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
2015-03-18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东岭小学卢美林谭英桃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东岭小学 卢美林 谭英桃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难以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怪圈,课堂上师生都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对课文内容“分肢”,即解题、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学习生字词、老师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和分析写作特色等,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使原本内涵丰富、语言优美的文章变得七零八碎、味同爵蜡,课堂变成一言堂,毫无生气。这样的语文课,老师辛苦,学生痛苦,效率低下,为教育行家所不齿。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变得积极和好学起来呢?我认为,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
一、咬文嚼字,品味好处
汉语是世界上词汇量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同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一个字词往往有多种含义。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问题,让学生咬文嚼字,分析字词的含义,品味运用字词的好处。
如教学《飞夺泸定桥》课文时,可设计问题:文章标题“飞夺泸定桥”中的“飞 ”字能不能换成“勇”字?为什么?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分析:“夺”前用“飞”字修饰、形容,既能把红军与敌人抢时间赛跑夺取泸定桥的情形表现出来,又能把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气概和精神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而用“勇”字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这样分析,学生才真正地理解词语的含义,真正品味到准确用词的好处。
再如,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时,可提出问题:题目中的“拣”字为什么不用“捡”字?“拣”和“捡”有何不同?教师不做解释,只让学生查字典。字典里解释,“拣”是挑拣,有选择之意。“捡”是捡拾的意思。学生通过比较,理解了词语之间细微的差别,自然就明白文题中用“拣”而不用“捡”的原因了。
备课时,老师设计好问题,上课时,让学生思考、分析,归纳出结论,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语文课,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手、脑、口并用,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有效训练,语文味有了。自然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提高了,对语文课也就不再感到厌烦了。
二、以文为范,仿写文章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途径很多,仿写是捷径之一。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范文,模仿范文写作,可使他们有章可循,激起写作的兴趣。
如教学《观潮》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精读全文,掌握作者行文的思路以及文章的写作顺序和表现手法等等,然后总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及退潮时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文章按从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在写潮来时采用了比喻及夸张的修辞手法。当学生掌握文章写作方法及表现手法后,老师就要求学生运用本文的写法写龙舟比赛活动。这时,学生写作兴趣就会比较高,拿笔拿作业本来仿写,按照龙舟比赛前、比赛中以及比赛后的顺序,具体叙述比赛队员的表现,有的学生还能够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方法来表现人物形象特点,为文章添彩增色。
老师这样设计语文课,目标集中,针对性强,易于落实,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读中学,在学中写,以读助写,以写促读,符合读写结合的语文学习原则,有较足够的语文味。可见,以文为范,仿写文章,不失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一条好途径。
三、激发兴趣,读出美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老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他们朗读出美感来,在朗读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比如,教学《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时,老师先朗读课文,朗读时,做到感情充沛,声音适中,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读出美感,让每个学生都如身临其境,仿佛看到小红军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意拖累他人的感人情景。当学生被老师富有美感地朗读深深吸引住时,必将激起朗读的欲望。这时,再让他们朗读课文,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去朗读,也就会读出感情,读出对小红军的崇敬之情。
再如,教学《小草之歌》时,我则利用课件展示一幅平坦而美丽的长满青草的画面,让学生边看画面边听朗读。当学生陶醉于眼前的美景时,当学生醉心于声情并茂地朗读时,他们就有了朗读的冲动,接着引导他们朗读课文,那么,他们就会读出感情,读出对小草的赞美之情,读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样的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学生都沉浸在浓浓地读书氛围中。显然,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他们读出美感来,让他们的情感得到熏陶,他们就一定会喜欢语文课的。
只要语文课能真正教出语文味,学生们就一定能够享受到更加广阔而自由的精神空间,就一定能够提高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就一定能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乐趣。为此,我们要继续努力,探究出更好的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让学生变得积极和好学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