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卫·卡坦模块理论看汉英文化翻译
2016-01-16王琳
从大卫·卡坦模块理论看汉英文化翻译
王琳
(浙江工商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摘要:意大利翻译学者大卫·卡坦在其著述的《文化翻译》一书中提出模块理论,该理论对文化翻译具有极强的操作性。详细介绍了模块理论,并在该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实例具体分析如何有效地进行汉英文化翻译。
关键词:模块理论;模块上扬;模块下跌;模块边移;汉英文化翻译
作者简介:王琳,在读硕士,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12级。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01-0087-3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Katan’s chunking theory. And based on the theory, this paper makes a concrete analysis of how to effectively conduct C-E cultural translation.
大卫·卡坦的《文化翻译》一书的主要观点是文化对翻译有很大的影响。译者从一种文化翻译到另一种文化,实际上充当着文化协调者的角色。卡坦著此书的目的也尤为明确:“为翻译实践中固有的文化鸿沟架桥,并提高口、笔译者及其他文化中介在构建、理解及翻译现实中的文化自觉性。”(Katan,1999)
《文化翻译》有三个主要部分,共十一章。第一部分为构建文化框架(Framing Culture),分六章阐述。第二部分为转换框架(Shifting Frames),分为两章。第三部分为框架序列(The Array of Frames),共三章。这里,笔者将重点探讨第二部分中涉及的“模块理论”。该理论起源于神经语言程序学(NLP)里专家们常用的模块分析法,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翻译理论。它的核心是将意义的阐释与框架的理解和创造相结合。
一模块理论简介
“模块化”(chunking)一词来自计算机术语,其基本含义是改变单位容量的大小。一个单位可以扩大,即模块上扬(chunking up),意指随着更多内容的出现,我们从特殊转到一般,或从部分到整体。如果转向另一方向,则发生模块下跌(chunking down),从一般到特殊,或从整体到部分。
在神经语言程序学中,“模块化”理论的发展表明了两点:第一,意义不仅仅取决于语境或框架,而且由一系列的连续的框架渐变群所决定:从次原子的到全宇宙的。第二,这一渐变群揭示了基于感官的真实世界的语言是怎样与一般的、模糊的、隐喻性的概念紧密相连。例如,我们可通过使模块上扬至更高层面,而将基于感官的“To live or to die”与更模糊的“To be or not to be”连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从迪尔兹的逻辑层次中的行为层次转移到身份层次的表达。
从语言和翻译的角度来讲,译者需要能够通过模块上扬或下跌建立供源文本参照的更加宽泛或狭小的框架。模块下跌是语义的成分分析过程,它可以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个别单词的语义。作为文化中介者,译者为了克服具体词语或文化的约束,同样需要能够在本人和不同文化之上通过模块上扬至文化包含的框架,寻求语义包蕴更广的上位词语。除此之外,中介者必须能通过模块边移(chunking sideways)在目的语文化中找到与源语文化对等的文化框架。
下表直观地展示了三者的区别:
模块转换形式转换过程转换方法模块上扬泛化寻求意义宽泛的词模块下跌细化寻求意义具体的词模块边移对等寻求对等的文化框架
二模块理论在汉英文化翻译中的运用
上世纪90年代初,苏珊·巴斯奈特与勒弗菲尔提出了翻译的文化转向,当今又出现了文化的翻译转向。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被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文化翻译”无论是在当前的翻译研究还是文化研究中,都成为了一个热门词。不过它的频繁使用也引发了一些问题,那就是文化翻译本身的定义缺乏明确性。
目前对文化翻译的定义有很多种。有人将其定义为视角,有人将其定义为方法,有人从正面对其进行定义,而另一些人的定义正相反。其中,刘宓庆指出:“文化翻译的任务不是翻译文化,而是翻译容载或含蕴着文化信息的意义。”(刘宓庆,1999)这对我们运用模块理论指导文化翻译具有很好的启发。
1. 模块上扬在汉英文化翻译中的运用。
英语中有上义词和下义词之分。上义词是对事物的概括性、抽象性说明。下义词是事物的具体表现形式或更为具体的说明。以交通工具领域为例,“vehicle”即上义词,而从属其下的“bus”“car”“truck”“coach”等都是下义词。
在翻译中,模块上扬的策略就是选用比源语更高一层级、更宽泛的表达。这里,源语中具体的词语就相当于“下义词”,而译语中替代它的更加宽泛的词语则相当于 “上义词”。
例(1)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译文: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评析: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原文是一个典故,意思指“三个普通人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如果译者将其直译为“Three despised cobblers equal Chu Ko-liang”,语法和表达上都没有错,但是一定会令外国读者费解。这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克服文化的约束,对译文进行了模块上扬,将“臭皮匠”“诸葛亮”分别泛化为“two heads”“one head”,读者对其中的内涵一目了然。
例(2)东施效颦。
译文:The ugly imitates the beautiful in such a way that the ugliness of the ugly becomes even worse.
评析:西施,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天生丽质,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东施是西施的邻居,后世泛指丑的女子。“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天运》,美女西施因病而皱着眉头,邻居东施见了觉得很美,回去时也捂着胸口,皱着眉头,从乡里走过。村里的富人看见她这样,都紧闭着大门不愿出来看这个东施;穷人见了,带着妻子儿女然后躲着她跑了。“东施效颦”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如果译者将其字词对应译为“Dong Shi imitates Xi Shi”会导致外国读者因缺失相关背景知识而无法理解。这里,译者通过模块上扬,将东施、西施分别泛化为“the ugly”,“the beautiful”, 从而将源语信息顺利传达。
例(3)杀鸡吓猴子。
译文:To make an example of a few to frighten all the rest.
评析:本例中,“杀鸡吓猴”指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该典故出自《官场现形记》:“俗话说得好,叫做‘杀鸡骇猴’,拿鸡子宰了,那猴儿自然害怕。”这里,译者将源语中的“鸡”和“猴”分别译为意义更宽泛的“a few”和“all the rest”,消除了外国读者的理解障碍。
2. 模块下跌在汉英文化翻译中的运用。
与模块上扬策略相反,模块下跌的转换过程是选用比源语更具体、更细化的表达。在翻译中,模块下跌策略的运用使得译文更加生动形象。
例(1)刚说完我们要做这个工作,他就出国去了,留下我干这份苦差事。
译文:No sooner had he said that we would do the job than he went abroad, leaving me holding the baby.
评析:源语中的“干苦差事”完全可以直译为“do the difficult task”,然而这里译者通过模块下跌,将其译为更具体的“to hold the baby”.“hold/carry the baby”意为“抱小孩,带孩子”。众所周知,带小孩是很辛苦的一件事,很多带过小孩的人都坦言很累,不亚于苦差事。这样的译文比“do the difficult task”更形象,让读者感同身受。
例(2)此时唯有小铁匠还满心希望,赢得公主芳心的机会终于来了。
译文:Only the little blacksmith’s heart was full of hope for he finally had a chance to win the hand of the Princess.
评析:此例中,“赢得芳心”被译为“win the hand of”.“win the hand of”意为“赢得某人的手”,也就是男女成功走到一起的意思。译文通过细化显得生动而又柔情。
例(3)他新雇来的女佣人懒得出奇,饭量倒是很大,真是一个无用而又累赘的东西。
译文:His newly employed servant woman was extremely lazy and ate a lot, no more than a white elephant.
评析:源语中的“无用而又累赘的东西”在译文中通过模块下跌,被译者用具体意义的“white elephant”所替代。在西方文化中,“白象”是昂贵而无用的东西的代名词,这样的译文形象贴切,生动易懂。
3. 模块边移在汉英文化翻译中的运用。
模块边移也可称为“文化取代”,不同于模块上扬或模块下跌。在翻译中,模块边移的策略就是寻求目的语中与源语类似的译语文化信息,从而达到两种文化框架对等的目的。
例(1)大家见面,招呼声“吃了吗?”透着和气。
译文:When people meet, they greet with each other with a “hi”, just to show good neighborly feelings.
评析: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习惯问:“上哪儿去啊?”和“吃饭了没?”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Have you eaten?”如果用这两句英语来跟外国人打招呼,他们的翻译很可能是:It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或者会在心里猜想:You wanna treat me?(难道你想请我吃饭?)在这种情况下,交际的效果就不能达成。因此,作为寒暄,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按照外国人的习惯,通过模块边移,将其译为译语文化框架中对等的内容“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或者“Hello”“Hi”,从而达到语用意义的等效。
例(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译文: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评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出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晏景初尚书,请僧住院,僧辞以穷陋不可为。景初曰:‘高才固易耳。’僧曰:‘巧妇安能作无面汤饼乎?’”源语的意思是,即使是聪明能干的妇女,没米也做不出饭来,可以翻译为“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然而众所周知,中外饮食习惯不同,外国人的主食不是米饭而是面包。因此译者通过模块边移,选取了对等的“bread”和“flour”,达到了很好的交际效果。
例(3)他们人物潇洒,行为风流,挥金如土,广交朋友。
译文:They were carefree and willful, spending money as if they had it to burn, and enjoying a large circle of acquaintances.
评析:本例中,“挥金如土”指花钱如同撒泥土一样,形容挥霍浪费钱财。出自宋代毛滂《祭郑庭诲文》:“浑金如土,结客如市。”清代李伯元《官场现形记》中也有使用:“无奈彼时心高气傲,挥金如土,直把钱财看得不当东西。”在外国文化中,有两个词组用于表达该语意,即“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如流水)和“have money to burn”(钱多得到处乱花)。此处,译者选取了第二个词组,通过模块边移展现源语语意,从而使译文更贴近外国读者。
三结语
好的译者不仅应具有良好的分析语义概念的能力,还应具备在不同文化间理解和转换框架的能力。成功的文化翻译在目的语文化中创造出的框架应当与源语框架类似。卡坦的模块理论不仅简单,而且对文化翻译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它发掘的新颖的问题以及提供的独特的思路都应对我国译界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Katan, David. Translating Cultures: An Introduction for Translators, Interpreters and Mediator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On C-E Cultural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avid Katan’s Chunking Theory
Wang Lin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China)
Key words:chunking theory; chunking up; chunking down; chunking sideways; Chinese-English cultural translation
Class No.:H315.9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