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为影像的微电影:微电影的“视觉叙事”辨析∗

2015-03-18王凡华

关键词:影像微电影

王凡华

(西北工业大学宣传部,陕西西安710072)

作为影像的微电影:微电影的“视觉叙事”辨析∗

王凡华

(西北工业大学宣传部,陕西西安710072)

摘要:当代文化正变成一种视觉文化.数字时代的微电影,迎合了时代的需求,也影响着观众的认知方式.网络时代,技术品质是微电影的本质属性,而微电影正呈现出一种特殊的视觉叙事美学特点——简单叙事、创作话语规则、技术驱动、观众主动参与等.微电影的视觉叙事模式形成了当代视听艺术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发展的新趋势.这种创新的表达实践,不仅是一种影像创作手段,更表现了数字时代人们的生活、情感和愿望.

关键词:微电影;影像;视觉叙事;视听艺术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2K052);西北工业大学2014年度政策研究基金项目(ZYY201404)

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高度“影像化的时代”.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ű贝尔在«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一书中就曾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1]我们处在由印刷书写和语言的文化不断向影像和画面的文化的转变过程中,正日益身处“影像与符号的包裹之中”[2].

借助日益发达的视听和网络技术,世界已经被视觉化并通过影像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个时代是被影像包围的时代,影像影响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势头之猛是其他文化审美元素都无法比拟的.影像在不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在建构我们的价值和观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今的影像早已摆脱了视听表现形式的禁锢,拥有比以往更强大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形成了在高技术支持下的“霸权地位”.

影像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同时也是重要的叙事方式.视觉叙事是诉诸于影像的感知方式,它把人们对世界的感知引入对影像的直觉反应.数字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把一种新的视听形式推到了我们面前:“微电影”以其“短、快、精”的特性迎合了观众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需求,成为一种时尚的自我表达方式[3].作为一种独特的影像表达方式,微电影承担了重要的信息传播和情感诉求的功能.从本质上看,微电影是网络技术与视听艺术互动融合所衍生出的新形式,有自身独特的影像表达和叙事结构,符合静态与动态的双重观看要求[4].在后现代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作为新媒体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微电影改变着传媒领域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一、技术品质是微电影的本质属性

目前,对微电影的定义还处在概念形成的原始“磨合期”,尚未形成严谨的学术形态体系.业界现在使用较多的微电影定义一般来自“百度百科”,即:微电影(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

(“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5].

我们认为,这样的定义虽然来自于实践当中对大多数微电影操作行为的总结,但作为严谨的学术概念,其用语显得过于宽泛和模糊.对于微电影的创作现状,我们有必要来追问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微电影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微电影是网络视频、互联网和数字媒体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形式[6].它是一门视听综合艺术,是通过视听手段来讲述故事.但是,这样的论断却又在实践上将微电影“功能化”和“手段化”了,根本上还是将其排除在相对独立的艺术门类之外.

当然,微电影必须坚持“创意至上、内容为王”,是要讲述一个精彩故事.但是,这并不表明“讲故事”就是微电影的第一要义.因为,相比于文学、戏剧和大银幕电影,微电影在故事讲述上,其实并没有什么优势.微电影的独特魅力,在于其网络条件下的视听互动传播性.在这个意义上,微电影不是通过技术设备和视听手段讲述故事,而是通过讲述故事来体现其视听本质.也就是说,讲故事只是一种载体,真正的微电影本体是视听,是影像,是技术.究其根本,网络时代的技术属性应该是微电影的本质属性.这也是它最现实的物质基础.

从技术对产业的推动作用来看,微电影作为一种新的媒介表达方式,是通过技术进步,将电影产业、网络视频、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等联合在一起,更多的是预示了将来电影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媒介融合的方向.

二、微电影“视觉叙事”的特点辨析

与电影、电视等视觉艺术形式相比,微电影的历史很短,但是它的发展却是极为迅速的.自称史上第一部微电影的是2010年12月由凯迪拉克汽车和吴彦祖搭档完成的«一触即发».这部号称史上首部的微电影,让人们牢牢记住了微电影这个新名词.网络是微电影传播的主要媒介.国内各大知名视频网站和门户网站等,是微电影得以广泛传播的基础.另外,各种新媒体平台也成为微电影传播的支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的普及,微博、微信用户的大量增长,客观上也为微电影的传播提供了广泛的用户基础.

同时,品牌企业、有关组织机构和网民的积极参与,让微电影一时间成为网络流行和业界新秀,并迅速占领了各大媒体娱乐新闻和产业新闻的重要位置.

在“碎片化”传播的环境里,传统的叙事模式正在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在现实图景中,微电影正不断尝试颠覆传统意义上的视听叙事模式:它打破了传统影像中的时空、因果关联,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我们对影像本体的认知,它所代表的正是技术前提下的影像“新概念”ƻƻ微电影正清晰地表达了一种崭新的数字时代的视觉叙事美学.而这种叙事结构,正逐渐为广大青年一代所认可接受.

(一)叙事模式:从“大框架”下的复杂到“小情境”下的简单

法国哲学家利奥塔认为,后现代时期的特点就是从“大叙事”转变到“小叙事”.我们看到,文化日益多元,权威和指示命令性的话语日渐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只言片语的“微叙事”[7].微电影通过对生活的深度触摸,对人性的深入刻画,努力呈现出大时代中日常生活的小细节、小命运、小情感.微电影从宏大叙事框架转变到细小叙事结构,从传统视听领域的“面渗透”转变到网络时代的“点切入”,从而更加注重个体的话语表达和生活化叙述.

限于时长的限制,一般而言,微电影的制作都遵循了“开头—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有时,甚至“发展”环节在整个剧情中被省略,即是一种大篇幅高潮的叙事方式.这样做可使受众更快地被剧情所吸引,瞬时找到观众的情感诉求点,扣人心弦,以传达特定的主题,从而形成故事完整、情节紧凑、悬念迭出、表达直接的基本叙事格局.观众乐于以个性化的方式与影片“直接对话”,在寻获影片的内涵的同时,将观众自身的思考和情感体验在网络上与人分享,产生共鸣.

(二)话语规则:从遵循经典到重构结构

当下是一个释放和表达的时代,是一个打破传统话语规则的时代.“数字技术的出现,使得视觉文化真正地成为一种平民文化、大众文化.”[8]而数字影像技术的简便易学和设备的普及,也使得普通人能够像使用文字创作文学作品一样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影像作品.

微电影用“显示器的语言”消解了“大银幕的语言”,用更多技术的思维取代了经典的艺术思维,注重通过集中的故事情节叙述,在短时间内运

用各种表现手段与创意手法吸引观众注意,这也符合自身的技术属性.好的微电影,每部都是原创文本,不再严格遵循原始的、经典的、“学院派”的影像创作规则,而力求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可以说,微电影集合了电视广告、音乐电视、电子游戏与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可以综合应用暗示、对比、隐喻等多重手段以及虚构、快节奏的剪接,重视视觉快感,营造出别样的艺术氛围,具备了相应的视觉震撼和观影感受.

(三)内涵驱动:从角色为主到技术优先

微电影中,视听技术取代演员角色成为主要的内涵驱动力.演员和演技不再是衡量一部微电影的最重要指标.相比而言,演员的性格发展和心理动机不再那么重要.演员承担角色的作用是为了将非线性的故事段落有机组合串接在一起.借助高超的视听剪辑技术和精妙的影像叙事手法,微电影自身替代演员成为了最主要的表演者,演员甚至是明星作为线索人物都被边缘化了.特别是在某些企业定制的微电影当中,真正的主角也成了技术掩映下的产品,演员的角色性格只是为了烘托场面和剧情需要.

在数字美学启发下的微电影,是网络时代各种媒介形式之间无处不在的跨文本引用,呈现了数字技术前提下的介质美学.一系列视听盛宴展示了影像技术自身的丰富内涵,影像信息的表达诱使观者不断思考自身的判断,更多地唤起观众的理性思考,从而使微电影在“娱乐至上”的时代具有了更多的主题探索性.

(四)传播过程:受众从被动参与到主动互动

微电影突破了传统影像高高在上的主流代言姿态及单向传播过程,非连续性的叙事模式和风格化的视听语言打破了受众在影院观影的“宗教仪式感”.在以往的影像传播过程中,观众往往是处于被动的观者,他们的注意力被制作者和传播者所左右.而微电影的叙事却可以通过监测播出效果和观众反馈,进而实时调整剧情,激发观众的生活体验,从而能够主动参与到与影片的互动当中.在这种相对直接的影像联系中,观众与微电影在互动中更容易成为合作创作者,能够携手探寻影像的内涵意义.

在媒体数字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个体化的视听可以变得非常明显.对于微电影传播而言,依托于跨媒介平台而实现的“主动性”显而易见.观众转而扮演互动性主体甚至制作主体,“计算机屏幕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可控制性,观看者和被看的资料之间可以进行最密切的交互作用.”[9]现在的青年一代是“从旋钮到屏幕”的一代,机械电子时代的线性连续操作,已经被面对众多屏幕的点击操作取代.传统电影的观众一般是在集中的时间和地点一次性购票付费观看,电视观众则跟随电视台节目安排顺序选择观看,而微电影却是观众通过电脑屏幕(或其他网络操作平台)免费观看.相对于以往固定在电影院里的人群而言,当下大众的微电影观看行为更加具有个体选择性和情感私密性.

三、微电影的视觉叙事风格契合数字时代的需要

微电影的风行,有其深刻的时代因素.它的低门槛、广谱性与互动性,正符合当下人们对于精神自由的追求和交流体验的感性诉求.而微电影所主张的视觉叙事方式和文本表述风格,正与多元视听文化熏陶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共振共鸣,那些原先看来突破常规的先锋体验,对于他们而言不过是通俗的常规套路.

让视听技术本身说话,是微电影叙事模式的关键.叙事可以表示成“故事+主题”,故事要围绕主题展开,而主题是叙事的灵魂.

微电影具有伴随消费、网络围观、移动下载、病毒式传播等特点,情节紧凑、故事新奇、悬念迭出、制作精良、互动传播等文化元素构成了微电影最关键的叙事要素.

首先,微电影改变的不仅是影像制作播放平台,也改变了受众的观影方式和视听习惯[10].快节奏、碎片化、大规模的叙事模式,适应了在“快时代”的当下,那些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却擅长处理多重任务的观众要求.微电影的受众,注意力相对于传统影像更加碎片化,且高度不集中[11].人们可以主动选择利用碎片化的短暂时段,即时“消费”微电影,并可随时改变或影响消费的进程.在享受视听欣赏便利的同时,观众的观影心态也日渐浮躁.

其次,微电影在个人与社会的身份冲突之间建构叙事,在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使观众产生了更具有矛盾感的情感共鸣.微电影试图呈现平凡人的普通故事和深刻情感,又将其置放于社会发展的宏大背景当中,借助故事化的表达和网络互动传播,引导受众嵌入情境,形

成情感冲击力,从而使观众在心理上得到一种认同和释放.

最后,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充满了大小不同、用途各异的屏幕,由此产生的影像无处不在.这些都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视听技术已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种情况下,微电影发展成为一个“多媒体跨界混搭”也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众多的技术设备和媒体形式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影响着我们如何去构思和接受微电影叙事.

数字时代微电影的视觉叙事模式是技术进步、文化发展、语境变化的产物,且已经形成了视听艺术表现的新趋势.“从视觉到叙事,既是视觉的又是叙事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还是关于心理的.”[12]这些创新的表达实践,不仅是一种创作手段,更表现了数字时代中新一代人的生活、情感和愿望.叙事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微电影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观照和精神诉求.随着未来互联网技术和视听艺术的深度融合,在厘清了商业盈利模式后,微电影或有更大的机会和空间投入到传媒竞争当中.

综合以上的思考和辨析,微电影的实践还带给我们这样的疑问:这些视听技术的变化是否就是积极的?作为一种倡导社会进步的手段,微电影是否提升了视听艺术本身?传统意义上的电影、电视产业,与互联网影像传播方式的变革该如何融合?这些现实问题都值得业界和学界去探索与思考.

[参考文献]

[1]丹尼尔ű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赵一凡,译.上海:生活ű读书ű新知三联书店,1989:56.

[2]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05.

[3]周蔡敏.浅议数字传播的发展趋势:由微电影盛行引发的思考[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4):16G18.

[4]高一然.新潮影像:微电影命名与形态”学术研讨会综述[J].电影艺术,2012(4):158G159.

[5]百度百科.“微电影”[EB/OL].[2014G06G16].http:∥baike.baidu.com/view/4342291.htm.

[6]李荣荣.传播学视域中的微电影叙事策略探究[J].东南传媒,2011(12):34.

[7]王 欢.从传播学视角解读微电影[J].青年记者, 2012(14):68G69.

[8]文 然,郉燕冰.视觉文化在现代传播中的意义[J].记者摇篮,2006(5):31G32.

[9]张 波.论微电影在当下中国的生产及消费态势[J].现代传播,2012(3):103G108.

[10]考克尔.电影的形式与文化[M].郭青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20.

[11]罗森.媒介饱和语境下对数字电影美学的思考[J].黄望莉,张净雨,译.当代电影,2012(11):95G97.

[12]段 炼.论视觉叙事的结构[EB/OL].(2011G08G04) [2014G06G16].http:∥news.99ys.com/20110804/artiG cleG110804G69751_1.shtml.

(责任编辑 文 格)

Analysis on“Visual Narrative”of Micro Film as the Image

WANG FanGhua
(Department of Propaganda,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an 710072,Shaanxi,China)

Abstract:Contemporary culture is becoming a kind of visual culture.Micro film in the digital age,caters to the needs of the times,also affects the audience's cognitive way.Network times,technical quality is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the micro film.And the micro film is showing a special visual narrative aesG thetics features,including simple narrative discourse rules,technology driven,creative,active particiG pation from the audience etc.Visual narrative patterns of micro film has formed a new trend of develG opment of contemporary visual art and integration of Internet technology.Expression of the practice of this innovation,is not only a kind of image creation means,but also the performance of people's life,eG motion and desire in the digital age.

Key words:micro film;image;visual narrative;audioGvisual art

作者简介:王凡华(1979-),男,陕西省华县人,西北工业大学宣传部校报编辑部助理研究员,新闻学硕士,主要从事新闻写作、网络传播及新闻编辑等研究.

收稿日期:2014G11G10

中图分类号:G206.2;J9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G6477.2015.04.030

猜你喜欢

影像微电影
中国微电影的发展生态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现实主义影像剖析
融合与分离:作为一种再现的巫术、文字与影像世界的构成
“微电影”的作用研究及传播意义
国外微电影的“力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