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横纹小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38例体会
2015-03-18王玉丽
王玉丽
河南兰考县堌阳卫生院外科 兰考 475300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常见病。2012 -01—2014 -06,我院对38例腹股沟斜疝患儿采用腹横纹小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中男35例,右侧34例,双侧1例。复发疝4例,嵌顿疝3例。女3例,右侧1例,双侧2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2.5岁。
1.2 方法 嵌顿疝均手法或麻醉下手法复位成功后手术治疗。采用氯胺酮静脉麻醉后,仰卧位。患侧臀部稍用棉垫垫起,使腹股沟区皮肤紧张。在外环体表投影处做一长约0.8~1.2cm 的顺皮纹横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用两把小纹式血管钳交替分离至提睾肌筋膜(女孩至子宫圆韧带)。在精索前内侧可见乳白色的疝囊。用纹式提起并切开疝囊,向上钝性游离至疝囊内环口腹膜外脂肪处。用4 号线将疝旋囊颈部贯穿缝扎,再用4 号线结扎一次,剪除多余疝囊。牵拉睾丸至阴囊底部,以防发生医源性隐睾。女孩由于圆韧带常与疝囊紧密粘附,可不予分离,在内环处一起结扎[1]。用可吸收线缝合皮下组织,用创可贴将切口两皮缘对合粘贴即可。术毕用0.5 kg 沙袋压迫术区30~60 min。麻醉清醒后即可进食、出院,1 周复诊。
2 结果
全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发现疝囊时间1.0~3.0 min,手术时间7.0~14.5 min。术后全部患儿获1 周~2年随访,术后1周有18例阴囊轻度水肿,均自行恢复,无阴囊血肿及医源性隐睾,腹壁无明显手术瘢痕。本组无1例术后复发。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管短(约1.0 cm)平、直,近乎垂直的从内环通向外环,腹内压增加时没有成人斜行腹股沟管的缓冲制约作用,压力直接指向皮下。婴儿多仰卧,两髋常屈曲,外旋外展,使腹肌松弛,收缩力下降,很容易发生疝。随着腹股沟管长度增加,而且斜形潜行通过腹壁肌层,腹股沟管和内环的关闭制约作用逐渐增强。1岁以后部分斜疝可以自行愈合,故1岁以内的小儿腹股沟斜疝,可采取棉线束带或绷带压住腹股沟深环,防止疝块突出并给发育中的腹肌以加强腹壁的机会[1]。
婴幼儿腹股沟斜疝是由于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所致,其腹部肌肉在发育中可逐渐强壮而使腹壁加强,故通常只需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就可以达到根治目的,复发率较低。复发的常见原因有:(1)结扎疝囊高度不够,在疝囊颈部留有盲袋。(2)疝囊结扎不紧,或结扎线脱落。或疝囊颈残端保留过短,致使部分疝囊壁回缩。(4)内荷包缝合疝囊颈时,针距不匀或过大,紧缩荷包后留有过大空隙。(5)嵌顿疝由于组织水肿、充血、脆弱,缝合疝囊时造成组织撕裂。(6)游离疝囊时,未发现囊壁撕裂或未严密缝合造成裂隙。对复发性腹股沟斜疝,若没有频繁发作或嵌顿,一般选择第一次手术6个月后进行手术治疗,对于嵌顿性腹股沟复发性疝,病程在12 h 内可先试行手法复位。
我们体会,为提高手术成功率,手术者必须熟悉腹股沟局区的部解剖结构,熟练掌握寻找疝囊和处理疝囊的技巧,方可完成此手术。由于小儿疝囊壁菲薄,术中在分离疝囊组织过程中,尤其在近腹膜外脂肪处应避免撕裂疝囊,若疝囊破损,应及时修复,以免复发。此外,在分离疝囊时一定要达到高位并完全结扎,否则大疝囊变为小疝囊或疝囊颈留有漏口,导致复发。术中注意事项:(1)切口避开腹壁浅静脉,减少术中出血。(2)游离及横断疝囊(疝囊较大)时,应注意保护精索血管及输精管,避免过度牵拉或损伤。(3)若疝囊巨大、横断疝囊时,远端疝囊断端需严密止血,避免术后阴囊血肿。(4)疝囊高位结扎后应牵拉该侧睾丸,防止睾丸上移形成医源性隐睾。(5)用可吸收线缝合皮下组织,可避免皮内缝合形成的硬结。切口用创可贴粘合可缩短手术时间,加之腹横纹小横切口,愈合后平整无瘢痕。
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股沟疝虽然创伤小、恢复快,可同时行双侧疝囊结扎或单侧疝囊高位结扎对侧探查术,但因其对技术设备要求高,需要全身麻醉,手术费用高等原因,目前在基层医院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我们根据基层医院的具体情况,在氯胺酮静脉麻醉下采用腹横纹小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对小儿损伤小,手术过程基本上无明显出血,达到了无血化手术的目标,麻醉清醒后即可出院,术后患儿痛苦轻,不需用药,不拆线,切口无明显瘢痕,家长乐意接受,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1]吴在德,吴肇汉. 外科学[M]. 8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8 -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