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提高大学生党员培养质量

2015-03-18敖春宇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7期
关键词:积极分子学生党员入党

□敖春宇

一、志愿服务对于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质量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佼佼者,目前,大多数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主要包括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但由于受时间和经费等条件限制,长期以来,高校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对学生党员进行理论教育固然重要,但理论教育形式单一,多为“上党课、听讲座、学习文件”等形式,内容枯燥,致使学生党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强和改善实践性教育,而志愿服务是对学生党员进行实践教育的重要途径。加强志愿服务实践性教育,让学生党员在志愿服务实践中领会党的理论知识的内涵,深切感受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更好地践行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实践中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而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素质和质量。

二、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校开展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党员在实践中锻炼自我、回报社会的一种途径,对于提高大学生党员培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在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过程中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思想教育有待加强,学生党员服务意识不够。现阶段,大多数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都是由学校或学院党组织直接管理,浓厚的行政化管理方式使得学生党员的志愿服务现状是“要我参加”,而不是“我要参加”,这种从根本上缺乏自觉性的心理使得学生党员在服务活动中出现责任心不强、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志愿服务的效果。

(二)服务活动流于形式,内容缺乏创新。目前,一部分高校学生党员的志愿服务活动流于形式,有的利用假期短短几天时间组织几支社会实践服务团队象征性地下乡做些简单的参观、走访等活动;有的组织的活动不少,但精品活动却很少;有的“雷声大雨点小”,风头十足,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不少服务活动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教育意义,没有很好地结合专业特长,发挥专业技能,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服务活动机制不健全。第一,缺乏动力激励机制。尽管大学生党员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并不以求得回报为目的,但激励措施体现了社会对志愿服务行为的重视与肯定,可以从外部刺激的角度提高大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第二,学校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高校在组织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中监管力度力度不够,覆盖面窄,组织管理制度不健全。第三,服务保障支撑不足。一是经费欠缺。没有足够的经费作保障无疑是高校开展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一大障碍,长期以来,高校党团组织对经费的筹措普遍以行政划拨为主,不重视社会募集,渠道单一,资金短缺。二是机会欠缺。大学生党员的志愿服务活动受种种条件限制,活动普及范围不够广泛,很多大学生党员空有热情、意愿参加活动,但机会有限。三是权益保障欠缺。目前对于大学生党员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出现意外伤害等问题、社会上把大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的侵权行为等都缺乏法律保护。

三、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提高大学生党员培养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志愿服务意识。为了弘扬雷锋精神,传播志愿服务理念,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深入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心里,让志愿服务的理念得到广泛普及,在大学生党员培养过程中加强思想教育,向青年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传播志愿服务理念。一是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过程中加入“传承志愿服务精神”的主题讲座,向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深刻阐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并呼吁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参加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使志愿服务的口号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开展以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为主的“重温雷锋精神,争当文明使者”主题征文比赛,让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联系个人工作、学习、生活,从不同视角反映和弘扬雷锋精神。三是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观看电影《志愿者》,让他们学习影片中那些当代青年默默奉献爱心、找到并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精神。四是通过“构建和谐社会”公益视频的形式宣传志愿服务、和谐社会的理念。

(二)打造精品活动,发挥志愿服务在大学生党员培养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志愿服务精品活动提高大学生党员培养质量。具体来说分为以下几大精品活动:一是“关爱·爱心”系列活动。“关爱·爱心”系列活动旨在让关爱充满社会、用爱心温暖他人,满足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内心深处爱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活动形式主要为扶弱助困志愿行动、团结互助一帮一服务、特殊事件倡议募捐活动等,具体志愿活动主要有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活动、关注留守儿童“一帮一”志愿活动、为白血病儿童义卖、募捐活动、为敬老院老人义演活动。二是“志愿服务,党员先行”系列活动。做为基层党组织与市站前党员活动站结成共建工作对子。计划通过这个平台,组织学生党员、积极分子积极开展服务实践活动,为党员活动站的老党员送去关爱和温暖。同时,组织学生党员开展一系列志愿活动,以期通过开展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党员增强党性意识、责任意识,投身公益事业,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具体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有走进社区看望孤寡老人、帮助老党员学习英语和计算机、清除街边小广告、到市内公园捡垃圾。三是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服务社会。据初步调查,丹东市一些农村中小学由于经济条件的局限,缺乏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有的中小学师资力量不足。可以计划利用专业优势,让师范生党员、积极分子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开展一系列义教等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有音乐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到周边农村小学做代课教师(美术教师、音乐教师)、“筑梦”宣讲团深入周边一所小学宣讲“中国梦”、“师范生党员、积极分子社会实践服务队”假期义教活动。

(三)健全大学生党员培养过程中的志愿服务活动机制。为了保证志愿服务对于大学生党员培养质量的效果,要从入党积极分子志愿服务质量上进行实质性规范,时间上进行量化规定,在参与、管理、保障三个方面保证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志愿服务活动机制进一步的完善,并形成长效机制,让志愿服务观念深入人心,在为社会传递正能量贡献一份力量的同时提高大学生党员培养质量。一是建立并健全学生动力激励机制。通过引导大学生党员被需要的内在需求,激励他们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奉献社会,培养责任意识,满足其精神需求。另外,规范、完善激励措施,重视和认可学生党员的志愿服务行为。呼吁社会对志愿者的服务活动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二是建立健全学校组织管理机制。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活动机制,必须建立并健全高校的组织管理机制。加强对实践过程的管理和监控,保证志愿服务良好的效果。三是建立并健全社会服务保障机制。从经费、权益、机会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社会协同,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期化、制度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1]李维意,郭广伟.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

[2]程艳丽.加强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教育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

[3]张银爽,于滢.有效激发学生党支部活力——学生党员志愿者实践活动探索[J].科教导刊,2011

[4]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青年研究会.志愿者形象及其社会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积极分子学生党员入党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憨娃入党
确定发展对象必须听取哪些人的意见?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你合格吗?
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你合格吗?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浅谈做好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几点认识
新形势下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标准及其衡量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