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师德观的启示

2015-03-18□朱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4期
关键词:法家师者道家

□朱 峰

教育产生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之中。随着私有制经济的发展,教育发生了质的飞跃,创办私学的现象大量出现,教师队伍开始初步形成,师德问题在教育事业中也显现出来,并深刻反映到社会生活中来。师德观紧密地与思想家、教育家的学术思想联系在一起,不同的学术派代表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因此分别有着各自的师德观思想,色彩十分明显,值得研究与借鉴。

一、儒家的师德观

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教育方面。儒家的师德观以孔子、孟子等为主要代表人物,《论语》、“学记”等思想著作得到了充分阐释,影响深远。主要观点如下:

(一)师应有道、唯道为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有明确的价值方向,使学生的价值不断得到提升。孔子认为,教育要做到“君子学以致道”。他在总结自己的执教生涯的时,自悟到“吾道一以贯之”,坚持把“道”贯穿于教学的方方面面;孟子认为为师者要“行天下之正道”,具备道德和知识等基本条件。这对后人影响颇深。

(二)以身为教、言传身教。孔子在书中说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他认为要想使学生“正”,须师者自身“正”;孟子认为师之言行不正,难以教人,“师者必以正”。

(三)师道尊严、自重为师。《礼记·学记》中多次提到教师应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如“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三王四代唯其师”,但同时教师也要自爱自重,师为人范,值得社会的尊重。

(四)学而不厌、温故知新。为师者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同时孔子还认为教师应该具备知识创新的基本能力,“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孟子认为“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人且智,夫子圣矣。”荀子提出教学相长,甚至认为教育就是要使学生超过教师,“青,出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是极具见解的。

二、儒家师德观的不足

(一)从师德观的立足点来看,儒家沉溺于恪守古训,时代气息不强。儒家学者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承并弘扬古代文明,使中华文明的古典思想得到延伸。如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把毕生的精力放在了整理和归纳历代国君的道德体系及其价值,并把其作为教师进行授学的经典和进行衡量社会是非的唯一标准。其实,教师并不是什么考古学家,儒家学者的这种师德观易将教师“通身倒入古人的怀中”,忽视了对现实世界的关心和理解,难以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难以与时代相挂钩。

(二)从师德观的评价标准来看,儒家过分推崇教师的无私献身精神。儒家学者认为,一旦为师的人就意味着与金钱、权力等物质利益割离。受儒家这种观点的影响下,为师者大都贫困潦倒,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师执教的积极性。

(三)从师德观的师生关系来看,儒家过分彰显教师的“师尊”地位。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中大多将教师与“父亲”、“君主”等同,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使教师这一职业受到了社会的应有的尊重。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使部分教师在维护“师尊”方面有所偏失,导致部分教师封闭自我、忽视学生和社会的现实需求和感受。

三、道家的师德观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自然”,在教育上提出“致虚守静”的教学原则和“绝学弃智”、“闭目塞听”的教育方法。道家的师德观以老子、庄子等主要代表人物,以《道德经》、《庄子》等思想著作得到相应的阐释,具有深邃的哲学道理。主要观点如下:

(一)淡泊名利、自然本性。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也是德育观的重要原则,“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庄子认为,为师者要保持人的自然本性,深深忌讳“人为物役”,应该有“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的师德境界。

(二)致虚守静、见素抱朴。老子从“无为”的教育目的出发,提出了“致虚”、“守静”的教学原则,呼吁为师者应该保护学生的真善本性,张扬个体独立不羁的生命意识,回归自然本真状态的理想人格,倡导“见素抱朴”的德育思想。

(三)天道无亲、万物平等。老子提倡民主平等的思想,“天道无亲,常于善人”。他认为,为师者也应该遵循“天道”,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应具备博大的胸怀和气度,尊重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办好教育。

四、道家师德观的不足

(一)道家过分推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性。道家主张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要多行不言之教,重视学生的内在省悟。但是教育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才能推动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如果忽视了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仅凭学生自身的努力,是难以获得教育上的成功的。

(二)道家忽视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提倡“无为而治”,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活动上就是“无为而教”。这种思想的弊端在于会导致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执教的积极性不高,最终难以实现教育事业的实质性进步。

五、法家的师德观

法家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突出法律在阶级统治中的权威作用。法家的思想家的教育思想是和他们的整体法治思想联系在一起的:严格禁止私学,极力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教师只是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其道德观严重依附于统治的需要。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等。师德观主要观点如下:

(一)以法施教、教育中突出法的强制力。商鞅认为“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言不中法者,不听也”;韩非明确主张“不务德而务法”。法家提倡以法教代替一切其他方式的教育,对其师德观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重视耕战、为现实培养和选拔人才。商鞅重视在实际斗争中锻炼和增长人们的才干,为师者要结合耕战施教,培养农战之士;韩非认为为师之道就在于为国家的现实服务,不能培养不懂耕种、不懂攻战、对国富民强无用的人。

六、法家师德观的不足

(一)法家过度强调“以法施教”,禁锢了教师教育活动的实施。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法家将教师施教的内容、方式、评价等严格地固定在国家颁布的律令范围之内,使教师成为统治阶级的代言人,教师的道德观严重依附于统治阶级的意志需要,只对国家权力负责,使教师的道德观极易走上崇拜权力、文化专制的道路。

(二)法家注重耕战的教育方式,忽视了教师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性。法家主张教师应为国家现实需要服务,结合耕战施教,为国家培养农战之士,法家的教育理念忽视了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抑制了教师执教的活力,使师德研究之路变得非常狭窄。

七、结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师德问题日益严重。我们应当继承中国古代师德观中的精华,剔除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糟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师德建设。

[1] 论语

[2] 孟子

[3] 荀子

[4] 夕堂永日绪论

[5] 道德经

[6] 庄子

[7] 商君书·定分

[8] 韩非子·显学

猜你喜欢

法家师者道家
师者,值得人间敬爱
我只说给月光
陈俊玲 师者应有“常流水”
师者风范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漫画道家思想
小小书法家
漫画道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