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仪式性演讲的汉译研究: 文本类型理论视角
2016-01-16邓文婷,张凌
张凌,博士,副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方向:哲学语言学。
英语仪式性演讲的汉译研究: 文本类型理论视角
邓文婷,张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外语系,陕西 杨凌712100)
摘要:根据演讲的目的,可以将演讲分为知识性演讲、说服性演讲、仪式性演讲等几类。仪式性演讲在各类特殊场合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国际交流日趋频繁,仪式性演讲的翻译也显得至关重要,理应引起重视。仪式性演讲作为一种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特殊文本,对其翻译应有特殊的方法,这正是文本类型理论的内涵所在。拟以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为指导,结合实例,从音韵修辞、语义修辞和结构修辞三个层面探讨仪式性演讲的汉译,希望为演讲英语的汉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仪式性演讲汉译;文本类型理论;音韵修辞;语义修辞;结构修辞
作者简介:邓文婷,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01-0079-4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Speech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informative speech, persuasive speech, ritual speech etc. based on their purposes. With increasingly frequent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ritual speech,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various special occasions, is becoming so important that it should have drawn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Special methods should be adopted to translate the ritual speech, which is a special text type combining both practicability and artistry, corresponding to the essence of Reiss’s Text Typology. Based on Text Typ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 translation of the ritual speech from perspectives of phonological,semantic and structural rhetorical devices with specific examples, hoping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E-C translation of speeches.
一引言
公众演讲作为一种人性化的交流工具,是演讲者向听众传递信息、表情达意及感染听众的有效媒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演讲分为不同的类型。无论哪种形式的演讲,都有其特定的目的。按照演讲的目的,薛念文主编的《演讲艺术论》一书将演讲分为信息型演讲、说服型演讲、特殊场合演讲等几类;Rudolph F. Verderber等人在《演讲的艺术》一书中将演讲分为知识性演讲、说服性演讲和仪式性演讲。这两种分类方法只是名称上的差异,其实质并无不同,本文采用后者的说法。
日趋频繁的国际交流和跨文化交际对公众演讲的翻译提出了客观要求。仪式性演讲是公众演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涵盖范围很广泛,包括欢迎辞、提名演讲、授予致辞、获奖感言、颂词、祝酒辞、追悼词等,其翻译应当引起翻译实践者及翻译理论者的重视。目前,国内学者对仪式性演讲的研究较少,且视角极为狭窄,重点集中于对诺贝尔奖颁奖词及答谢致辞的文体特点及语言风格的分析,(赵茜,2009;秦永丽,2013)对“感动中国”颁奖词语言特点、态度意义的探讨。(李琛,2009;潘红彬,2011)有关仪式性演讲翻译的研究实属稀少,且未以具体理论作支撑,略显主观化。(如张继矿,2004)
仪式性演讲是演讲者在特定的社交场合,以约定俗成的方式表达内心情感、进行人际沟通的形式,其语言具有艺术和美学效果,是一种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特殊文本,译者在翻译时有必要考虑其文本类型,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仪式性演讲以传达演讲者情感为重点,根据文本类型理论,这类演讲属于表情型文本,翻译时要注重其美学效果的传递。本文拟以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为指导,从美学修辞的三个层次入手——音韵修辞、语义修辞、结构修辞,探讨仪式性演讲的汉译,希望能启发译者从更为全面的角度体会和解读仪式性演讲的审美价值,更加忠实、有效地向目标语接受者传达原文美学效果,以提高礼仪类演讲汉译的质量。
二表情型文本及其美学效果
德国学者赖斯(Reiss)借鉴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布勒(Karl Bühler)对语言功能的分类——再现(representation)功能、表达(expression)功能和感染(appeal)功能,将文本分为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ype)、表情型文本(expressive type)和操作型文本(operative type)。赖斯在《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中指出,“在正常情况下,文本类型决定译者的翻译方法;文本类型是影响译者选择适当翻译方法的首要因素”。(Reiss,2004:17)也就是说,不同的文本类型应当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
赖斯把文本类型、语言功能和翻译目的联系起来,并根据各文本类型的语言特点和文本焦点确定了不同的翻译方法,表情型文本如下表所示。
TexttypeExpressiveLanguagefunctionExpressingsender’sattitudeLanguagedimensionAestheticTextfocusForm-focusedTTshouldTransmitaestheticformTranslationmethod“identifying”method,adoptperspectiveofSTauthor
图表(转引自Jeremy Munday:2010)
表情型文本指侧重于表情达意,而非陈述或说明事实的文本,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段和独特的风格来达到一种美学效果。(Reiss 2004:34)仪式性演讲正是以表达演讲者的情感为侧重点,属于典型的表情型文本。根据文本类型理论,表情型文本的翻译应当传达出原文的美学及艺术形式。(Munday,2010:75)
根据图表,表情型文本的语言特点是“审美的”,以“侧重形式”为文本焦点,以“表达其形式”为译文目的,翻译时应仿效原文表达形式,忠实于原作。 表情型文本的作者有意无意间运用各种形式要素,以创造特殊的美学效果。(Reiss,2004:31)赖斯认为,文本中的音调和句法特点都是重要的形式要素,能够构成艺术形式。(Reiss 2004:32)译者必须关注这些形式要素,并将其美学效果传达给目的语读者。
翻译表情型文本时,最重要的是要产生相似的美学效果,译者可以通过创造新形式来达到对等。因此,表情型文本的译者不能只照搬(采用)原文本的形式,而是要对其进行充分的理解,并在其启发下,在目的语中寻求类似的形式,以使译文接受者产生同原文接受者相似的反应。因此,表情型文本是以源语为导向的文本。(Reiss 2004:33)在翻译此类文本之前,译者首先应该作为原文本的特殊读者,从多个角度欣赏和解读原文本的美学效果。在此基础上,译者再转变为受原文本和原作者制约的特殊作者,向目的语接受者传达这种美学效果。
修辞手段是语言创造美学效果、提高艺术感染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凡艺术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样作为社会人的英汉语使用者,他们对生活中很多事物和现象都会有类似的理解和感受,但由于社会文化背景、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英汉语两种语言中修辞手段的运用和理解既有同也有异。对于那些可以在目的语中找到相同表达方式、且同样为目的语接受者所理解的修辞手段,译者自然可以将其迁移到译文中,保留原文本形式;但对于那些目的语中不存在、或是直译会引起目的语接受者误解的修辞手段,译者则应对其进行转换,在目的语中找到类似的表达方式,重构原文本的美学效果。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提出“积极修辞”的概念,指出其“经常崇重所谓音乐的、绘画的要素,对于语辞的声音、形体本身,也有强烈的爱好”。(陈望道,2006:47)李和庆、黄皓指出,陈提出的“积极修辞”即为现代修辞学研究领域中的“美学修辞”或“修辞格”。根据修辞格的特征,美学修辞可分为三个层次:音韵修辞(旨在表现语言的音美)、语义修辞(侧重营造词语的意美)和结构修辞(着重呈现句式结构的形美)。(李和庆, 黄皓 2012:91)本文认为,对礼仪类演讲美学和艺术效果的解读和传达可以从音韵修辞、语义修辞和结构修辞三方面入手。
三仪式性演讲美学效果的传递
1.音韵修辞层面美学效果的传递。
音韵,即和谐的声调、韵律,是语言音乐性的体现。音韵能给人带来听觉上的满足和美的享受,也有助于说话人情感的抒发。音韵修辞是利用词语的语音特点来创造一定语言效果的修辞手法,旨在表现语言的音美。因此,译者在翻译礼仪类演讲等艺术性语言时,应该给予原文本音韵必要的关注,以把握其美学效果。由于英汉语两者语音存在显著差异,要完全复写出原文本所体现的音韵美并不现实,但是,译者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目的语的音韵特点,重构原作的音韵美。
(1)原文:Gratitude to the rescue teams, aid workers, governments and NGOs(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hat rallied to our side, determined to help Haiti to recover and , in time, to “build back better”.
(Remarks to the Memorial Ceremony in Honor of Those Killed in the Haiti Earthquake 潘基文)
译文:我们感激各国救援队、救援人员、政府以及无国界组织对我们的支持,他们决心帮助海地尽快恢复原貌,并将“重建更美好的海地”。
本句摘自2010年3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纪念海地地震牺牲人员追悼会上的演讲,“build back better”原本出自海地发生地震后,克林顿发表的演说,潘基文秘书长引用于此。原文运用了头韵,很有节奏感,不仅提高了语言的表达力,而且给听众带来听觉上的享受,而译文只是用简朴的白话文译出了内容,忽略了原文头韵创造的美学效果。从文本类型理论来看,该译文没有传达出原文的美学及艺术效果,故无法与原文对等。本文建议,将该句译作“重建更美/美好家园”,尽管由于英汉语之间的语音差异限制,无法采用与原文一致的修辞手法——头韵 ,但同样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且词数与原文相同,简洁明了,相比原译而言,更符合原文的美学效果及目标语接受者的表达习惯。
(2)原文:To the contrary, they were awed and inspired.
(Speech at the Expo 2010 Shanghai China Summit Forum 潘基文)
译文:相反,他们备感敬畏,备受鼓舞。
原文中“awed and inspired”运用了尾韵,由于英汉语语音之间的差异,译者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到相同手段传达这种美学效果,于是采取其他手段重构原文的音韵美:运用两个首字相同、结构一致的四字格词语——副词+动词+名词,形式工整,可以看做是对丧失原文尾韵的一种补偿措施。该译文不仅准确传达出原文的内容,而且读起来节奏鲜明,乐感强烈,符合汉语使用者的审美情趣,生动地再现了原文的美学效果。这种翻译方法正是赖斯在其《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提出的“通过创造新形式来达到对等”。
2.语义修辞层面美学效果的传递。
语义修辞格主要是通过语义的联想和语言的变化等特点创造出来的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机制是借助读者对词语语义的联想,在其脑海中引起特定的意象,如在汉语言文化中,“狐狸”会使人联想到“狡猾”,“羊”象征“温顺”,“老鼠”代表“胆小”,“红色”体现“喜庆”。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语义修辞格。英语中基本的语义修辞格有simile、metaphor、personification、zeugma、pun、transferred epithet、hyperbole等,汉语中与之对应的修辞格分别是明喻、暗喻、拟人、拈连、双关、移就、夸张。由于语义的联想离不开民族文化和思维习惯的烙印,因此,不同语言使用者对同一词语的语义联想可能有所不同,这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应当引起重视。
(1)原文:And you all have graciously invited me into your living rooms, into your kitchens and into your lives.
(Announcement of the End of The Oprah Winfrey Show Oprah Winfrey)
译文:你们都亲切地邀请我到你们的卧室,你们的厨房和你们的生活中。
原句出自美国脱口秀明星奥普拉·温弗瑞获得鲍勃·霍普人道主义奖的获奖感言。这句话运用了轭式搭配法。轭式搭配法是将原本适用于某事物的词语(多是动词或形容词)拈连到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这一修辞手法通过运用新视角使句子显得新颖别致、生动形象,体现出独特而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汉语中也存在类似的手法——拈连,其本质与英语中的轭式搭配是相同的。如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①紫藤萝瀑布在眼前流过是正常搭配,但不会真的在“心上”流过,但由于“流”这个动作同时作用于“眼前”和“心上”,就不会让人觉得突兀,反而显得浑然天成。由此可见,英语中的轭式搭配在汉语中也很常见,是汉语使用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原文将普遍使用的“invite sb. into …”顺势与“life”搭配起来,不但不显得牵强,反而很巧妙、生动,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译文亦采用了与原文相同的手法,充分传达出原文的美学效果,且容易被目标语读者所接受。
(2)原文:It is through this lens of history that we should view the conflicts of today, and so give us hope for tomorrow.
(The Queen’s Christmas Broadcast 2011 Queen Elizabeth Ⅱ)
译文:我们应通过历史的镜头去观察今日之纷争,获取明日之希望。
原句运用了暗喻的手法,将历史喻为“镜头,镜片”。这一比喻在汉语使用者中也是普遍存在的,早在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时,唐太宗李世民就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译者很自然地将这一比喻迁移到译文中,既保留了原文形式和美学效果,又丝毫不露翻译的痕迹。另外,译者将“conflicts of today”和“hope for tomorrow”分别译作“今日之纷争”和“明日之希望”,与原文形式对等,同样工整、精炼、简洁。 美中不足的是,原句是一个典型的强调句,而译文并未体现出来。如果再将以上译文回译成英语,“We should view the conflicts of today through this lens of history, and so give us hope for tomorrow”则很恰当。本文建议,该句应该稍作修改,加上“正是”一词,即 “我们正是应该透过历史的镜头去观察今日之纷争,获取明日之希望”,以体现原文的强调意味。
3.结构修辞层面美学效果的传递。
结构修辞格是通过句子的特殊结构和形式来加强语言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段,通常是为了均衡句子布局或突出重点,以实现句子的平衡,或者抒发强烈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结构修辞格的使用可以很好地展现语言的形式美。英语常用的结构修辞格包括antithesis、parallelism、repetition、rhetoric question等,汉语中对应的修辞格分别是对偶、排比、反复、设问。与音韵修辞格和语义修辞格不同,结构修辞格的翻译很少面临语言、文化和思维的鸿沟,因而翻译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1)原文:These truths challenge each other, recoil from each other, reflect each other, ignore each other, tease each other, and are blind to each other.
(Art, Truth and Politics Harold Pinter)
译文:这些真相互相挑衅又互相排斥,互相映照又互相忽略,互相取笑又互相忽视。
原文是英国剧作家及剧场导演哈罗德·品特于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发表的获奖感言。这句话兼具排比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排比增强了原文的语势和表达效果,显得颇有文采,颇有气势,且富有节奏感;拟人赋予这些真相以人的动作和情感,使人读起来既亲切又生动。由于直译不会造成目的语接受者误解,译者将原文的形式和修辞手法直接迁移到译文中,排比如三个“互相……又互相……”,既工整又有节奏,拟人如“挑衅”“忽略”等,同样生动形象,将原文本的美学效果传达给了目的语听众和读者。
(2)原文:Forgiveness lies at the heart of the Christian faith. It can heal broken families, it can restore friendships and it can reconcile divided communities.
(The Queen’s Christmas Broadcast 2011 Queen Elizabeth Ⅱ)
译文:宽恕是基督教的信仰核心。宽恕能使家庭破镜重圆,宽恕能让朋友重归于好,宽恕能让分裂再度团结。
原文是英联邦女王以“家庭”和“宽恕”为主题的圣诞致辞,运用了三个“it can …”构成排比句,气势充沛,节奏和谐,感情洋溢,不仅能唤起听众和读者的强烈情感,还能激起其审美共鸣。译文同样运用了排比的手法,且在每一句句尾都使用了四字格词语,将原文本美学效果与目的语接受者审美情趣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符合目的语接受者对语言形式美的期待和追求,给其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愉悦。
(3)原文:I wish everyone could share their life with as good a friend, as passionate a lover, as close a partner, and as beautiful a woman, as I have been able to with the mate of my soul, Rita Wilsom.
(Let’s go to the movies Thomas Hanks)
译文: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他们的挚友兼爱人兼伴侣兼美女一起分享此生,正如我和我的灵魂伴侣丽塔·威尔逊一样。
原文出自美国电影演员汤姆·汉克斯在第三十届美国电影学会终身成就奖颁奖仪式上做的演讲。原句连用了四个 “as + 形容词 + 冠词 +名词(+ as)”表示比较,译文将其浓缩为四个名词,并用“兼”连接起来,与原文工整、紧凑的风格相得益彰。另外,译者将good friend和beautiful woman分别译为“挚友”“美女”,忠实地传达了原文内容,但把passionate lover和close partner译为“爱人”和“伴侣”则丢失了部分信息。内容必须完全一致,是信息型文本的典型特征,但在表情型文本中,这一点要次于对形式相似及美学效果对等的要求。(Reiss,2004:35)此处,译者为实现一定的美学效果造成部分信息的走失,可以说是抓住了主要矛盾。
(4)原文:I do not know the dignity of their birth, but I do know the glory of their death.
(Duty, Honor, Country Douglas MacArthur)
译文:我不知道他们生得是否高贵,可我知道他们死得光荣。
本句摘自美国陆军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将军接受西尔维纳斯·塞耶荣誉勋章时发表的演讲。原文运用了对偶手法,birth和death构成尾韵,且“but I do know”中的“do”起强调作用。笔者认为,译文加上“必定”二字效果更佳,即“我不知道他们生得是否高贵,可我知道他们死得必定光荣”,一方面,“必定”一词可以体现出原文的强调意味;另一方面,逗号前后字数一致,对偶更明显,读起来也更朗朗上口。
四结语
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及跨文化交际促使仪式性演讲的翻译成为翻译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目前学者对这一内容的研究明显不足。作为一种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特殊文本,仪式性演讲的翻译应考虑其文本特点。本文在文本类型理论的指导下,从音韵修辞、语义修辞和结构修辞三个层面探讨了仪式性演讲汉译中美学效果的传递,希望一方面能对翻译实践者的翻译活动有所启发,另一方面为演讲的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注释
①“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一句出自当代作家冯钟璞的《紫藤萝瀑布》。
②为方便读者,图表引用时稍作修改,删去与本文无关的部分,只保留相关内容。
③本文例句均选自《经典名人演讲全集》.王宗宽、刘立军、韩大伟,主编.中国宇航出版社,2012。
参考文献
[1]薛念文.演讲艺术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曲思维,刘新智.演讲的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赵茜.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的文体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09.
[4]秦永丽. 赛珍珠诺贝尔晚宴答谢辞的文体分析[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13(3).
[5]李琛. 浅析“感动中国”颁奖词的语言特点[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7).
[6]潘红彬. 汉语颁奖词的态度意义分析——以“感动中国”颁奖词为例[D].河南大学,2011.
[7]张继矿. 威廉·福克纳《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译文探讨[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3).
[8]Reiss, K.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 Limitations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9]Munday, J.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10]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11]李和庆,黄皓.英语笔译:文化·修辞·文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A Study of E-C Translation of the Ritual Speech: a Text Typology Approach
Deng Wenting, Zhang Li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China)
Key words:E-C translation of the ritual speech; Text Typology; phonological rhetorical devices;semantic rhetorical devices; structural rhetorical devices
Class No.:H315.9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