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南戏学的学术意义

2015-03-18俞为民YUWeimin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35CollegeofHumanitiesWenzhouUniversityWenzhouChina325035

关键词:南戏宋元琵琶

俞为民YU Weimin(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College of Humanities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China, 325035)



建立南戏学的学术意义

The Academic Significance of Establishing Southern Drama Studies

俞为民
YU Weimin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College of Humanities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China, 325035)

特约栏目主持人语·Comments on Special Column from Initiator

南戏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永嘉戏曲,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与“杂剧”“传奇”“花部”并列的四大古典戏曲形式,而在这四种古典戏曲形式中,南戏形成最早,产生于南北宋之际,是我国古代戏曲史上第一种成熟的戏曲形式。

南戏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是留给我们的丰富多彩文化遗产。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剧作,仅据《永乐大典》、明徐渭《南词叙录》、清钮少雅《南曲九宫正始》等典籍记载,就有167种南戏剧目。南戏所创立的剧本形式、脚色体制、音乐结构、写意性的表演形式等,都奠定了中国戏曲的基本形态。但由于南戏产生于民间,其作者为下层文人或民间艺人,故而不为文人学士所重视,文人曲论家多以元末文人作者高明所作的《琵琶记》为“传奇之祖”,而抹去了宋元时期民间南戏的存在,也就使得“戏曲史上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环节”。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戏曲史研究的深入,南戏研究逐步成为戏曲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南戏学”。近代的南戏研究始自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宋元戏曲史》开创了新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创见,被看作是20世纪新曲学开山之作,而王国维有关南戏的研究,也具有开创性,在《宋元戏曲史》中,就为南戏辟有专章论述。自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对南戏作了研究与评述后,南戏这一长期以来被忽视的戏曲形式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在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期,出现了一系列研究南戏的论著与论文,如钱南扬的《宋元南戏百一录》《宋元南戏考》《论南戏的起源》,赵景深的《宋元戏文本事》《温州的南戏》,冯沅君和陆侃如的《南戏拾遗》等,至此,南戏逐渐成为戏曲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学科。而随着南戏研究的深入,建立南戏学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也日益为学术界所重视。由于南戏的剧本形式、曲牌体的音乐结构、以生旦为主的脚色体制、写意的舞台表演等都为后世的戏曲所继承,因此,对南戏的艺术形式加以研究,了解中国戏曲艺术形式的发展历史,总结中国戏曲的艺术演变规律,可以为中国戏曲的发展提供经验与借鉴,从而促进当代戏曲的发展与繁荣。南戏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剧作,这些剧作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是我国古代文学遗产与艺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南戏剧作的研究,对于继承和弘扬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遗产与艺术遗产有着重要的作用。

温州大学位于南戏的发源地,有责任将南戏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来发展。职此之故,我们在本刊组织了这一辑以“南戏研究”为主题的专栏。

本专栏共五篇文章,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南戏作家与文献的考论;二是有关南戏曲律的研究;三是有关南戏在域外的传播。南戏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在《琵琶记》产生之前,南戏的作者多为民间艺人与下层文人,而高明是第一位参与南戏创作的文人学士,因此,高明和《琵琶记》是南戏研究以及戏曲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界于此也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而吴新雷教授在这一课题上作了新的开拓,通过实地调查,他对高明在昆山、无锡一带的行迹作了考证,发掘出一些新的史料,为我们研究高明的生平与《琵琶记》提供了新的材料。笔者的《南戏〈破窑记〉版本考述》一文对《破窑记》的不同版本及其流传情况作了考论。南戏的文本具有变异性的特征,一方面,演员在演出过程中会根据观众的观赏兴趣对文本加以改编,又因南戏采用依腔传字的形式演唱,演唱者采用不同的唱腔,也要对文本加以改动;另一方面,文人为了提升南戏的文学与艺术品位,对南戏文本加以修订和润色;另外,书坊刊刻南戏文本时,为了牟利,标榜旧剧新编,也要对南戏文本加以改编。这样,同一剧目便有了不同的版本,而通过对南戏《破窑记》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以及沿袭关系的梳理与考论,可以窥见同一剧目的流变过程,为南戏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提供可靠的学术基础。蒋宸博士的《清人学风影响下的南戏文献考辨简论》一文,则从方法论的角度,通过梳理清人笔记中有关南戏的文献,考察了清人学风对南戏文献考辨的影响。

关于南戏的曲律,明代人都以为早期的南戏来自民间,其曲调多为村坊小调,故无曲律可循。刘芳博士的《从〈张协状元〉曲调格律看早期南戏的律化倾向》通过对现存最早的南戏《张协状元》的曲调格律的考察与分析,认为早期南戏作家已经有格律意识了,无论在选用曲调,还是在字声的运用上,都具有格律化的倾向。

学术界对南戏在域外传播的研究甚少,尤其是有关南戏在欧美传播的研究,可谓是南戏研究中的一个空白。加拿大学者石峻山博士的《高尚且真诚的目标》一文,对20世纪中叶美国据南戏《琵琶记》改编的《琵琶歌》作了介绍与研究,展示了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和美学观的差异,拓展了南戏研究的视野。

(编辑:刘慧青)

DOI:10.3875/j.issn.1674-3555.2015.06.001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猜你喜欢

南戏宋元琵琶
琵琶老店琵琶声
再发展期|宋元明清
南戏《张协状元》中古庙和鬼神的功能探析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南戏遗响”莆仙戏:从“草台”到课堂
“印度戏剧输入说”的生发与南戏研究的专门化
浅析《拜月亭记》中所体现的“南戏”艺术风格
浙江湖州寺前宋元遗址
《宋元语言词典》释义商兑
我的“反弹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