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职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缺失现状、原因及对策
2015-03-18张天宝范效东
张天宝,范效东
(皖北卫生职业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当代高职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缺失现状、原因及对策
张天宝,范效东
(皖北卫生职业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不良思想和道德观念充斥着大学校园,影响大学生成长环境。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作为优良传统美德的继承者、发扬者和开拓者,理应懂得感恩、学会感恩。高职院校学生受学历层次所限,文化素质较低,思想素质不高,所以其感恩教育更应成为德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当代高职生感恩意识缺失现状、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高职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感恩教育;德育;高职生
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一种情感教育、思想教育,更是一种人性教育。大学生作为优良传统美德的继承者、发扬者和开拓者,理应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应对家庭、社会和他人常怀感恩之心、常表感恩之意、常行感恩之举,才能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然而,不少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的感恩教育重视不够,普遍存在重技能、轻思想现象,是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1]。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服务型、高素质人才的地方,高职生是承担国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骨干力量。高职院校在德育工作中更要加强感恩教育,进一步增强高职生感恩意识,以保证国家高素质人才建设,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进程。同时,感恩教育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构建和谐校园有着积极作用。本文分析高职生感恩意识现状、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感恩教育的对策。
1 当代高职生感恩意识缺失现状
当代高职生大多都是“90后”,他们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而且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文化课成绩不够理想,综合素质不高,部分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忽视父母养育之恩
“百善孝为先”,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最大的恩情莫过于此。大学生理应感恩父母、孝敬父母,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计划生育的实行、独生子女的增多和社会的发展,传统孝道文化受到了冲击。部分高职生过分以自我为中心,视父母恩情为理所当然。从入学开始,父母携带大包小包行李把孩子送到学校,找到寝室,铺好床铺,安顿妥当才依依不舍离去。而在此过程中,有些学生却不为所动,不收拾行李,自己的事情懒得做,只在一旁玩手机或聊天;放假回家带给父母的不是问候和礼物,而是一堆脏衣物;毕业后也不去找工作,甚至懒得为找工作奔波,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社会“啃老”风气。在一些高职生看来,父母生我养我、送我读大学,是他们应尽的义务,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作为子女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些权利,只知索取,不知回报。他们在校期间很少与父母联系,除了打电话索要生活费外,较少关心父母身体健康和心理需求,有些学生甚至为生活费少而怨恨父母,全然不顾父母艰辛。
1.2漠视师长教导之恩
尊师重教已成为社会共识,然而有些高职生把上大学受教育归为“商品关系”,认为上大学是用学费买的,因此不遵守校规校纪和课堂纪律。他们不尊重教师的劳动果实,不理解教师良苦用心,反而对教师的教导表现出反感、厌烦的情绪,漠视师长教导之恩;上课迟到现象屡禁不止,课堂上说话、吃东西、随意出入,无视教师存在;有的学生把取得的成绩归为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把缺点和不足推给学校与教师,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
1.3无视社会关爱之恩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当今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增加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大了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资助力度。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和财政部、教育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文件精神,近年来中央财政教育支出成倍增加,使在校大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奖学金以及免学费的人数比例提高至20%。大多数学生都能把国家资助款用在合理的地方,怀着感恩的心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和国家。但是,也有部分学生用资助款来购买一些不必要的东西,甚至大吃大喝、请客吃饭。有些高职生是依靠社会资助和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的,但是在毕业以后为了面子却羞于提及,甚至故意拖欠助学贷款。
2 当代高职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针对当前部分高职生感恩意识缺失现状,有必要对高职生进行感恩意识教育。导致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社会转型期对传统文化道德的冲击,家庭及学校教育存在误区,以及功利化驱使社会环境中感恩意识淡漠等。
2.1家庭忽视感恩教育
由计划生育体制形成的独生子女现象,导致部分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受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理的驱使,父母对子女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下的子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独立与合作意识,不懂感恩及关爱他人。家长过度的溺爱,使孩子不懂得体谅父母艰辛,肆意浪费父母的血汗钱,一味从父母那里索取,成为不知感恩、不懂感谢、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2]。
2.2学校缺乏感恩教育
学校应该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然而多年来学校教育有失偏颇,中学教育已沦为应试教育,只关注分数和升学率;大学教育只关注知识传授和就业率,职业院校重技能、轻思想现象尤为严重,感恩教育缺乏,与我国一贯提倡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2.3社会环境中感恩意识淡薄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不同的思潮和价值观严重冲击着传统道德观念。如近年来不断被媒体报道的受资助贫困大学生知恩不报现象、大学生信贷危机、助人为乐反被诬陷等,严重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环境中感恩意识淡漠,影响了心理和生理尚未成熟的高职生的道德存在感,使其感恩意识缺失。
3 加强高职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手段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以知恩图报和施恩不图报为内容的人文教育[3]。感恩教育既是道德教育又是情感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高职生进行感恩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3方面合作,形成合力,帮助他们真正拥有感恩之心,将来才能奉献社会、服务社会。
3.1家庭教育是感恩教育的基础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都深刻影响着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通过言传身教来塑造孩子良好的人格特点和道德品质,对孩子感恩意识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作用,能使孩子终身受益[3]。当今大学生多是“90后”独生子女,他们大多习惯了个人主义行为倾向;有些高职生来自贫穷落后的农村,那里人们生活水平低下,文化素质不高。因此,家庭道德教育核心仍然是秉承传统德育中知恩图报的感恩思想[4]。“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传统文化中知恩、报恩思想仍是新时期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对别人给予的关怀和帮助,抱有感激之情、怀有感恩之心,这是一种美德,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品质,也体现了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
家长首先要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文化修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其次,利用我国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以及西方文化中的父亲节、母亲节,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培养他们知恩、报恩的美德。
3.2高校是感恩教育的主阵地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仅承担传授知识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育人成才。因此,高校理应成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主阵地。在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对培养具有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充分发挥“两课”及专业课的教育引导作用,建立感恩意识教育长效机制。“两课”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5]。高职院校要切实发挥“两课”的德育功能,特别是针对高职生文化素质较低特点,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及科学社会主义等课程中加强感恩教育;通过案例教学、影像资料、情景模拟等教学手段,于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感恩意识。同时,在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中发掘隐性德育内容,使感恩教育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热爱专业、回报社会的感恩意识,构建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长效机制。
(2)营造校园感恩文化氛围,将感恩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直接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校风、校貌以及学生的个性思想和精神面貌。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广泛收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感恩事迹,树立典型,通过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校园网、贴吧等各种媒介来传播正能量,形成浓厚的校园感恩文化底蕴。将感恩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利用发放奖学金、贷学金,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晚会、演讲比赛、校园作品创作大赛等,使大学生在浓厚的校园感恩文化氛围中受到启发和熏陶。
(3)强化辅导员引导作用,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自我教育功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6]。辅导员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引导者,在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辅导员应善于观察,从身边小事引申道理,强化道德引领作用,教育学生善待他人,不求回报。高职院校还应发挥大学生社团、组织的自我教育功能,积极推动学生社团开展各种形式的感恩活动,在学生干部的带动下,引导其他学生参与到感恩活动中来。
(4)组织学生开展感恩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来源于实践,更重要的是指导实践。感恩教育不是单纯说教,而是要在具体实践中内化为学生的品德和行为习惯。高职生德育工作要化抽象为具体、化说教为行动,以社会实践为课堂,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恩、实践感恩,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感恩教育的内在意义[7]。学校应通过积极引导,将学生的感恩意识转化成实际行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如我校每年利用“学雷锋”活动月、“五四”青年节、重阳节、国庆节等,参观烈士陵园,走访孤儿院、养老院,开展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是磨练高职生意志、塑造健康人格的有效手段,学校应调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恩情感、内化感恩品质、理解感恩的意义。
3.3社会是感恩教育的大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障。国家要在法律层面完善相关政策,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媒体要多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深入开展以尊敬父母、尊重师长、关爱他人为主题的感恩价值观宣传活动,为大学生感恩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人们敢于感恩,乐于感恩。只有全社会都参与到感恩教育中,人人都怀着感恩之心,大学生感恩教育才会有更好的成效。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既是社会价值观变迁的一种折射,也是社会变迁的缩影,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8]。通过在高职生中开展感恩教育,弘扬传统美德,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家庭、学校、社会3方面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形成合力,使知恩、感恩、报恩成为主流舆论共识,多措并举,才能不断提高高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王丽新,舒曼.论当代高职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J].时代报告,2014(7):23.
[2]袁欣.浅议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感恩教育[J].文教资料,2011(21):222-223.
[3]王啸.试论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现状与对策[J].学理论,2013(27):240-242.
[4]刘三宝,郭刚奇.基于传统孝道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感恩教育[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46-150.
[5]周凯.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意义及建议[J].长春大学学报,2013,23(2):232-234.
[6]冯睿,潘莉莉.社会学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6):101-103.
[7]潘海涛,崔延心.由构建和谐校园思考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的方法[J].职业,2012(21):55-56.
[8]何芳.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5(7):32-36.
G417
A
1671-1246(2015)23-0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