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周倗国铜器与河伯冯夷国族
——兼谈山西降县西周倗国墓地的族属问题

2015-03-18蔡运章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国族河伯黄河

蔡运章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 洛阳 471000)

商周倗国铜器与河伯冯夷国族
——兼谈山西降县西周倗国墓地的族属问题

蔡运章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 洛阳 471000)

河伯冯夷是夏商西周时期居住在黄河中游沿岸的著名国族。冯夷本是远古时代用葫芦来泅渡黄河的古老国族。“冯”应是“倗”的假借字,古史所谓“冯河”本应书作“倗河”。因倗国的得名与河伯冯夷国族的名义密切相关,故商周金文中的倗国,实指河伯冯夷以及后来的媿姓赤狄国族。冯夷国族生活在以今山西垣曲诸冯山为中心的黄河两岸,在今山西垣曲的商城遗址,可能就是冯夷国族早期的都城。山西降县西周墓出土的“倗伯”鼎诸器,说明这里当是西周媿姓蒲国居住的地方。

倗国;河伯冯夷;降县西周墓地;垣曲商城

河伯冯夷是夏商西周时期居住在黄河中游沿岸的著名国族。但是,有关这个国族的事迹、族姓、地望等问题,是至今尚未解决的重要课题。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在山西降县横水镇北发现的西国倗国墓地[1],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资料。本文谨就商周倗国铜器与河伯冯夷国族的相关问题,略述管见。

一 商周倗国有铭铜器述略

在传世和考古发现的商周有铭青铜器里,有大量倗国的青铜礼器。兹略作梳理和考述。

(一)传世和考古发现的商周倗国铜器

传世的商周倗国青铜器,见于著录的有鼎、簋、尊、卣、壶、盉、爵、觯、觚、角、盘诸器。兹引录如下:

⑴倗鼎:“倗”[2]。

⑵倗爵:“倗”[3]。

⑶倗父癸爵:“倗父癸”[4]。

⑷倗父辛爵:“倗父辛”[5]。

⑸倗且癸角:“倗且癸”[6]。

⑹倗且丁鼎:“倗且丁”[7]。

⑺倗且丁簋:“倗且丁”[8]。

⑻倗且己簋:“倗且已”[9]。

⑼倗父丁鼎:“倗父丁”[10]。

⑽倗父丁盉:“倗父丁”[11]。

⑾倗父乙簋:“倗父乙”[12]。

⑿倗父乙盘:“倗父乙”[13]。

⒀倗父乙卣:“倗父乙”[14]。

⒁倗父乙壶:“倗父乙”[15]。

⒂倗父己卣:“倗父己”[16]。

⒃倗父癸卣:“倗父癸”[17]。

⒄倗父辛卣盖:“倗父辛”[18]。

⒅倗兄丁尊:“倗兄丁”[19]。

⒆倗兄丁卣:“倗兄丁”[20]。

⒇倗作父乙卣:“倗作父乙”[21]。

(21)倗亚壶:“倗亚”[22]。

(22)倗舟鼎:“倗舟”[23]。

(23)倗舟觯:“倗舟”[24]。

(24)倗舟爵:“倗舟”[25]。

(25)倗舟觚:“倗舟”[26]。

(26)倗舟卣:“倗舟”[27]。

(27)倗母鼎:“倗母”[28]。

(28)倗伯簋:“倗伯雐自作尊簋,其子子孙孙永宝用亯”[29]。

(29)倗仲鼎:“倗仲作毕媿媵鼎,其万年永宝”[30]。

(30)倗季尊:“倗季作祖考宝奠彝”[31]。

(31)倗卣:“倗作厥考宝尊彝,用万年事”[32]。

(32)倗尊:“倗作厥考宝尊彝,用万年事”[33]。

(33)倗犬生鼎:“倗犬生作成媿媵鼎,其子子孙孙永宝用”[34]。

这些铜器可能都是商周倗国的珍贵遗物。其中的“倗”,当是国族名。(1)~(26)为商代晚期器。(27)倗母鼎是西周早期器,“倗母”是倗国女子的美称。(28)~(32)均为西周中期器。(33)倗犬生鼎,以往多以为是春秋早期器。因其形制类似毛公鼎,依陈公柔定“为西周晚期”器[35]。该鼎“倗”字,旧释“宝”、“”,均不确,当是“倗”字异构。“成媿”指倗犬生为嫁给成国(在今山东宁阳县东北)贵族的女儿铸作的媵器,可见倗犬生也是媿姓倗国的贵族。

(二)降县倗国墓地岀土的倗伯诸器

2005年,山西降县M1、M2两座大型西周墓出土有“倗伯”鼎诸器,说明这里是西周时期倗国贵族的墓地。M1是倗伯夫人墓,M2是倗伯墓。这两座大墓共岀土有“倗伯”铭文的铜器6件:

⑴M1:212倗伯鼎:“倗伯作毕姬宝旅鼎。”

⑵M1:199倗伯簋:“倗伯作毕姬宝旅簋。”

⑶M1:205倗伯爯簋:“唯廿又三年初吉戊戌,益公蔑倗伯爯历,右告令金车旅,爯拜手稽首,对扬公休,用作朕考奠,爯其万年永宝用亯。”

⑷M2:57倗伯鼎:“倗伯作毕姬奠鼎,其万年宝。”

⑸M2:58倗伯肇鼎:“倗伯肇作奠鼎,其万年宝用亯。”

⑹M2:103倗伯肇鼎:“唯五月初吉,倗伯肇作宝鼎,其用亯考于朕文考,其万年永用”[36]。

上述⑴、⑵、⑷三器是倗伯为其夫人毕姬铸作的礼器。⑶器是倗伯爯受到益公表彰的记录。倗伯爯簋与⑸、⑹器的倗伯肇鼎出土在同一家族墓地,“爯”同称,有平义;“肇”有正义,义相联因。故“爯”、“肇”当是倗伯的名和字。也就是说,倗伯爯与倗伯肇当是一人。可见这两座墓的男主人为倗伯爯,女主人则是毕姬。

西周时期的“益公”,见于共王时期的永盂:“唯十又二年,初吉丁卯,益公内(入)即命于天子,公迺出厥命,赐畀师永厥田”[37],以及夷王时期的归芻簋:“王命益公征眉微”、体盘:“益公右走马休入门”、益公钟诸器[38]。“益公”是共王时期的执行大臣,在西周王朝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倗伯爯簋铭说:“益公蔑倗伯爯历。”就是倗伯爯受到益公的褒扬。这说明倗伯国族与周王朝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上所述,传世和考古发现的倗国铜器,都是殷商和西周时期的遗物。这些有铭铜器的发现,为研究倗国的历史、地望及其族属等问题,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二 倗国的名义与河伯冯夷部族

必须要指岀的是,在先秦古籍里尚未见有倗国的直接记录。我们认为,商周金文中的倗国,就是著名的河伯冯夷以及后来在其故地上居住的媿姓国族。

(一)商周金文“倗”国实即冯国

冯夷本是远古时代徒渡黄河的古老国族,倗国的得名与河伯冯夷的名义密切相关。《周易·泰卦》九二爻辞:“用冯河。”《集解》引虞翻曰:“冯河,涉河。”《诗·小雅·小旻》:“不敢冯河。”毛传:“徒渉曰冯河。”《尔雅·释训》说:“冯河,徒渉也。”郭璞注:“冯河,无舟楫。”《论语·述而篇》:“暴虎冯河。”邢昺疏:“无船渡河为冯河。”高诱《淮南子·本经训》注:“无舟楫而渡曰冯河。”我国先秦文献中的“河”,多指黄河而言。“冯河”就是泅水横渡黄河的意思。《说文·大部》:“夷,平也。”《诗·召南·草虫》:“我心则夷。”毛传:“夷,平也。”孔广森《大戴礼记·五帝德》注:“夷,安也。”这说明“冯夷”本是泅水平安横渡黄河的意思。也就是说,我国古代泅水横渡黄河的部族,被称为“冯夷”。

“冯河”实即淜河。《说文·水部》:“淜,无舟渡河也。从水,朋声。”段玉裁注:“淜,正字;冯,假借字。”《玉篇·水部》说:“淜,今冯字。徒涉曰淜。”《集韵·蒸韵》说:“淜,无舟渡也。”段玉裁《说文·马部》注:“冯,或假为淜字。如《易》、《诗》、《论语》之‘冯河,’皆当作淜也。”这说明古文献所谓“冯河”,就是指淜河讲的。

“冯夷”本应书作“倗夷”。冯、倗皆在蒸部,音义相通。颜师古《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注引张宴曰:“冯,辅也。”《说文·人部》:“倗,辅也。从人,朋声。”段玉裁注:“朋党字正作倗,而朋其假借字。”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二十一“奋其朋势”条说:“冯与朋古字通。”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蒸部》说:“冯,假借为倗。”这说明金文中的“倗”国,当是古史中的冯国。“倗”是本字,“冯”乃假借字,“淜”则是为表示无舟渡河而增置“水”符的专用字。因此,李零先生认为金文“倗伯即冯伯”的看法,是正确的[39]。

(二)冯国名义与河伯的由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古代中国的北方,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当时黄河的水量,远比今天大得多,也凶猛得多。那么,冯夷部族是怎么“无舟”横渡黄河的?商周金文“倗”字的构形,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线索:

上述⑴~⑻的“倗”字,容庚《金文编》、高明《古文字类编》均列入附录。⑴~⑸《殷周金文集成释文》释为“倗”,当是。⑴、⑵“倗”字的构形,像正面站立的人形,脖子上系着两串葫芦,用来泅水渡河的样子。⑶、⑷、⑸“倗”字,都是⑴、⑵的简化。⑹、⑺、⑻《殷周金文集成释文》释为“倗舟”二字。以往或视为“像人挑着贝站在舟上”外出经商的样子。其实,它是⑴~⑸的“倗”字,特意增置“舟”符,来表示渡河的寓义,当是“倗”字的异构。⑼~⑾是⑴~⑹的简体,将站立的人体简化为“人”符,而把绳索上绑系的每个葫芦都简化为一横画。如果说⑴~⑻的“倗”字,尚属会意兼形声字的话,那么⑼~⑾的“倗”字就完全变成形声字了。若直接观看⑼~⑾“倗”字的构形,很难想相它是从人身系着两串葫芦,表示泅水渡河的会意字,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轨迹。因此,“倗”字构形的深刻寓义及其演变脉络,为我们探索冯国名义的由来,提供了真实可信的证据。

我国古代盛行用葫芦渡河的生活习俗,屡见文献记录。《周易·泰》九二爻辞:“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李镜池注:“包荒,把匏瓜挖空。包,借为匏。荒,空”[51]。“不遐遗”,不致坠亡。这是说用挖空的匏瓜绑在身上渡河,不会坠落到水里的意思。《庄子·逍遥游》载:“今子有五石之匏,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成玄英疏:“匏,瓜也,即今葫芦瓜。樽,南人所谓腰舟。”司马彪云:“虑,犹结缀也。樽如酒器,缚之于身,浮于江湖,可以自渡。”是说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结缀成腰舟用来浮游于江湖呢?这说明我国古代先民,有将葫芦结缀后绑在身上,来泅渡江河的生活习俗。

远古时代的“冯夷”,常被尊称为河伯。《楚辞·远游》载:“令海若舞冯夷。”洪兴祖补注:“冯夷,河伯也。”《广雅·释天》说:“河伯谓之冯夷。”《庄子·大宗师》载:“夫道,冯夷得之,以游大川。”《淮南子·人间训》载:“昔者冯夷得道,以潜大川。”高诱注:“冯夷,河伯也。”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五《河伯》条说:“是河伯者,国居河上而命之为伯,如文王为西伯。而冯夷者,其名尔。”由此可见,冯夷就是神话传说中主管黄河的水神,“冯”是其国族名,“河伯”则是对其职司的尊称。这犹如周文王被尊称为“西伯”一样。

“河伯”称谓的缘由,在汉魏时期的文献里有具体的记载。西晋司马彪引《清冷传》说:“冯夷,华阴潼乡隄首人也,服八石,得水仙,是为河伯。”[52]张华《博物志》卷七《异闻》载:“冯夷,华阴潼乡人也。得仙道,化为河伯,豈同道哉。”东晋干宝《搜神记》卷四载:“弘农冯夷,华阴潼乡隄首人也。以八月上庚日渡河,溺死,天帝署为河伯。”“弘农”,汉魏时期的郡名,治所在今河南灵宝市北。“华阴”,县名,古属弘农郡,治所在今陕西华阴县东南。这里正处于黄河的重要渡口“风陵渡”一带。可见冯夷就是善于用葫芦作成腰舟,帮助过往行人横渡黄河的古老国族。因其始祖熟悉黄河水性,为人乐善好施,死后就被尊为主管黄河的水神。这就是冯夷被尊为河伯的缘由。

(三)夏商时期河伯冯夷的事迹

河伯冯夷国族的事迹,在古本《竹书纪年》、《楚辞·天问》和《山海经》里,都有较详细的记录。古本《竹书纪年》载:“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緜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緜臣也。”这是说殷族首领王亥被有易氏当作宾客却肆意淫乱,有易国君緜臣杀了王亥。因此上甲微从河伯那里借来军队征伐有易氏,把有易国灭掉,杀了有易氏的国君緜臣。《楚辞·天问》记载的情节较为复杂,但内容与古本《竹书纪年》大体相同。

然而,这则故事在《山海经》里的记载,却有明显不同。《大荒东经》载:“王亥讬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河〔伯〕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于獣,方食之,名曰摇民。”这里的“仆牛”,《天问》作“朴牛”。王逸注:“朴,大也。”《世本》作“服牛”。袁珂《山河经校注》说:“服牛,驯牛也。”这是说王亥把牛群寄托到有易氏和河伯那里放牧,有易氏杀死王亥,夺取了他的牛群。河伯哀念往日与有易氏的友情,使有易国君潜逃出去,到遥远的地方建立了国家[53]。

夏代末年,冯夷劝说费昌弃夏归殷。张华《博物志》卷七《异闻》载:“夏桀之时,费昌至河上,见二日。在东者烂烂将起,在西者沉沉将灭,若疾雷之声。昌问于冯夷曰:‘何者为殷?何者为夏?’冯夷曰:‘西夏东殷’。于是费昌徙族归殷。”当时,夏桀荒淫,众叛亲离。商汤是商族的首领,居往在夏朝的东方,正筹谋灭夏兴商的大业。“费昌”是夏王朝的同姓贵族,听从冯夷的劝告,就举族投奔商汤。这是夏代末年冯夷劝说费昌弃夏归殷的故事,它说明当时居往在黄河岸边的河伯国族,在夏、商两个国族间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这些故事大约发生在夏代中晚期,由此说明河伯与商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殷墟甲骨文里,商王常对“河”进行隆重祭祀的重要缘由。

三 商周诸冯族姓考辨

商周时期的冯国不只一个,族姓也各不相同。这就是《孟子·离娄下》有“诸冯”称谓的缘故。因此,有必要对商周“诸冯”的族姓,略作辨析。

(一)姜姓冯国

司马彪《后汉书·张衡传》注引《龙鱼河图》云:“河伯姓吕,名公子。”这说明“吕”应是河伯冯夷的本姓。

我国汉族中的“吕”姓,应是姜姓炎帝族的后裔。炎帝族发源于以今山西高平县羊头山为中心的晋东南地区[54]。大约在虞夏之际,姜姓诸族由今山西南部逐渐向外迁徙扩散。《诗·大雅·嵩高》载:“维岳降神,生甫及申。”“岳”指四岳,是尧舜时期职掌“四方之祭”的诸侯。“甫”即吕国。这是说四岳的神灵,降生吕、申两国。据《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吕望“其先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索隐》:“《地理志》:申在南阳宛县,申伯国也。吕亦在宛县之西也。”《说文·口部》说:“吕,脊骨也,象形。昔太岳为禹心吕之臣,故封为吕侯。”《水经注·阴沟水》引《世本》云:“许、州、向、申,姜姓也,炎帝后。”因姜姓的四岳,辅佐大禹平水土甚有功,其后申、吕两国就是夏代初年被分封到今河南南阳市境内的国族。河伯冯夷作为姜姓吕国的支裔,仍仃留在今山西南部和河南西部的黄河两岸生活,是合乎情理的事。

(二)媿姓倗国

山西降县横水M1:212倗伯鼎:“倗伯作毕姬宝旅鼎。”M1:199倗伯簋:“倗伯作毕姬宝旅簋。”M2:57倗伯鼎:“倗伯作毕姬奠鼎。”“毕姬”为姬姓毕国(在陕西长安县西北)的女儿。这三件铜鼎都是倗伯为其夫人毕姬铸作的礼器。传世的倗仲鼎铭:“倗仲作毕媿媵鼎”[55]。“毕媿”是媿姓女子嫁给毕国贵族的称呼。倗犬生鼎铭:“倗犬生作成媿媵鼎”[56]。“成媿”是媿姓女子嫁给成国贵族的称呼。可见倗仲、倗犬生都应是媿姓倗国的贵族。

媿姓倗国与古文献中的蒲国。据《国语·郑语》记载,西周末年史伯向郑桓公讲述东都“成周”(在今河南洛阳市区东北部)四方的形势时说:“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韦昭注“潞、洛、泉、徐、蒲,皆赤狄,隗姓也”。“狄”是春秋时期对北方戎族的通称,分赤狄、白狄两大部落。据王国维先生考证,春秋隗姓(金文皆作媿)多属赤狄,“隗国者,殆晋之西北诸族,即唐叔所受怀姓九宗”[57]。倗、蒲古音皆读并母,音近义通。《说文·人部》:“倗,辅也。”《左传·昭公十七年》:“以蒲伏焉。”《经典释文》:“蒲,亦作扶。”赵岐《孟子·滕文公下》注:“不扶自直。”焦循正义:“扶,即辅也。”是其佐证。今山西降县的西周倗国,正位于洛阳的北方。因此,考古发现位于今山西降县的媿姓倗国,可能就是隗姓赤狄中的蒲国。这个赤狄国族与西周王朝和姬姓贵族,保持着密切的政治关系。

(三)归姓冯国

先秦时期的归姓冯国,见于《世本·氏姓篇》载:“冯氏,归姓,郑大夫冯简子之后”[58]。《潛夫论·志氏姓》说:“归姓,胡、有、何。”“何”,当作河[59]。“归”,通作媿。隗、媿均读鬼声,可通作鬼。《尔雅·释亲》:“鬼之为言归也。”《论衡·论死》说:“鬼者,归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微部》:“归,假借为媿。”可以为证。因此,所谓“归姓”冯氏,实本媿姓冯氏的不同传写。

(四)姬姓冯国

据《世本·氏姓篇》,“冯氏,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封魏,支孙食采于冯,因氏焉”[60]。《东观汉记》也说:“冯氏其先,魏之别封曰毕侯。毕侯孙长卿食采冯城,因以氏焉”[61]。《说文·邑部》说:“,姬姓之国,从邑、冯声。”徐锴系传:“,今作冯也。”《元和姓纂》也有类似的说法。据《史记·魏世家》,“毕万封魏”在晋献公十六年(前661年),其“支孙食采于冯”的时间,应是春秋中期以后的事情。

由此可见,夏商西周时期的冯国,实有姜、媿二姓。因姬姓冯氏晚出,故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金文中的倗国铜器,可能就是姜姓河伯冯夷国族的遗物。而西周中晚期的倗伯、倗仲诸器,大多都是媿姓冯国的遗物。

四 商周诸冯的地望及其迁徙

因为河伯冯夷国族与商族和有易氏,都具有密切的关系。有易氏居住在今河北易县一带,商族源于今河北东南和河南北部的漳水流域[62]。河伯冯夷部族居住的地域,当与商族和有易氏相距不远。这为我们探索河伯冯夷国族的地望,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坐标。

(一)夏商时期河伯冯夷国族的地望

河伯冯夷国族的地望,汉魏时期的文献都说是“华阴潼乡隄首人”,在今陕西华阴县潼关东侧的黄河岸边。这里正处于古今黄河的重要渡口“风陵渡”(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一带。

据古本《竹书纪年》,夏“帝芬十六年,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归藏易》说:“昔者河伯筮与洛战而枚占,昆吾占之,不吉也”[63]。“洛伯用”当是有洛氏的首领,居往在今河南西部的洛水沿岸。这说明河伯冯夷部族当与有洛氏为邻,距离位于黄河南岸的洛水流域不远。

班固《汉书·地理志》河南郡“荥阳”县注:西南有“冯池。”《水经注·济水》载:“水出荥阳城西南李泽,泽中有水,即古冯池也。《地理志》曰:荥阳县冯池在西南是也。”《路史·国名纪五》说:“冯,《唐韵》,姬姓国。今范〔荥〕阳李泽中有冯水,即古冯池,故冯夷国。”这是说古冯夷国在今河南荥阳市西南。

值得注意的是,西起“潼乡隄首”东抵“古冯池”的黄河古道上,有风陵渡、孟津渡(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五社渡(在今河南巩义市北)、板城渡(在今河南荥阳市西北)等重要渡口[64]。这些著名的黄河古渡,正是冯夷部族施展身手的地方。由此推测,从今陕西潼关东北到今河南荥阳市北东西长约200公里的黄河沿岸,当是夏商时期冯夷部族聚居生活的地域。

(二)西周早期河伯冯夷部族的居住地望

西周早期河伯冯夷国族的居住地望,与夏商时期略有变化。《穆天子传》卷一载:“辛丑,天子西征,至于人,河宗之子孙伯絮〔綮〕,且迊天子于智之〔境〕。先豹皮十、良马二六,天子使井利受之。癸酉,天子舍于漆泽,乃西钓于河。……戊寅,天子西征,骛行,至于阳纡之山,河伯无夷之所都居,是惟河宗氏。”郭璞注:“无夷,冯夷也。《山海经》云冰夷。”“伯”就是冯伯。“智之境”指春秋战国时期智国的境内(在今山西运城市西南)。“漆泽”指北洛水的下游,在今陕西大荔县境内的洛河、渭水交汇处。“阳纡之山”当在距“漆泽”不远的地方。

据《山海经·海內北经》记载:“从极之渊,深三百仭,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一曰忠极之渊。阳汙之山,河出其中。凌门之山,河出其中。”郭璞注:“冰夷,冯夷也。”郝懿行疏:“阳汙即阳纡,声相近。《穆天子传》‘至于阳纡之山,河伯无夷之所居’。《水经注》云:‘河水又岀于阳纡、陵门之山,而注于冯夷之山’。盖即引此经文。陵门即凌门也,或云即龙门,凌、龙声相转也。”这说明河伯冯夷所“都居”的“从极之渊”,如常征先生所说:“指的是龙门、潼关间的黄河”[65]。也就是说,西周前期河伯冯夷部族(即河宗氏)的居住地,当在今“龙门、潼关间的黄河”两岸。

西周前期,河伯冯夷的“都居”在“龙门、潼关间的黄河”两岸,不仅与冯夷为“华阴潼乡隄首人”的记载相符合,还可得到三项佐证:一是据《汉书·地理志》,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设置“左冯翊郡”。“冯翊”即冯夷的音转,治所位于今陕西大荔县境的黄河西岸。二是据《史记·赵世家》,霍太山神山阳侯告赵襄子书说:“余将使女反灭知氏”,赐汝林胡之地,“奄有河宗”。“知氏”即春秋末年晋国权势显赫的荀氏(在今山西新降县东北)。这说明“河宗”氏故地与“知氏”的地望相邻,在今山西的西南部。三是《元和姓纂》和《古今姓氏书辨证》都说:氏“国在虞、芮间”,即今山西的西南部。因此,西周前期河伯冯夷部族(即河宗氏)居住在“龙门、潼关间的黄河”两岸,则是信而有征的。

(三)战国“诸冯”地望考辩

战国时期的“诸冯”是指诸多冯国生活过的地方。《孟子·离娄下》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诸冯”本指多个冯国。这是说帝舜生在诸冯居住的地方,后来迁到“负夏”(在今河南濮阳市东南)。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一《山西·垣曲县》载:“诸冯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孟子》云‘舜生于诸冯’,盖即此。”这是说“诸冯山”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北。《孝经援神契》云:“舜生于姚墟。”因“姚”、“洮”可以通假,故“舜生于姚墟”而为“姚姓”,当因山西洮水而得名。据《左传·昭公元年》、《史记·郑世家》和《水经注·涑水》记载:“台骀,汾、洮之神也”。“洮”水源出今山西绛县横岭山,流至闻喜县东南与涑水合。《左传》诸书所说的洮水,实指涑水的上游。而位于绛县东南的“横山”跨入垣曲县后名“大横岭”,正与垣曲县东北的诸冯山相邻。这说明洮水的发源地与诸冯山都在今山西垣曲县横岭关东垣曲与绛县的交界处。也就是说,虞舜的诞生地“诸冯”与“姚墟”当是指同一个地方,指的就是从山西垣曲东北的诸冯山到绛县东南的洮水沿岸[66]。这说明夏代河伯冯夷部族居住的地望,也应在与诸冯山相距不远的地方。

因此,我们认为夏商西周时期冯夷国族活动的地城,当是以今山西垣曲诸冯山为中心,东西约200余公里的黄河两岸。

五 垣曲商城为冯国故都考辨

夏商西周时期冯夷囯族活动的地城,使我们联想到位于黄河岸边的垣曲商城遗址。

1985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位于黄河北岸的古城镇,发现一座商代前期的古城遗址。这座城址位于黄河与亳清河之间陡起的台地上,台地下有黄河及其支流允河、亳清河三面环绕,地理形势险要。在城址周围允河和亳清河两岸的阶地上,分布着许多自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遗址。城址是用夯土筑成的方形成堡,平面略呈梯形,东西约350米,南北约400米,总面积约13万平方米。城內分宮殿区、居民区和手工业作坊区,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生活用具、生产工具以及少量鼎、斝、爵等青铜器,还发现多座制陶、制骨、冶铜遗址和祭祀坑。城址年代与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约略相当,而废弃的时间则略晚于这两座商代王都[67],大体在商代早中期。

这座商城的性质,学术界多以为是一座商代“方国的都城”。也有学者推断,垣曲“商城为汤始居亳的最早亳都”[68]。因此说多依据唐宋以来的文献,故不足为据。我们依据夏商时期河伯冯夷国族的历史地位和西周倗国地望以及“诸冯山”的位置,推测这座商城遗址可能就是河伯冯夷国族早期的都城。

“垣曲”一带是商代晚期“亘方”活动的地域。宋代以来的“垣曲县”,战国秦汉时期称“垣县”。垣,通作亘。殷墟卜辞中屡见“亘方”的记录:

⑴甲申卜,贞,臿及亘方? 《综述》图二二.四

⑵贞,犬追亘,有及? 《合》三○二

⑶壬申卜,殻贞,亘戎其哉我? 《合》二八二

⑷庚寅卜,贞于亘?十月。 《后上》九.三

⑸己亥卜,夬令弗其执亘? 《乙》四六九三

这里的“亘方”,就居住在今山西垣曲县境[69]。殷墟卜辞“亘”字的构形,如徐中舒先生所说:“象水中漩渦回转盘旋之形。”[70]《文选·张衡〈西京赋〉》“亘雄虹之长梁。”薛综注:“亘,径度也。”李贤《后汉书·张衡传》注:“亘,犹横度也。”可见“亘”本有横渡的意思。

山西垣曲县古城镇和河南渑池县南村乡东涧村之间,有黄河中游著名的济民渡。《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一《山西三·垣曲县》载:“县南二十里有济民渡,南岸直河南新安县北界。”同书卷四十八《河南三·新安县》载:“南村关,在县西北九十七里,今有巡简〔检〕司。”“南村关”在今渑池县南村乡东涧村旁。这里正是虞夏时期,从夏都斟鄩(今河南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到尧都平阳(在今山西临汾县西南的陶寺镇)间的重要通道,故直到明清时期仍设关镇守。

颇为有趣的是,晋西南地区古代盛产匏瓜。春秋时期,垣曲商城东尚有地名“瓠丘”的记录。《左传·襄公元年》载:“晋人以宋五大夫在彭城者归,寘诸瓠丘。”杨伯峻注:“瓠丘即壶丘,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约五十里。”“瓠丘”因盛产瓠瓜而得名,当是远古时期冯夷部族因横渡河的需要,在那里大量种植葫芦时留下的记忆。《文选·潘岳〈笙赋〉》说:“有曲沃之悬匏焉。”李善注引崔豹《古今注》曰:“匏,瓠也。有柄曰悬匏,可为笙,曲沃者尤善。”曲沃在今山西曲沃县,与垣曲地望相邻,也说明古代的晋西南地区盛产匏瓜。这些都可作为垣曲商城为河伯冯夷故都的间接旁证。

商代前期,商朝建都西亳(在今河南洛阳偃师市西南)。河伯冯夷族居住在今山西垣曲县古城镇的黄河渡口旁,既可承揽商都西亳通向尧舜故都来往行人的生意,又可作为商都西北的重要屏障。因这条“越中条山,渡河南行”的通道,早在夏初当“已形成”[72]。商代后期,随着商都的迁移和尧舜故都地位的下降,黄河垣曲古渡的地位也逐渐失去往日的繁闹。

西周初年,周王朝封唐叔于今晋南的汾水下游,封霍叔于今山西霍县境。从周都丰镐东行到达晋国的通道,就改由“河曲”(今山西永济县南)渡河。于是河伯冯夷国族就西迁到今潼关东北的风陵渡一带。这就是西周前期河宗氏已居住在“龙门、潼关间”黄河两岸的根本原因。

降至西周中后期,由于姜姓冯国势力的衰落,今山西降县一带就成为媿姓赤狄国族居住的中心地域。因为这里本是河伯冯夷国族的故地,所以媿姓赤狄国族的一支迁到此地后,也就以倗国为名。这如同公元前375年韩国灭掉郑国迁都新郑后,常称为“郑国”一样。《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陈轸章》载:“韩倗之救魏之辞,必不谓郑王曰。”整理小组注:“郑王,韩宣王”[72]。五年郑令韩夌戈铭的“郑令”即韩令[73]。均是其证。西周中期员鼎铭说:“晋侯令员追于倗”[74]。晋国的都城在今山西曲沃县东北,与今山西降县倗国墓地相邻。因此,员鼎铭中的“倗”国,当是指媿姓赤狄国族而言。

六 结 语

我们通过商周倗国铜器与河伯冯夷国族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大体可以得出四点基本认识:

1.河伯冯夷是夏商周时期居住在黄河中游沿岸的著名国族。传世和考古发现商周时期大量的倗国青铜礼器,当是河伯冯夷以及后来的媿姓赤狄国族的遗物。冯夷本是远古时代用葫芦来泅渡黄河的古老国族。古文献中所说“冯河”实即淜河,本应书作“倗河”。倗国的得名与河伯冯夷国族的名义密切相关。因此,商周金文中的倗国,实指河伯冯夷以及后来的媿姓赤狄国族。

2.夏商西周时期的冯夷国族,生活在以今山西垣曲诸冯山为中心的黄河两岸。在今山西垣曲东南发现的商城遗址,可能就是河伯冯夷部族早期的都城。

3.商周时期的冯国,实有姜、媿、姬三姓。因姬姓冯氏晚出,故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金文中的倗国铜器,可能就是姜姓河伯冯夷部族的遗物。而西周中晚期的倗伯、倗仲诸器,大多都是媿姓冯国的遗物。

4.山西降县横水西周墓出土的“倗伯”鼎诸器,说明这里是西周时期媿姓倗国居住的地方。这个媿姓倗国,可能就是《国语·郑语》所说的蒲国。

由此可见,上述问题的解决,为探讨商周金文倗国、河伯冯夷国族和媿姓蒲国以及晋西南曲沃地区的历史文化,都具有颇为重要的意义。

2006年9月6日初稿

2014年4月25日修订

2015年4月5日定稿

注 释:

[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降县横水西周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6,(8).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M].01005,01006,0107.北京:中华书局,2007.(以下简称“集成”)

[3]集成,07384.

[4]集成,08677.

[5]集成,08604.

[6]集成,08361,08362.

[7]集成,01510.

[8]集成,03138.

[9]集成,03140.

[10]集成,01592.

[11]集成,09350.

[12]集成,03151.

[13]集成,10039.

[14]集成,04911.

[15]集成,09501.

[16]集成,04956.

[17]集成,03214.

[18]集成,04976.

[19]集成,05683.

[20]集成,05002,05003.

[21]集成,05205.

[22]集成,09478.

[23]集成,01459.

[24]集成,06189.

[25]集成,07385.

[26]集成,07037,07038,07039.

[27]集成,04842.

[28]集成,01460,1461.

[29]集成,03847.

[30]集成,02462.

[31]北京日报,2004-05-13.

[32]集成,05366.

[33]集成,05955.

[34]集成,02524.

[35]陈公柔.说媿氏即怀姓九宗[A].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辑)[C].北京:中华书局,1989.

[36]同[1].

[37]集成10322.

[38]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M].北京:中华书局,2004:283,287, 288,302.

[39]李零.冯伯与毕姬[N].中国文物报,2006-12-08(7).

[40]集成,01005.

[41]集成,01592.

[42]集成,04956.

[43]集成,03151.

[44]集成,08361.

[45]集成,09478.

[46]集成,06189.

[47]集成,01459.

[48]集成,05366.

[49]同[1].

[50]集成,02462.

[51]李镜池.周易通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1:26.

[52]《庄子·大宗师》司马彪注引.

[53]蔡运章.清华简“微假中于河”考略[A].宋镇豪.汤风濩韵[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54]蔡运章.论少典、有蟜氏与炎、黄二族的发祥地[A].张素环,刘道文.河洛文化硏究[M].北京:解放军外语音像出版社,2006.

[55]集成,02462.

[56]集成,02524.

[57]王国维.鬼方昆夷俨狁考[A].王国维.观堂集林(巷十三) [C].北京:中华书局,1959.

[58]秦嘉谟辑补.世本八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9]同[58].

[60]同[57].

[61]《后汉书·冯鲂传》注引.

[62]邹衡.关于探讨夏文化的几个问题[J].文物,1979,(3);孙淼.夏商史稿[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267.

[63]《初学记》卷二十引.

[64]《水经注·河水》.

[65]常征.山海经管窥[M].保定:河北大学岀版社,1991:72.

[66]蔡运章.虞舜故里考辨[A].虞舜文化研究集[C].太原:山西古籍岀版社,2006.

[67]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等.垣曲商城[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68]陈显达.商族起源地望发微——兼论山西垣曲商城发现的意义[J].历史研究,1987,(1).

[69]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275.

[70]徐中舒.甲骨文字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1449.

[71]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三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707.

[72]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战国纵横家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98,100.

[73]郝本性.新郑“郑韩故城”发现一批战国铜兵器[J].文物,1972,(10).

[74]上海博物馆馆刊:第6期;中国文物报,1994-01-02(7).

(责任编校:张京华)

K852

A

1673-2219(2015)06-0003-07

2015—04—07

蔡运章(1942—),男,河南洛阳人,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兼任洛阳理工学院教授暨易学考古研究所所长,河南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洛阳易经学会会长、洛阳文物收藏学会会长,洛阳河洛文化研究会会长,河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东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文字学会副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原副会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鉴定与修复委员会委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中国钱币学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中国艺术投资协会名誉副会长。著作有《甲骨金文与古史研究》(1993)、《甲骨金文与古史新探》(1996)、《甲骨金文与古史新探(增订本)》(2012)等二十余种。

猜你喜欢

国族河伯黄河
“河伯”形象的文化精神透视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滕州前掌大墓地的国族问题
台湾如何看待日本占领折射国族认同
云南籍藏族大学生国族认同研究
国族与国族构建研究述评
人神传说之河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