有利益相关者的组织中得到推广研究和应用。该理论认为,组织的利益相关者对于组织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根据利益相关者的特性和利益来调整组织和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2]。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主要通过利益相关者参与组织治理而实现组织和利益相关者的共赢。
与企业不同,公立大学作为非营利性组织,无严格意义上的股东,任何个人或人群都不能对大学行使独立的控制权,大学只能由利益相关者共同控制。也就是说,大学是一种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
(二)学科专业设置中的利益相关者
李福华根据利益相关者与大学的密切程度,将大学的利益相关者分为四个层次: 核心利益相关者,包括教师、学生、管理人员;重要利益相关者,包括校友和财政拨款者,如政府以及社会产业界;间接利益相关者,包括与学校有契约关系的当事人,如科研经费提供者、产学研合作者、贷款提供者等;边缘利益相关者,包括当地社区和社会公众等[1]。
在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过程中,高校组织实体中的利益相关者,如政府、高校、社会产业界和大学生个人等,集中于核心利益相关者和重要利益相关者,其利益诉求各有不同,各自以独特的方式反作用于高校学科专业的知识选择、结构调整及课程体系的建构过程,以此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高校作为学科专业设置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参与学科专业设置意愿最强烈,在学科专业设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用人单位的需求方,社会产业界是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中的重要参与者。因为学科专业设置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是否适应与其利益密切相关,利润的最大化取向促使社会产业界参与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政府在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中发挥着引导和决策作用。因学科专业设置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和社会产业界的利益和目标是一致的。然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是偏向依赖于市场调控还是政策导向将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学科专业设置机制。大学生作为学科专业设置的直接受益群体,渴望自身得到全面协调健康发展,也希望为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扎实基础[3],因而对学科专业设置有自己的利益诉求。然而,各利益相关者的合力始终未能趋于平衡,导致出现多种问题。
二、学科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学科专业设置趋同,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基础理论研究和人文教育弱化,公益性专业缺失。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高校利益相关者都希望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设置学科专业并拥有相应的话语权。事实是,利益相关者角色定位模糊乃至越位、错位、缺位、失位,这是高校学科专业设置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政府越位
尽管政府政策文件明确赋予了高校自主设置学科专业的权力,然而,政府在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中的主导作用并未改变,正如朱新梅(2004)指出的,“从立法与行政的角度看,国家教育权无论是宏现还是微现,最终均掌握在政府手中”。高校学科专业设置高度集权,需要行政层层审批,高校自主权小,学科专业设置趋同,部分专业人才培养过剩,直接导致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矛盾的产生[4]。在政府主导的学科专业设置管理机制作用下,高校自主设置学科专业的主体责任意识缺失[5],表现为不顾自身优势与特色,无视现有软硬件条件,盲目争办热门专业,致使学科专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低下[6]。
(二)高校错位
学科专业设置须遵循三种逻辑:学科发展逻辑、社会需求逻辑和个体发展逻辑。实践中不同高校应根据自身的使命和目标,综合考虑三种逻辑,可有所偏倚,但不可偏废[7]。然而在市场经济的驱使下,高校对学科专业设置难以作出公允的抉择,往往成为追求利益的“理性经济人”,只要是投资少、收益高、见效快,就不顾学科的基础条件和学生的发展需要,盲目设置专业,而一些传统的、投入大、效益低、基础理论性强的专业则少人或无人问津。另外,在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上,又一味强调本校学科发展的需要,无视社会接纳度和学生的就业与发展,保山头,占位置。也就是说,高校利用学科专业设置的有限权力,往往过分追求经济利益或学术利益的最大化。
(三)社会产业界缺位
当前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的产生,原因之一就是高校培养的人才脱离了社会产业界的需求。一方面高校培养的人才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却是社会产业界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高校和社会产业界缺乏合理的对话沟通机制。事实上,目前我国社会力量基本没有或很少有参与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机会,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他们在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利益诉求自然难以得到完全表达。
(四)大学生失位
作为学习的主体,大学生在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中缺乏应有的地位。他们没有应有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参与权,不清楚所选择学科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方向,对于不喜欢的学科专业,绝大部分学生难以重新选择。到目前为止,很多高校的大学生要参与到学科专业与课程设置中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其权益完全被忽视和剥夺。可以说,将大学生排除在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门外,其实是堵塞了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的一条重要信息渠道[8]178。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野下高校学科专业设置问题的治理
(一)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一元主导”格局
对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定性表达,各利益相关体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都希望拥有相应的话语权[9]。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不可避免地处于这种权力博弈的框架之中。政府为了实现国家的整体利益,必然要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进行干预,各国政府的权力分配与行为表现因政治历史文化背景有所差异;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因其自身的教育属性,需要赋予以高校专家和教师群体为代表的利益相关体自主决策的权力;社会产业界则主张把教育和国家需要、个人和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使高校获得了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9];作为高校受教育的主体——学生则把人自身的发展放到首位。然而,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历史,却往往表现为单一或少数利益相关者主导话语权,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话语权则处于从属甚至完全被忽视的地位。
源于古希腊的博雅教育和欧洲中世纪的“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以及文艺复兴时期为发展人的思维、心灵和精神,满足人的体验性、表现性和人文需要而对希腊文、拉丁文等古典人文教育思想的重视[10],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背景和特殊利益阶层的需要,表现出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
从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知识的分化促进了学科专业的进一步发展,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日趋复杂,偏离了原来大学的办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高校教师和专家的话语权。同时,迫于受政府和社会的压力,高校将重点放在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生产技能的训练上,这使高校学科专业的设置趋于现实功利。
此后,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的主导权游离在政府、高校和社会产业界之间,并最终形成了以产业界或政府为主导的格局。以社会产业界为主导的学科专业设置机制,高校以社会产业界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提供与社会需求、个人需求和政治治理需求相匹配的学科专业,政府从宏观层面对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进行引导,社会产业界则通过产学合作和雇佣认可对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产生影响[3]。以政府为主导的专业设置机制,表现为政府通过行政管理和指令对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进行直接控制,高校获得学科专业授权后,可获得政府提供的资源,社会产业界的需求通过政府计划调整间接体现[3]。
(二)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权力需要“多元制衡”
在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中,以任一利益相关者为主导都将无法体现高等教育的完整属性。将学科专业设置权完全交予高校,将导致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固化与失衡,高等教育将重返“象牙塔”的封闭自大;将学科专业设置权完全交予社会产业界,将导致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盲目和短视,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基础理论的弱化和人文教育的缺失[9];将学科专业设置权完全交予政府,将导致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趋同,特色模糊;将学科专业设置权完全交予学生,将导致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处于零散、混乱无序和非专业化状态。
高校作为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学科专业设置应兼顾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产业界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任一利益相关者的垄断,都可能导致权力的失衡,进而影响高校学科专业的正常生态和良性发展[8]4。因此,“学术自由”“教授治校”“董事会特权”“政府集权”等都必须加以限制。可以说,大学社会责任的产生必然要求大学走向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11]。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共同利益是人才培养质量,这是多元制衡的逻辑前提。
(三)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多元制衡”治理策略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可能导致无人治理,因此必须厘清各利益相关体的权益,建立起各利益相关体发挥作用的均衡机制。
政府应采取“政策调控”与“多元共治”策略,从对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活动的严格控制向有效治理转变。通过建立、健全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政策与法规,明确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合法地位以及各自的权责关系,规范各利益相关体的行为,使各利益相关体在完成自身基本职能基础上相互协调、彼此合作。政府在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中的权力主要包括:通过教育立法规范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对高校进行资助、拨款、奖励等方式,间接引导高校学科专业发展;收集高等教育发展信息,建立权威、公开的学科专业设置信息平台;强化宏观布局调控和监管,保证学科专业设置在整体上的动态平衡。
高校应强化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建设,把“自我约束”与“自我监督”作为提高学科专业设置质量的主要手段。在学科专业设置中,高校要正确定位,主动面向市场,积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着力突显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同时要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决策,以进一步提高学科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在为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学科专业设置信息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专业选择的指导,提高专业培养质量。
社会应积极参与到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活动中。当前在我国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过程中,社会力量参与度很低,应通过教育立法或出台相关政策,建立起相应的保证机制,确保社会及产业界的意志在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让他们在学科专业质量认证和评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社会适应性。
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预期收益,确保大学生对学科专业设置的话语权对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增强高校市场适应力和竞争力至关重要。因此,在广泛收集和直接咨询学生关于学科专业设置意见的同时,必须保障学生能根据自身能力、爱好和需要自主选择并合理调换专业及课程。
在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过程中,虽然涉及政府、高校、社会产业界和学生等多个利益主体,但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发展需求下,必然存在一个主要矛盾,也必然会出现关键利益相关体。建国初期,政府直接干预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高校的权力较小,社会的参与机会也很少,这种权力配置对缓解当时我国高级人才严重匮乏的矛盾发挥过巨大作用。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而政府在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中所扮演的角色未曾发生相应的转变,高等教育发展的逻辑被忽视,市场机制被扭曲,致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过剩”和产业界人才“短缺”现象并存。矛盾的解决需要政府减少干预,将越界的权力还给高校和市场,这才是明智的选择。
当前,政府试图通过行政手段促使部分高校转型以破解“大学生过剩”与“技工荒”冰火两重天的矛盾[13]。然而,高校如何在发挥优势和保持特色的基础上面向市场,合理调整学科专业,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还有待市场的筛选和检验。
参考文献:
[1]李福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大学管理体制创新[J].教育研究,2007(7):36-39.
[2]EVAV W M, FREEMAN E R A. Stakeholder Theory of the Modern Corporation:Kantian capitalism(1993)[M]//BEAUCHAMP T L, NORMAN E(Eds).Ethical Theory and Business. 5th Ed.Englewood Cliffs:Prentice Hall,1997:75-84.
[3]潘海生,周志刚.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7):52-56.
[4]刘楚佳.试论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改革[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9):42-44.
[5]周亚夫.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问题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11):363-365.
[6]吴红英.高校专业设置面临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4):37-38.
[7]郭卉.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是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改革的方向[ J] .高等教育研究,2010(7):46-48.
[8]贾汇亮.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10.
[9]于慧.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依据:内在逻辑的追问[J].现代教育管理,2014(3):22-27.
[10]汪晓村,等.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理念与机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
[11]胡赤弟.高等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教育研究,2005(3):38-46.
[12]杨曦.学科专业设置政府需向高校让渡权力[N].光明日报,2014-02-25(13).
[13]庞丽静.600所本科转型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酝酿大变[N].经济观察报,2014-05-10(8).
(责任编辑蔡宗模)
Study on the Governance Problems of Disciplines and Specialties Setting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akeholder Theory
ZENG Hongquan1,2
(1.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45, China;2.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China)
Abstract:The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social industry and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stakeholders in the disciplines and specialties setting process, howev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on the rights and profit in the process of the disciplines and specialties setting so that all stakeholders’ role are vague, the phenomenon which is overrun mismatches, absent and loss from their duties. That rights and interests do not match is the root of disciplines and specialties setting problems. “One factor domination” is obviously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ultiple checks and balances” is the university discipline and specialty setting remedy, but most important of all is the key stakeholders.
Key words:disciplines and specialties setting; stakeholder theory; one factor domination; multiple checks and balances; governance
引用格式:万圆.适应与超越:大学战略规划与办学环境之互动——读乔治·凯勒《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有感[J].重庆高教研究,2015(2):51-55.
Citation format:WAN Yuan. Adaptation and Transcendenc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cademic Strategy and School-running Environment of Universities[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5(2):51-55.
■ 高教管理
引用格式:刘广明.教授治院:中国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边界设置的原点[J].重庆高教研究,2015(2):39-44.
Citation format:LIU Guangming. Professor Runs the College: Origin of the Boundary Setting between Administrative Power and Academic Power[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5(2):39-44.
■ 大学治理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