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心理预防策略探索
2015-03-18刘富斌
□刘富斌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人们会不时地了解到社会中发生未成年人杀害亲属或是校园暴力事件。未成年人肩负着我国未来发展的重任,而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恶化,不仅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性,更是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自身的未来,导致国家损失了大量的人才。为了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就必须提升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的关注度,寻找合适的策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目前,针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问题,法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等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分析了未成年暴力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虽然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有多种,但其犯罪心理特征却有一些共同之处,掌握了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规律,就能够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促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维护社会的安定。
一、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心理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未成年人所处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都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未成年人自身的心理状态。当一种或多种能够影响未成年人心理的因素出现且超过其心理承受能力时,未成年人就会以过激的行为做出反应,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一)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
1.来自家庭的不利因素影响。家庭是未成年人最主要的生活环境,而有些家庭中存在父母离异、死亡等情况,或者父母对未成年人关注不够,教育方式不当等,导致一些未成年人未能得到双亲良好的教育。而未成年人一方面对父母具有依赖心理,另一方面又具有叛逆心理,在这种复杂的心理支配下,许多未成年人为了获得更多父母的关注,而采取一些负面的行为。当未成年人的这些行为成为一种习惯时,就可能在某一因素的刺激下,做出暴力犯罪行为。
2.来自学校的不利因素影响。学校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有义务对未成年人进行监管和教育。然而,目前,由于我国未成年人学生数量在不断地增长,而教育资源的增长速度却远远落后,就导致了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力度不足。另外,由于学生的教育方式不合理,使得未成年人对于一些学习较差、家庭存在问题或自身存在缺陷的学生歧视严重,催生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3.来自社会的不利因素影响。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社会问题。例如,社会中存在着明显的不正之风,使得未成年人认为一些违法犯罪行为是所谓的“流行”,导致未成年人形成了自私、残忍、以危害他人为乐的扭曲性格。另外,社会中一些不良群体往往会对未成年人造成极大的影响,在这些群体的威逼利诱之下,未成年人很有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除此之外,社会中一些不良文化,使得未成年人获得一时心理上的“快感”而越陷越深,成为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
(二)内在不利心理因素的影响。
1.未成年人的逆反心理。未成年人,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许多都会产生逆反心理,他们急于证明自己能够摆脱家庭与学校的束缚,成为独立的人。这主要是因为对未成年人教育不当,一方面是父母对于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设定的人生路线成长,孩子感受到来自于家庭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学校所采取的错误的教育模式,使其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对成绩差的学生不关心,甚至以有色眼光看待这些学生,导致学生形成扭曲的人格。
2.未成年人的从众心理。未成年人在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非常容易受到周围人群的影响。他们认为当身边的人都做出某些行为时,如果自己不参与,就会被视为异类,就会受到来自群体的排斥和挤压,因此,未成年人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将大多数人的行为作为准则,而不去辨别其是否正确。如果未成年人恰好处于一群不良人群的影响之下,在这种从众心理的推动下,就极有可能做出犯罪行为。
3.未成年人的好奇心理。任何人对于未知的事物都存在好奇心理。而未成年人的好奇心理尤其旺盛。当他们遇到新鲜事物时,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进行尝试,甚至许多事涉及到犯罪。而未成年人意识到自己做出了犯罪行为时,为了进行掩盖,就会继续进行更为严重的犯罪,最终走上无法挽回的道路。
4.未成年人的模仿心理。未成年人的模仿能力强,这在教育教学中是一种优势,然而,当未成年人接触到一些暴力犯罪行为时,其模仿心理反而会成为将其推向犯罪深渊的因素。未成年人自身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弱,只是在模仿他人的行为。而当未成年人看到他人做出暴力犯罪行为时,会认为这是一种展现自己能力的方式,因此而去模仿,这就导致了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发生。
二、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心理的特征
相对于成年人来说,未成年人自身心理具有一定的特点,例如:盲目的从众性、易受外界影响、心理状态稳定性差等。由于其心理具有这样的特点,导致了未成年人暴力犯罪表现出一些具有共性的特征。
(一)具有模仿性,易受暗示。正是由于未成年人的模仿心理较强,且具有良好的模仿能力,因此,在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时,就会去刻意地模仿,而不会自觉地去判断这种行为是否正确,因此,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中,有很多案例都是因为模仿他人而做出的行为。另外,未成年人由于心理不够成熟,对事件的判断能力弱,极易受到他人的暗示,因此,当身边的人运用言语、表情或者某些行为对其进行负面暗示时,未成年人就会做出相应的行为进行应对,从而做出暴力犯罪的行为。
(二)具有偶然性和情境性。未成年人犯罪中,极少是有预谋的犯罪,大多数是因为未成年人由于受到一句话或一件事、某一物体的刺激,而进行的冲动性犯罪。这主要是未成年人对于自身的情绪控制能力弱,思考问题不够冷静,一旦遇到与自己意愿相悖的事物,就会做出过激的行为。另外,未成年人的犯罪极易受到当时情景的干扰。当未成年人出于一种利于犯罪行为进行的环境之下时,就会诱发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因此,未成年人实施暴力犯罪行为之后,往往会后悔不已。
(三)具有情绪性和结伙性。未成年人对于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较弱,一旦受到他人的刺激,极为容易情绪冲动,从而做出残忍的暴力犯罪行为。在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案例中,绝大多数都是因为未成年人一时情绪失控而造成的。而有些未成年人在产生不良情绪后,向一些所谓的“知音”倾诉,而这些人则会利用未成年人的冲动情绪,唆使其进行犯罪。同时,由于不少未成年人会遇到类似的情绪问题,他们将彼此视为同类,视为知己,为排解情绪而共同进行暴力犯罪行为,这就使得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具备了结伙性。
(四)具有戏谑性和报复性。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其犯罪动机中,为谋取钱财的情况较少,而相对较多的是为了寻找刺激,为了报复某个人或报复整个社会。这主要是因为未成年人的家庭生活不如意,且学习成绩较差,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了信心,只想追求一时的刺激,放任自己去实施一些过激的行为。另外,未成年人会将自己的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不公平待遇归咎于他人和社会,因此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仇恨心理,为了宣泄这种强烈的恨意,就会实施残暴、凶狠的犯罪行为。
(五)具有盲目性和反复性。未成年人对于社会中的一些事物并不完全了解,做出暴力犯罪行为有可能是由于其对法律知识、对社会影响的无知。正是因为如此,未成年人犯罪具有盲目性,只是为图一时之快而不计后果。另外,未成年人犯罪还具有反复性,主要是因为未成年人在第一次犯罪后,获得了成功的快感,并具有了一定的犯罪经验,在接下来连续的犯罪中,手法越来越熟练。还有一种原因就是未成年人在刑满释放或劳动教养过后,受到不良因素的刺激,再次实施暴力犯罪行为。
(六)具有疯狂性和残忍性。由于未成年人的人生经验不足,心理不够成熟,因此对于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的后果缺乏全面的认识,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而不顾他人的感受,因此,未成年人的犯罪手法往往非常残忍,有时只是为了一点儿小事而轻易地夺走他人的性命。并且,在未成年人实施犯罪时,往往会由于一时冲动而失去理智,不顾被害人的哀求或周围人的劝阻,甚至会连同周围的人一起残害。
三、预防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心理的措施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心理是受到外界因素与内在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其暴力犯罪行为也是由其犯罪心理直接支配而发生的。因此,要想杜绝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问题,就必须从预防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心理的产生出发。由此可见,预防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心理的措施,也可以从外在措施和未成年人心理两方面出发。
(一)预防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心理的外在措施。
1.构建完整温馨家庭,防止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生活是否顺利,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防止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事件的发生,应当努力地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一是父母应当共同为维护家庭完整而努力,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二是父母应当运用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在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下,尊重孩子的意愿,对孩子付出更多的关注和爱心。三是父母应当为孩子做好榜样,避免孩子受到自身的负面影响。
2.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防止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模式应当进行转变,应当改变以学习成绩衡量一切的方式,而是应当关注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外,应当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无论是学习成绩好坏,教师都应当一视同仁,并且要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多付出精力,帮助其提高成绩。同时,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使学生能够相互关爱、相互帮助,减少学生之间矛盾的发生。
3.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减少未成年人接触不良社会现象的机会。一是应当消除社会中的不正之风,通过对社会文化中负面内容的管理和清除,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社会环境。二是加强对未成年人运用网络的管理,禁止未成年人访问非法网站,避免未成年人通过网络接触负面的社会信息。三是要加强社会良好文化建设的宣传,使社会大众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社会氛围。
(二)从未成年人自身心理出发预防暴力犯罪。
1.提高未成年人对自我的认识水平。家庭和学校应当对于未成年人的自我认识重视起来,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意识,希望能够获得生活、学习中的主动权。因此,父母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能一味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是应当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鼓励未成年人对自己进行评价和定位,使未成年人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为自己制定未来的发展之路,而父母和教师应当为孩子提供一定的指导,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2.培养未成年人积极健康的心理情感。一方面,应当努力培养未成年人积极向上的心理情感,使未成年人通过参与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感受到完成某项任务后的成就感、自豪感,并且感受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与义务,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另一方面,则是要帮助未成年人抵制消极负面的情感。当未成年人遇到挫折时,应当帮助其总结教训,并给予其适当的鼓励,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当未成年人遇到心理上的问题时,应当给予其积极的开导,避免其形成偏激的想法,可以有效地防止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心理的产生。
3.促进未成年人自我意向的发展。自我意向是未成年人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的过程中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帮助未成年人清晰地认识自己,给自己正确定位,并且根据自己的能力、理想等制定可行的发展目标,并鼓励其在学习和生活中对自己进行监督和管理,最终达到自己的发展目标。促进未成年人自我意向的发展,能够有效地防止其步入歧途,也就能够预防未成年人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暴力犯罪心理,从而减少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发生。
四、结语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未来人才的培养,因此,国家和社会必须时刻关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出现。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心理的产生,其原因极其复杂,既包含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外界消极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未成年人自身负面情绪的牵制。预防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心理,就必须综合多方面因素,从多角度出发,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积极培养未成年人健康积极的心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1]周超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中家长教育问题及建议[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
[2]许健,崔楠.论教师失范行为对未成年人的影响[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
[3]张祖翎,周方.朋辈心理咨询模式与和谐校园建设[J].青少年犯罪研究,2011
[4]于海鹰,于海鹏.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心理探究与人文关怀[J].台声·新视角,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