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文化教育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5-03-18王伟鑫
□ 王伟鑫 陈 伟 黄 森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被誉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业在世界范围内己蓬勃兴起,物流业迅速成为全球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兴服务产业,并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环境、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现代物流业正处于上升阶段,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由于现代物流概念进入我国较晚,面对新兴的市场需求,目前所表现出来的却是物流人才十分匮乏,物流人才的供需矛盾凸显,已经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物流管理学是管理工程与技术工程完美的结合,它与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工程、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等领域密切相关。培养国际化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是提升物流行业实力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从教学和实践环节探讨国际化物流人才的培养新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的
基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国际化需求,国际物流管理课程成为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从国际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出发,在掌握国际物流一般知识的基础上,围绕货运代理如何配合国际物流的运作,了解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商检、报关、国际货运代理如何配合国际物流运作等,熟悉国际贸易口岸的基本知识、国际物流的分布状况,重点学习国际物流的货物运输方式、货运代理的租船业务、国际物流仓储包装等业务过程是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习和实践环节的核心内容。同时通过网络环境的上机实验,让学生熟练掌握出口单证的种类及制作。在国际化物流管理的培养模式下,更注重国际物流知识的实用性与操作性。因此,通过四年的本科学习期望学生在具备物流专业素养的同时,更能全面掌握现代物流业发展所必需的技能,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需求出发,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能胜任以下工作。一是服务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城市或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公共物流节点、货运通道规划)、城市或地区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物流产业发展政策规划等工作;二是服务于物流企业:从事国际货运代理、国际物流管理、物流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物流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物流系统的规划与设计、物流信息管理、物流项目管理、运输战略规划、库存战略规划等工作;三是服务于工商企业或其他部门:从事销售与分销物流管理、采购与供应物流管理、物流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供应链管理、配送中心管理、物流装备设施管理等工作。
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手段
物流管理的实践环节是课堂内容与企业实际的有效对接。因此,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传授学生必备的知识,也要注重实践环节的学习,为学生能更快适应企业的工作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方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讲授法。物流管理专业涉及到较多的理论知识,因此以讲授教学法为主。通过课堂对重要理论知识点的讲授,可以让学生更快捷、容易和准确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为学生进行物流学相关知识的自学和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基础。
(二)参与式教学法。为使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每个学生都要自由选择与物流管理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在课堂进行讲解,学生的平等参与、对话和互动,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适当进行知识拓展。物流管理专业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也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学中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和热点的物流问题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分析解决所面临的物流问题,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三、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已经进行了积极尝试,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拓宽和深入。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传授为主,理论课程讲授中缺乏深度、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综合能力和就业技能锻炼欠缺,导致人才培养不能完全适应国际化需求对物流人才的要求。
(一)学习兴趣不足导致学习动力不足。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对物流专业的认识和热爱,学生的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学习压力不够。四川外国语大学管理学院物流专业近3年来的学风调查报告结果显示:18%的同学认为自己周围的学风好,66%的同学认为一般,16%的同学认为学风非常差。有70%的同学认为学习动力不足、自律性、自觉性差是影响学风的主要因素,也有30%的同学认为主要因素在于缺少学习、学术氛围。
(二)实践教学投入不足导致实践环节不完全吻合社会需求。现有的实践教学由于师资力量和设定的培养方案的限制,导致实践并未能系统、广泛、深入开展,实践环节不完全吻合企业需求。目前的实践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企业实践教学和校内的综合模拟实验。社会用人单位需要学生深入企业,系统全面了解企业运作情况,与企业人员深度交流才能获得企业生产运作的第一手资料。而目前的实践教学基本上还停留在现场教学、企业参观、企业家讲座等层次,主要原因是现有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管理制度的限制。
(三)理论教学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和深度。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大的内容重复:以四川外国语大学为例,物流管理专业二年级开设的《物流概论》,三年级开设的《企业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管理》等课程内容40%以上重复;而三年级下学期开设的《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课程内容,在以上的课程中已经有了比较详细的讲授,比较多的重复内容导致学生在学习上没有任何兴趣。令一方面,由于专业课程的内容深度较浅,加上考试难度不高,导致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缺乏热情,专业理论知识水平非常有限。
四、物流管理专业国际化的培养模式
(一)结合国内外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设计符合国际化需求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法。综合分析国内外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和可取之处,设计满足国际化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法。在学生掌握基础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强化核心课程如《国际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核心课程的学习,并启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开设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的实训课程。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融会贯通地学习。一是要求实训环境真实,物流要素齐全。提供现实中各类物流企业的真实运作环境,如写字楼、配送中心、现代化立体仓库、区域配送中心、制造工厂、百货超市、收货、配送网点等众多场景。二是以实际企业的物流管理流程为蓝本,所有的实训场景要求以现实物流企业的管理流程为核心进行,在学生了解企业实际操作流程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企业实际运行中涉及的各类单据及其用途,以确保学生深入理解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三是建立实训考评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训考评机制,以达到增加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趣味性的目的。
(三)注重英语及物流专业英语的学习。在国际贸易的推动下,国际物流是物流管理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的物流管理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物流管理的国际化发展需求。因此,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物流专业英语能力,需开启物流管理专业多课程的双语教学或全英语教学模式,以符合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需求。
[1]李於洪.国内物流人才需求研究述评[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3,4
[2]Cheryl King Duvall.Distance Education:Relationship Between Academical Performance and Technology-Adept Adult Students[J].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2005,3:110~112
[3]张芮.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研究[J].物流科技,2008,1
[4]林勋亮.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验体系建设探索[J].中国市场,2010,10
[5]张玲雅.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分析及启示[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1
[6]卢仁山,潘开灵.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手段与案例教学方案设计[J].中国冶金教育,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