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语境与口译质量相关性研究*
2015-03-18王建华
王建华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 100875)
规则语境与口译质量相关性研究*
王建华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 100875)
语境研究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哲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研究在传统语境论基础上提出语际转换过程中的规则语境,并将其分为显性规则语境和隐性规则语境,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必须遵守规则语境以实现成功口译。并进一步通过实验方式验证规则语境对译员口译质量的显著影响,为语境研究开辟新的领域,提供新的方法。
语境;规则语境;口译
1 语境的语言和哲学定义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话语和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必不可少”(Malinowski 1923:453)。此后,语言学界对语境的研究从言内和言外两个方面进行。虽然不同学者对语境的定义不同,但其核心内容比较一致。上世纪50年代,弗斯在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论基础上提出,语境包括语言环境和情境语境(Firth 1957:402-411)。此后,韩礼德(Halliday)继承马林诺夫斯基和弗斯的语境理论,提出语境的“语域”概念,它主要指话语交际时的情景语境,包括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3个方面。1994年,胡壮麟在韩礼德语境模式基础上扩展语境的定义,提出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位一体的语境观。
语言学界不但从宏观层面而且从微观层面界定和说明语境概念,使语境概念既具有概括性又具有可操作性(曹丹 2009,刘顺 1999,徐杰 2011)。哲学家从语义角度研究语言学家关于语境的论述,使哲学语境概念与语言学语境概念通过规则语境实现结构性衔接。萨拉·摩西在《与语言哲学为伴》一书中从语言哲学角度明确界定规则语境:“在新的语义框架发展阶段,哲学家积极参与语言研究,从形式语义系统到事件语义、双索引、选择性语义、动态语义、情景语义和结构性主题,在每一个阶段,哲学家在形式语义的背景下对语义框架的研究做出直接贡献,此处的语义框架实质为哲学家进行语言研究活动时遵循的语义规则,这种规则是话语交际的规则语境概念”(Sarah 2012:431)。哲学界关于语境的定义和内容界定也各有侧重,但都强调意义的产生受语境制约,更强调话语和语境的互动作用。弗雷格认为,语境是语言意义赖以存在的环境。伯特兰· 罗素在强调语词意义对命题即语境的依赖时,还强调语词和句子本身以外的大范围的知识整体对意义的影响和制约。维特根斯坦提出“语言游戏” 思想,强调语言的使用。他认为,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同时强调语境的情景规定性作用。牛津学派和语境中心论除强调特定语境对意义的定义、作用外,还强调语言环境的制约作用。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提出语言使用中意义的适应性,即特定的情景对同样话语产生特定的意义界定。奥斯汀、赖尔的理论对语境概念的界定表现为对原义的超越。而斯特劳森明确提出,除言内和言外语境外,语境还应该包括语言约定,即话语交际主体心中约定遵守的规则语境,对这种约定语境的遵守可以保证成功的话语交际。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派语境观在认可文本语境的作用基础上,强调释义者所处的情景语境和前理解(背景知识语境)。解释学的另一重要人物保罗· 利科强调话语和语境的互动关系:话语包围语境,语境也包围话语。哈贝马斯认为,语言的使用不只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它还是一种互动关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随时间、空间和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他强调语境意义的适应性,这属于语用研究。这种语用学转向导致其对社会规范和秩序基础的研究和论述。哈贝马斯的话语原则论认为,一个规范的有效性前提在于普遍遵守这个规范;对于每个人的利益格局和价值取向可能造成的后果或负面影响,必须由所有人共同自愿接受下来。规范与话语交际比较,其更具实在性。根据福柯的实践论,一切语言定义和研究只有建立在实在论基础上,才能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但是,哈贝马斯与福柯比较,前者更重视交往的合理性,更重视交际规则对成功交际的重要性和合理性。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性可以理解为:合理性在人们对知识的获得和使用中发生,合理性是一定共同体中人们对于一定规范的认可(曹丹 2009, 刘顺 1999, 徐杰 2011)。
综上所述,语言学家以静态观察的方式定义语境,运用基本的归类法把语境划分为言内文本语境和言外情境语境。但无论是弗斯还是韩礼德都没有看到语境与话语之间的互动性,也没有挖掘出在话语交际环境中所要遵守的规约的语境功能和特征。语言哲学家在对语境的定义和研究上比语言学家对语境的研究更加深入,哈贝马斯和福柯均提出交际环境中话语主体都要遵守的规范。这里所说的规范不限于单一语种的话语交际,双语间的交际规范应该包含在两位大家的认识和讨论中。双语交际中的语境不只包含言内文本和言外情景,语际间的话语交际规则也是语境的一部分,应该成为交际规则语境,须要重视和讨论。
2 规则语境的定义、内容及功能
2.1 规则语境的定义
规则语境是话语交际双方必须遵守的明确的外在规则和隐含的心理规约,是实现成功交际必须遵守的各项规定和条件。话语交际的发生须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有相互认可的心中的规则(心理规则),也有明确写出来的需要大家遵守的规则(物理规则)。心理规则是一种约定,无须重复赘述,话语交际者习惯性遵守即可。物理规则不然,须要明确列出来,对这些规则的遵守程度将决定话语交际双方交际成功的评价结果,成功的话语交际一定建立在对这些物理规则遵守的基础上。陈历荣指出,语言的能力或者交际能力既包括语言代码,也包括人们交往过程中共有的使用和解释语言形式的规则。换句话说,语言除了语法规则外,还必须有可接受规则、文化规则、语境适应规则等。可见,交际规则是语言交际的一部分,语言交际包括话语与语境互动,所以话语交际规则不可避免地成为话语和语境的一部分。克雷辛谈到语境时强调,“语境由若干要素构成,包括:(一) 说话人及其社会角色;(二) 听话人及其社会角色等八个方面”(陈历荣 1994:73)。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社会角色当然体现在说话人和听话人必须遵守的各种社会规约和社会规则上,克雷辛把这些交际者所要遵守的社会规则和规约划分为语境的子因素,这种观点表明规则语境是话语交际的重要构成部分,是语境的必要构素。没有规则语境的存在和作用,话语交际就不可能成功。语境规则为话语交际过程中实现语义的理性传递提供一种外在的约束条件。正如罗宾·卡尔斯顿所言,“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来看,语义问题极大地推动着人们对语用研究的兴趣,格莱斯的会话理论表明其关心语言逻辑算子与相应的自然语言元素之间所保持的紧密的语义平行关系,而语言构成元素的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差异巨大。原因在于语用规则是语言的逻辑意义要适用于理性的交际需要,从而产生规则语境的制约和影响作用”(Carston 2002:127)。
2.2 规则语境的内容与功能
第一,交际分为单语内交际和双语间交际。一般情况下,我们谈论的话语交际指单语内的语言交际,此时的交际必须遵循格莱斯会话原则,包括量准则、质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根据语境的一般定义,它包括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成功的交际每时每刻都受到两大语境的制约,交际双方要遵守这些交际规则,以实现相互的准确意图判断和话语内容的理解。而言语交际规则同样是一种需要交际双方遵守并制约交际双方的语境。从某种程度上看,“人的语言能力包括语法能力、语篇能力、语言运用策略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它们都受到语境制约并随着语境认知范围的扩大而增强”(Savignon 2002:8)。
第二,利科的话语语境是交际语境的原型。他认为,语境是动态的,单个词和孤立句子本身必须依赖语境才有明确的理解语义,这些词或句子只有在使用时才表达语义;而语言的使用必有其相应的语境,所以语境在交际过程中动态存在,静态语境无法起到对语义明确界定的作用。可见,利科的话语语境是交际语境的原型,而交际须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规则是交际语境的一部分。不言而喻,利科的话语语境已经携带并包含规则语境的内容。但是,利科的话语语境只定位于单语交际。
第三,单语交际规则在话语进行时必须遵守,是话语的一部分,自然属于话语语境的一部分。单语交际规则包括对话、聊天等话语互动行为必须遵守的外在明确的规定和隐含的交际行为规范。这些规范是使话语交际得以进行和维持的前提条件,单语言语行为规范和约束交际行为的情景规范以及人们心中约定俗成的规约性规范都是单语话语交际的规范,它们不同于外在情景语境和内在文本语境。但是,这些规范是外在情景语境限制文本语意赖以存在的规范性条件。没有这些规范或规则,情景语境就难以对话语交际双方起到限制作用,同时,言内语境也无法起到相应的限制作用。
第四,双语交际包括双语转换,即包括口译和笔译,所以双语转换的语境必然包括口译语境和笔译语境;双语转换的规则必然包括口译规则和笔译规则。翻译规则即翻译标准是翻译过程中语意转换须要遵守的外在条件和要求,是双语交际外在语境的一部分,不遵守这些规则语境的翻译不是好翻译,更不会产出好译文。从宏观上来看,翻译规则语境包括翻译理论;从微观上来看,它包括翻译技巧和策略。从语境的角度来看,这些翻译理论、规则和技巧都属于语境的一部分,都是话语在语际转换时须要遵循的外在要求;在双语间话语转换时,成功的语意传递需要在这些规则语境的制约下得以实现,所以规则语境在语际转换时不断发挥语境所拥有的限制性作用和功能。
2.3 双语转换规则语境的分类
2.31 双语转换规则语境:显性语境和隐性语境
双语转换规则中有明确外在要求的规则称为显性规则语境,如口译现场的即席要求。口译比赛的现场要求与有领导人参会的口译现场要求有一定的差异,同声传译现场的即席要求和交互口译的现场即席要求也差异巨大,所以,这些即席的口译现场规则统称为显性规则语境。当然,笔译时对不同文体的文本材料有不同的现场要求也是显性规则语境的一类。隐性规则语境是指口译时译员心中的口译规则,这些规则在译员口译过程中发挥语境制约作用,限制译员口译时的译语选择;这些隐性规则语境是一种约定的外在约束条件,如果遵守这些隐性规则语境,译员的口译质量就能够得到客户的认可,从而保证口译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2.32 双语转换隐性语境——译员约定的翻译规则形成的语境
利科提出的话语约定语境(曹丹 2009, 刘顺 1999, 徐杰 2011) 在口译中指译员遵守的隐性口译规则。双语交际的隐性规则主体包括译员主体、口译的情景和口译的语境以及译员默认遵守的口译评估标准;双语转换的标准是翻译时的质量评定标准和译员遵守的翻译标准。口译过程中的准确性、及时性、流畅性、逻辑性和完整性标准都是译员须要遵守的隐性规则语境,任何一位译员置身于这样的口译环境中都必须无条件遵守这些心中的规则,以达到口译的产出能够被客户或听众接受。隐性规则语境最大的特点是约定俗成性,无须明示但交际主体均须遵守,无须强调但总能在成功的口译双语交际中起作用。
2.33 双语转换显性规则语境——现场临时规定的转换规则
口译和笔译都属于双语转换的范畴,只是形式有所不同,所以口笔译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转换规则,这些规则因口译的形式、内容和要求的不同而不同。口译的要求多数具有现场性特点。同传对及时性和流畅性要求较高,而交传对准确性要求较高。但是,对于多数大型会场或有领导人致辞的大会,会务组都要求同传,译员在现场须要快速了解领导致辞的主要内容和致辞风格,从而即席调整自我。这些要求都是临场的要求,是显性现场规则语境,译员必须在这些现场规则语境的制约下进行口译,从而满足客户需求。在多数情况下,显性规则语境比隐性规则语境更加重要,因为对每一场口译都有不同的现场要求,不同的客户对口译的质量期待不同,所以产生不同的显性规则语境,译员必须遵守显性规则语境的要求以保证高质量的现场口译和满足客户特殊的需求。
3 规则语境与口译认知关联性
正如Violi所说,“语境是语言学分析最有争议的话题之一,关于如何定义其界限的争论也没有定论”(Albertazzi 2000:113)。语境是我们用来交流的环境,因此对于表达语言的意义是至关重要的。语境有许多功能,其中最基本的是限制和解释一个具体的表达方法,从而协助听众预测。
不同语言学家对语境的定义不同。总体上讲,语境可以分为物理语境和心理语境,两者实际上相互关联。物理语境是使用语言的实际场景,比如时间、地点、说话者和说话者角色,或者是上下文背景,这些物理语境对口译译员的约束作用称为显性规则语境的约束。心理语境是对外界的感知,或者是听者内心的知识结构,包括文化背景和相关知识系统,这些知识包括译员须要遵守的口译规则知识——称为隐性规则语境。逻辑知识也是构建心理语境的重要部分,这些知识作为隐性规则知识是译员推断语言意义和遵守这些规则进行成功口译的根本所在。心理语境作为隐性规则语境需要长时间来形成并发挥作用,它比物理语境或外在规则语境更加稳定,因为物理语境作为外在规则语境会随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会影响语言的交流和意义的传达。
无论是显性规则语境还是隐性规则语境的认知都与传统的语境认知不同,因为这些规则是译员心理组构和译员对外在世界进行推断的规则知识总和。正如Sperber和Wilson所说,个人能观察并推断的事实即是语境(Sperber,Wilson 2001:38)。因为译员居住在不同的环境中,所以译员的认知语境并不相同,译员根据自己不同的认知能力和视角对外部世界给予不同的心理呈现。对源语言的理解依赖于源语言,这对于口译的内容、表达方式和译员都很重要。口译过程涉及译员所使用的词汇意义和译员对所遵守的规则语境的认知互动。译员一旦接受全新的知识,其相关语境就会被激活。译员和客户共同认可和遵守的规则语境是译员认知源语和进行目的语口译转换的基础;而译员和客户对口译规则语境的认知差异则阻碍口译的认知过程和译员的能力发展。
口译过程中译员对意义的转换和传递受限于译员所要遵守的规则语境。对口译规则语境的认知过程是动态的心理组构过程,译员通过目的语在规则语境制约下与听众的互动产生口译过程中意义的传递。正如Sperber和Wilson所说,“言语基础既定的阐述是相关的。它的相关性足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力。这是说话者能够和愿意产生的最相关的东西”(Sperber,Wilson 2001:55)。这说明口译译员所要遵守的规则语境无论对译员还是对听众都是密切关联的。因为译员主动遵守这些规则语境是实现成功口译的前提,所以译员能够并且乐意遵守。
因为人类大脑倾向于处理认知最相关的信息,所以口译的规则语境认知具有较强的关联导向性。只有译员实现口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在听众看来才是非常成功的口译,这就要求译员必须在规则认知语境下进行口译,表达的语言信息既能吸引听众,又能与听众的认知形成关联,因此,听众能在规则语境认知基础上接受并处理这种译出的目的语,通过认知关联实现对口译的理解。在口译过程中,译员对语境的分析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认知关联性。译员只有判断出所译信息与自己前期预测相关联时,才能够理解并输入信息。译员对口译信息作出的预测,无论是结合、利用还是忽视,都必须在规则语境的制约下才能完成。口译信息的语境越强,译员产生的信息认知关联越好,进而,译员的信息解码、储存和输出就更好,听众也会获得更好的信息认知与理解。
4 规则语境与口译认知语义网
口译过程中传递的任何知识语义都来自语境并时刻受到规则语境的制约和限制。译员通过目的语传递的任何知识语义都是动态的,限制译员的规则语境无论是隐性规则语境还是显性规则语境也是动态变化的,口译过程中的任何用词都是知识语义的接触点。因此,口译用词只有在规则语境的约束下才能在宏大的知识语义结构中得到好的理解。口译中的词汇知识涉及多种领域和多个层面,如译员对于“树”的理解既牵涉到树的形状(物理特征),还涉及到树的生长(生物特征)以及树的作用。但是,只有在具体的口译规则语境中词汇的语意才有明确的界定。正如萨义德所说,语义学最大的挑战就是区别不同规则语境中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Saeed 1997:182)。
根据认知语言学,语言是承载串联概念化词条的符号,包涵多种语义潜式。语义潜式指的是一个人用于特定词汇和语言表达的记忆,更像是其与该语言表达相关的规则语境中知识和信息的综合。因此,意义既涉及在规则语境中主体间进行信息交流的百科知识,也涉及概念化的词汇知识。一旦在规则语境中语言得到使用,其表达就能激活语义潜式,在这一认知过程中,在规则语境的制约下,语义潜式、知识语境和语言表达的字面意义会达到平衡。但是,在口译过程中,并非所有语义潜式都能被激活,只有当译员在规则语境的约束下激活语义潜式并形成固定认知模式的时候,这些语义潜式才能产生影响。因此,在规则语境中语义激活时受到语言使用频率的影响。
语义网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由核心和边缘语义特征构成,具有不对称性。高激活频率的语义属于原型范畴,这一原型能给译员的表达造成或高或低的语义突显。在语义网中,具有高激活频率的意义项有高突显,在口译过程中也就更容易激活。因此,译员倾向于使用这些熟悉的字词和语言结构来表达意义。但是,由于规则语境中的表达需要双方的共知认可,这有时候会牺牲译员表达的准确性。比如,eye的意义是“眼睛”,但是在科技文献中因为行业不同却有不同的意义:inspection eye(检查孔),hoisting eye(吊环),deal eye(衬圈),tow and life eye(牵引吊眼)(李延林 谢建 2010:38)。在规则语境制约下,译员口译的语义须要达到让听众理解的要求,对源语中的同一个词或短语译员必须在目的语中用不同的上下文语义表达,特定语义仅仅表达一个硕大语义中的一个节点语义。
5 规则语境中的口译认知
5.1 规则语境中的口译认知过程
从认知角度看,口译是具有体验的大脑的思维活动,是在规则语境约束下译员解释同一事件在不同语言中得到不同呈现表达的行为,口译过程是译员在规则语境中理解源语并用目标语表达意义的过程。在口译过程中,通过理解源语,译员可以认知理解原本的意思、感觉和图像,之后再用目标语将这种理解表达出来,因此口译绝不是简单的语言之间的对等转化,绝非电脑就能实现。口译是一项认知活动,需要译员高强度的认知能力,译员对规则语境的遵守程度也至关重要,这是成功口译的前提。
忠实传递语义是口译的核心,因此译员思维中意义的形成和表达至关重要。口译是信息处理,涉及客观世界和认知过程互动。在此互动过程中,译员必须严格遵守规则语境才能够实现成功口译。
口译来源于体验和认知,受制于翻译规则语境。(王寅 2007:16-26) 口译基于译员的体验和思维活动,能在不同的语境中组构和分析意义。
5.2 规则语境中口译的认知作用
口译研究主要将观察法和实验结合在一起。观察法是在现场观察和研究对象,在此过程中收集数据。实验是使一种现象发生,从中研究目标。研究通过实验过程变量,产生数据。实验法是最成熟、也是心理认知和心理语言学派最多使用的方法。依靠充足的理论支撑、严格的实验程序、科学的变量控制、可靠的实证数据,实验法可以有效地研究复杂的认知过程。但是,如何创造逼真的实验环境,如何选择变量,如何控制变量,如何选择用于实验的逼真目标,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实验的结论。
5.2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理论综合和实证演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基于认知科学和心理语言学来研究口译实践,分析译员对规则语境的认知口译过程。本文将采用实证观察法,通过观察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记者见面会上译员的表现,分析规则语境在口译过程中对译员的认知如何起作用。
本研究选取60位英语能力相近且具有口译经验的学生参加交替传译测验。60位被试分成AB两组,然后收集具体数据进行分析。此外还邀请10位接受过一年口译训练的学生参加同一交替传译测验,并基于其表现进行访谈,以验证实验的可靠性。
5.22 实验研究
为了考察规则语境对口译效果的影响,本实验在规则语境变化的情况下,分析同一批两组被试对同一口译材料的口译效果。实验材料选取梅德明编著的《高级口译教程》中的一段中文段落作为练习材料。因为段落篇幅短小,两组都不能记笔记。
我们选取的材料如下:中华民族历来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1) 还在遥远的古代,我们的先人就提出“民为贵”的思想,认为“天生万物,唯人为贵”;(2) 一切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取决于人的发展和进步,取决于人的尊严的维护和价值的发挥;(3) 今天中国所焕发出来的巨大活力是中国人民拥有广泛自由、民主的生动写照;(4) 众多人口的衣食住行,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历代政府所要解决的首要人权问题。
实验开始之前,我们对两组被试进行预实验,要求A组尽量要保持原文的句法和风格,要求B组主要关注段落的大意和主要信息点。之后学生分别参与这项测验。
5.23 实验结果
我们根据学生的录音统计出以下数据,统计评估结果如下:要求保持原文句法和风格的A组30位被试口译平均每人的时长为65.3秒,译出的正确信息单位平均每人数为5.6个,停顿次数平均每人为8次,赘语数为平均每人5.67个;要求关注段落大意和主要信息点的B组30位被试口译平均每人的时长为42秒,译出的正确信息单位平均每人数为8.83个,停顿次数平均每人为3次,赘语数为平均每人1个。相关检验,赘语数、停顿次数和单元信息正确率A组和B组都有显著差异,p<.05。这说明规则语境发生变化对口译的质量会产生显著的影响,所以,译员在平常训练时要关注口译的规则语境,这些外在的条件语境对译员能力的发挥有显著影响。
尽管实验规模很小,但上述统计学相关检验仍然能反应一定的问题。规则语境尤其是显性规则对译员的口译水平发挥有显著影响,过度关注语言形式会影响口译的流畅性。因此,口译的语境研究要特别关注规则语境对口译质量的影响,规则对口译意义传递有显著影响,而意义传递是口译认知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本实验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没能把口译过程中影响译员语意传递的显性规则语境和隐性规则语境分别做实验研究,此研究有待进一步扩展。
6 结论
语言建立在认知基础上,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来源于认知。口译是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活动,但是,口译绝对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单纯转化。口译包含不同语言间的理解、记忆、信息传递,是一项认知活动,包含说话者的认知、口译员和听者的认知,是通过译员在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这种转换每时每刻都受到规则语境的制约。人类共有的语境、认知和经验能促进跨语言交流,但其中的差异也会阻碍信息的传递。差异之外的共性是口译过程中译员和听众双方共同遵守的口译规则,这些规则形成规则语境,规则语境在口译员的意义理解和意义传递过程中起到规约的作用。
认知规则语境与传统语境不同,它是一个人的心理组构和对世界构想的集合以及在行为过程中接受此规则语境约束的认知过程。口译的意义传递不仅仅局限在背景知识语境中,而且被限定在规则语境中。译员只有熟悉相关的语境才能很好地理解和传递意义。 因此对于口译员来说,熟悉知识语境和牢记特定的规则语境对成功口译十分重要。
口译是一个认知过程,译员不应该被语言形式所困扰,因为认知语义学认为语法或者是句法次于语义。译员的第一责任是传达意义,译员要利用意象图式把语言符号处理成意义,以此减小记忆负担。译员必须牢记规则语境,从而避免任何因为违反规则语境而带来意义传递和表达的错误。
曹 丹 周维杰.论意义探讨中的语境问题[J].江南大学学报,2009(2).
陈历荣.语境参加者的角色关系[J].中国俄语教学,1994(4).
江 怡.近十年英美语言哲学研究最新进展[J].外语学刊,2009(1).
江 怡.语境与意义[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2).
李延林 谢 建.翻译过程中意义运作模式的认知语义学研究[J].文史博览(理论),2010(10).
刘 顺.试论语境问题研究的擅变轨迹[J].荷泽师专学报,1999(3).
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王 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研究出版社,2007.
徐 杰.哲学中的 “语境” [J].东北大学学报,2011(6).
Albertazzi,L.MeaningandCognition[M].Philade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0.
Carston,R.Linguistic Meaning,Communicated Meaning and Cognitive Pragmatics[J].Mind&Language,2002(17).
Firth,J.R.PapersinLinguistics[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Malinowski,B.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A].In: Ogden,C.K.,Ian,A.R.(Eds.),TheMeaningofMeaning[C].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23.
Saeed,J.I.Semantics[M].Oxford: Blackwell,1997.
Sarah,M.The Role of Linguistics[A].In: Fara,D.G.,Russell,G.(Eds.),RoutledgeCompaniontothePhilosophyofLanguage[C].New York: Routledge,2012.
Savignon,S.J.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Linguistic Theory and Classroom Practice[A].In:Savignon,S.(Ed.),InterpretingCommunicativeLanguageTea-ching:ContextsandConcernsinTeacherEducation[C].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2.
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AStudyofContextofRulesonQualityofOralInterpreting
Wang Jian-hua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5,China)
Context has been one of the focuses of studies by language philosophers.This research raises the idea of context of rules(COR) in inter-language exchanges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context theory,which consists of both explicit and implicit context of rules.Interpreters must follow the context of rules to successfully accomplish the tasks of interpretation.This study conducts experiment to verify th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quality of interpretations by context of rules,which opens a new area of context study and provides a new method for context research.
context;context of rules;interpretation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语块教学策略对提高学生会议口译能力的实证研究”(11CYY026)的阶段性成果,并得到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 “985工程”科研基金品牌项目(2014Z004)的资助。
H315.9
A
1000-0100(2015)03-0101-6
10.16263/j.cnki.23-1071/h.2015.03.020
2014-06-17
【责任编辑王松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