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在幼儿生活常规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15-03-18广东省湛江市第三幼儿园何炜靖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1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纪律常规

广东省湛江市第三幼儿园 何炜靖

一、前言

(一)研究缘起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著名教育家陈鹤琴特别强调:“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稍加培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的分子;倘若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可知,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和常规养成的关键期。本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缘由展开的。

1.幼儿生活常规教育方法有待改进

在幼儿园实践中,只有把幼儿的生活常规培养好了,其他的活动才得以有序地开展。说到良好生活常规的养成,在幼儿教育中我们都想寻找一种既轻松又省事的方法,但不科学的压制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在“粗暴”的管制下,幼儿可能表面上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但这不仅不利于幼儿良好生活常规的养成,而且可能影响幼儿身心健康,非长宜之计。

2.教师应用音乐的方法有待提高

结合当前的研究,以及个人的实践观察,目前,对于如何将音乐有效地运用到幼儿生活常规教育中,如何运用幼儿“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渗透到幼儿生活常规教育中等一系列问题,很多幼教工作者的认识还不够清晰。

首先,音乐能让幼儿在自然、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去接受、自觉地养成良好生活常规。其次,音乐能以它的生动有趣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以它本身具有的秩序感来引导幼儿建立起良好的生活常规。综上,研究音乐在幼儿生活常规中的应用是很有必要的。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主要通过查阅和搜索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音乐”“常规教育”“生活常规”等相关研究的书籍著作、硕博论文、期刊和网络资源等,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探讨已有研究的价值与不足,在理论基础上分析音乐在幼儿生活常规教育中的现状,明确研究思路。

2.访谈法

选取广州市公办园和私立园各三间,从中随机邀请教师(共八名)就相关问题进行访谈。

访谈目的:以开放式访谈为主,了解音乐在幼儿生活常规教育中的相关现状以及运用状态,为研究结果分析提供依据。

3.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与访谈法相辅相成、互为印证。

选取缘由:广州市A幼儿园是公办性质幼儿园,2010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幼儿园,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声誉。笔者之前在此幼儿园实习过,对音乐在大二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中的运用情况等进行了将近一个月的观察与记录,所得结果真实可靠。所以选取A幼儿园大二班为本次案例研究的对象,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蒙台梭利的纪律教育观

蒙台梭利称她的教育方法为“自由的教育方法”。她认同卢梭的性善论思想,认为儿童的本质是善良、完美、有秩序的,自由是对儿童本质的顺从,纪律也必然应该是自由的。在她看来,纪律教育的目的不是限制、惩罚、控制和命令儿童,而是通过激发儿童的“内在纪律”,以给他们带来更大的自由。可以说,这种纪律的维持靠的不是由外而内的灌输和压抑,而是基于“内在纪律”之上、由内而外的自然生发。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与罗杰斯创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学派以人的内在情感、智能、潜能、爱好、兴趣和价值等人类经验的一切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人本主义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他们反对行为主义不重视人类本身的发展特性。人本主义还主张利用环境改善发展人性,以期实现自我发展的境界。

三、音乐在幼儿生活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生活常规的教育急于求成。

第二,运用形式单一,教育手段单调。

四、音乐在幼儿生活常规教育中应用的策略

第一,合理定位,使生活常规教育“科学化”。

第二,循序渐进,使生活常规教育“内隐化”。

第一阶段:外在监督

具体形象思维在幼儿阶段占主导地位,这一时期,幼儿主要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来进行思维。幼儿心理活动及行为具有无意性,蒙台梭利认为,通过“工作”来唤起的幼儿“内在纪律”需要外界的严格监督,因此,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第一阶段要做到音乐、教师体态、口头语言相结合,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和音乐的信号提示对幼儿起到“外在监督”的效果。

第二阶段:心理暗示

第二阶段是音乐与教师体态相结合,口头语言逐渐消失的阶段。人本主义心理学启示我们:要创造有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的音乐环境。由于幼儿年龄小,生活常规的形成尚不稳定,教师可以通过营造和谐的音乐氛围,如固定播放音乐的时间与次数,将指定音乐与生活常规要求结合起来,反复训练、加以强化,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

第三阶段:内化行为

在这一阶段音乐占主导地位,教师的体态动作、口头语言已基本消失。蒙台梭利的纪律教育观启示我们:当纪律变成幼儿自愿向往的东西后,幼儿遵守常规就会逐步由外在转向内在,由被动转向主动,由暂时转向持久。教师若有意识地从小班或中班开始将音乐的方式渗透到幼儿生活常规培养中,久而久之便能内化幼儿的自觉行为。

幼儿在不断地反复和强化过程中,音乐刺激越来越起主导作用,成了生活常规教育中的主要因素。在生活常规的各个环节,只要有相应的音乐“信号”,幼儿就会做出相应的动作及反应。此时,音乐已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的各个环节之中,内化为幼儿的自觉行为了。

第三,创新形式,使生活常规教育“多样化”。

一是节奏训练。

二是改编或创编儿歌或童谣。

五、结语

儿童是自然之子,音乐对于他们来说,不是表演,不是“艺术”,而是自我流露,是生活的需要,是生命的一部分。我国从古代开始就有重视音乐教育的传统,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到如今,音乐已广泛运用于幼儿教育中。

在幼儿教育中,音乐是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的重要手段,而不是目的和结果。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音乐这一载体,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让幼儿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纪律常规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常规之外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别受限于常规
纪律
常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把纪律挺在前面要做到“四个在前”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