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概念图,提高说明性文章教学的有效性—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说明性文章单元教学为例
2015-03-18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芦荻西小学杨洁莹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芦荻西小学 杨洁莹
说明性文章,指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从而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文章。它兼有说明性、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的特点。根据说明性文章的特征,开展对说明性文章的教学,既要体现其写作目的,又要体现其教学简约、纯粹、本真的特点。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而概念图的最大优点就是把知识及其体系结构一目了然地表达出来,突出表现了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它将知识以图解的方式表示出来,从而大大降低了语言通道的认知负荷,加速了语文思维的发生。所以,概念图特别适合运用到说明性文章的教学之中,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抓住要点,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在第三学段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说明文单元有四篇文章,单元导读提示学生:学习本组的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日常教学中,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课文介绍了什么”的层面上,而忽视“课文是怎样介绍的”,难以理清层次,抓住要点。教师运用概念图教学说明性文章,指导学生抓住要点,就能培养他们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鲸》是说明文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建构知识,教师先提供概念图的部分概念。教师让学生初读课文,说说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学生默读课文后,找出关键词,知道从课文四个方面介绍鲸,列出《鲸》的概念链图 “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把课文分成四段,从而理清了文章的层次。
接着,学生自主学习最感兴趣的部分,自悟自得,交流讨论:鲸是怎样进化的?鲸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学生绘制概念图,归纳自己学习所得。再经一段时间师生讨论后,由学生去完成部分段落的概念构图。在总结阶段让学生组成小组,去完成整个概念构图。这样,就提高了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并且为课后小练笔(即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搜集的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短文)奠定基础。
二、比较阅读,促进语文思维的发展。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松鼠》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课文,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通过阅读提示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一是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的;二是阅读课文,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三是再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教学伊始,学生带着“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的”这一问题读书,在第一自然段找出关键词“漂亮”“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画出文章结构概念图的框架。接着,学生研读各个自然段,发现第一自然段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的外形特征——漂亮;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活动时间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第三、四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乖巧;第五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这就解决了第一个学习目标: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的。
在解决第二个学习目标时,把《鲸》《松鼠》两篇文章放在一起,用概念图对比着进行阅读,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科学文章通常所呈现的概念会比较明确,因此学生能准确迅速地析题。学生从析题后就知道,文章都是讲动物的生活习性,开启了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教师指导学生主要从说明的角度(内容)、表达方法、语言风格三方面比较《鲸》《松鼠》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比较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异同,完成表格。学生用概念图对比后得出结论:基于这些异同点,类似《鲸》这样的文章称为说明文,而像《松鼠》这样的文章,把它们叫做科学小品。在解决第三个学习目标时,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作者喜爱小松鼠的语句,然后汇报交流作者喜爱小松鼠的句子。学习了《松鼠》和《鲸》之后,师生总结如何介绍动物, 并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写一种学生喜欢的小动物。语文教学专家张寿康教授认为:“在比较中阅读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这样用概念图对比着进行阅读教学,就能在比较阅读中促进了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
三、读写联动,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这个说明文单元中,写作总的要求是先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质,逐渐地展开说明;其次要反映事物本身的条理,以及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介绍说明事物的特征和功用,要按先后顺序;说明文的语言特别要求准确、周密。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应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该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己任。而读写联动中读是基本,写是表达,是运用,是对读的补充,是对读的提升。从读到写,写中促读,实现读写的迁移,这是语文学习的规律,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教学《新型玻璃》时,可以搭建支架概念图,让学生读写结合,轻松地写出自己的说明文。
总之,在说明文单元教学之中,教师要发挥概念图的优势,给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学会阅读、思考、写作等,从而提高说明性文章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