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与医学生专业精神培养
2015-03-18李明哲
李明哲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南阳 473000)
公民教育与医学生专业精神培养
李明哲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南阳 473000)
随着以培养合格公民为己任的公民教育的兴起,探究公民教育与医学生专业精神培养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通过理念上的重视、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实践手段的多样化,公民教育在医学生专业精神培养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公民教育;医学生;专业精神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民教育在全世界被广泛关注,逐渐成为一种新趋势。在中国,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代合格公民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赞同。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未来10年要进一步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表明公民教育已被纳入国家整体教育体系当中。作为教育体系构成之一的医学教育也必须顺应这一趋势,积极开展医学生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加强医学生专业精神的培养,这在今天复杂的医疗环境下显得极为重要。
1 公民教育与医学专业精神的内涵诠释
1.1 公民教育
目前,许多研究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不能达成共识。有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包含公民教育,公民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而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有的认为公民教育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其内容主要涉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原则、规范、价值和态度,其目的是为国家培养良好的公民,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部分重合,但不完全相同。我们认为,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质的同一性,根本任务都是培育“四有公民”,但公民教育有助于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泛政治化、理想化及绝对化倾向,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性和现实性之间的桥梁,较好地解决了两者的矛盾,且有助于解决传统道德教育中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关系这一问题。
1.2 医学专业精神
关于医学专业精神,著名医史学家卡斯蒂廖尼这样讲到:“医学的最高目标是解除人类痛苦,促进个人体质及种族改良。这是从古至今由医生的信心和热忱以及勤劳不息的努力所得出的真理。”[1]《新世纪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是2002年由美国内科学基金会、美国医师学院基金会和欧洲内科医学联盟共同发起和倡议的。到目前为止,包括美国在内的36个西方国家和地区的120个国际医学组织认可和签署了该宣言,中国医师协会在2005年5月22日正式加入推行医师宣言的活动。该宣言明确提出了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患者自主和社会公平3个原则。因此,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一切为了患者、为了一切患者是世界公认的医学专业精神的核心,而医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品德则构成了医学生专业精神的主体,它体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统一,体现了医务工作者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2 开展医学生公民教育与培养医学生专业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
1998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第一次全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指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与负责任的公民。所谓负责任的公民是指在社会生活领域能够遵守法律道德规范,在职业生涯领域能够爱岗敬业,既能合法地维护自身权益,又能自觉地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的合格公民。从这个角度分析,公民教育与医学生专业精神的培养是内在统一的,具备文化的同构性和目的的一致性。
2.1 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现代公民精神
传统医德教育的认知基础是医疗职业的神圣性和同情心,医生不能漠视患者的痛苦,作为掌握医疗技术的人,医生有责任为患者减轻痛苦,医生本人对患者的同情心成为医生努力工作和热情奉献的原动力。这种医德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弊端,它并没有将医生与患者平等对待,而是医者在上,患者在下,更像是一种赐予和奉献。而从现代公民精神看来,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医患双方皆是平等的个体,都是有生命、有情感的社会公民,所不同的只是社会分工,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不同而已。医生凭借高超的医术为患者减轻痛苦是医生的责任和不可推卸的义务,是医生职业精神的体现[2]。开展医学生公民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帮助医学生塑造现代公民精神,强化公民责任、公民人格和公民理性,以相互尊重、相互协调的精神处理医患关系,以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积极态度共建和谐社会。
2.2 有助于增强医学生医德意识
医疗卫生领域存在部分医务工作者乱开处方、过度治疗、收回扣等现象,从而引发医患纠纷层出不穷。市场经济尊重个人价值、尊重医者追求正当利益,但利益的获得应建立在道德和法律的基础之上。不良的医德医风已严重影响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而破解之道在于通过公民教育使医学生形成医学信仰、增强医德意识,从医后也能遵守规则,公开透明地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
2.3 有助于促进医学生自我完善与发展
青年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绝大多数大学生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感。但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公民素质还不是很高,存在着价值取向扭曲、缺乏社会责任感等问题,与现代社会公民要求差距越来越大。作为未来的医生,具备良好的公民素质和良好的公民形象是医学生赢得公众信赖与尊敬的前提条件。带着公民的责任感和职业的神圣感,医学生在公民角色认同的前提下,履行角色责任,刻苦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努力成为德艺双馨的医学人才,将会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更大发展。
3 借力公民教育加强医学生专业精神培养路径分析
3.1 突出公民精神教育理念
从目前出现的医疗问题来看,很多都是由于相关人员专业精神不强导致的。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专业精神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内容,要将现代公民应有的“自主、宽容、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等精神作为医学生专业精神培养的基础,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尊重每一个公民人格,在教育理念、组织保障、师资配备、经费支持等诸多方面都需要将这些精神渗透进去,渗透到教育管理者的灵魂深处去,渗透到医学生灵魂深处去,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3.2 完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包括医学院校在内的大多数国内高校没有统一开设公民教育课程,“两课”依然是目前大学生道德培养与人格塑造的主渠道。鉴于上述情况,可以根据各个医学院校的实际,或者开设独立的公民教育课,或者通过“两课”、医学伦理课、卫生法规课、职业指导课等课程将公民精神的精髓渗透进去。实际上,上述课程都具备丰富的公民教育资源,通过深入挖掘和恰当运用,完全可以承担医学生专业精神培养的重任。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可以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医疗行业发展情况,恰当涉及医疗理论和实践中的相关问题,如医疗改革、医患关系、社会学、法律法规等,强化医学生责任意识、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契约意识的培养。对于任课教师而言,要突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以现代公民精神为引领,积极寻找公民教育与医学生专业精神培养的契合点,寻找公民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的结合点,避免教育的空洞化和抽象化。
但仅仅由“两课”或者独立的公民教育课承担公民教育的任务是不够的,这样容易使非公民教育课教师忽略其推行公民教育的责任,不利于发挥教育资源的合力。各临床专业课教师也要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和义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将职业道德、从业法规、生命科学、沟通技能等内容穿插进去,实现医学专业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
3.3 丰富公民教育方式方法
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需要积极主动地研究适合医学生特点的教育形式与教育方法。教育家陶行知说:“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3]因此,在教育方式上要体现主体性精神,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和主体需要,注重内化;在教育方法上提倡体验式、互动式、渗透式,增加自我教育在医学生专业精神培养中的分量。在实践中,我们通过借用医学专业教育中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也称作问题式学习)教学法,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PBL教学法最早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 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强调在经过精心设计的复杂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解决现实生活中一些不明朗和存在争议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收集材料、归纳整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就可以提出“医德医术到底哪个更重要?”等现实问题,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在充分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课外讨论的基础上,以板书、PPT等形式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在课堂上向其他学生进行展示。PBL教学法以问题和学生为中心,以参与式体验为核心,在调动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医学生道德内驱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4 强化公民教育实践锻炼
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4]教育心理学也指出,人的个性只有在必要的生活与活动条件下才能形成,要想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就应让学生参加什么活动。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能力的合格公民,这绝非一日一时之功,需要通过长期公共生活的实践去体验、感悟和收获,医学生专业精神的培养同样如此。
通过与社会文化的衔接和医学职业精神的结合,建设独具特色的医学校园文化,营造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科学理性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每年国际护士节举行宣誓仪式为契机,强化学生的职业神圣感和责任感;通过节假日义诊及志愿者服务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多类型的人际交往,在医德医风、医患关系、团队合作、职业操守等方面接受直观真实的医学精神教育,强化大爱精神、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与其他专业相比,医学生在医院见习和实习的时间都较长,一般为一年。学校和实习医院根据实习计划和要求,共同建立严格的见习实习生考核制度,不但要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更要对能体现其公民素养和职业修养的岗位责任、合作态度、服务品质等进行考核。
4 结语
作为肩负救死扶伤重任的未来医务工作者,医学生需要一种服务社会、乐于奉献、严谨守法的公民意识作为支撑,这不仅是医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医学专业精神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公民社会的需要。
[1]卡斯蒂廖尼.医学史(上卷)[M].程之范,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屈庆平.公民教育视域下的医学生医德培养[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30(3):168-169.
[3]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1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G40-03
A
1671-1246(2015)06-0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