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联理论的哲学渊源

2015-03-18曾建松

外语学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二元论意图关联

曾建松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湖南科技大学,湘潭 411201)

关联理论的哲学渊源

曾建松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湖南科技大学,湘潭 411201)

本文从格莱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二元论和连续统思想的应用、意义的生成与理解等维度考察关联理论的哲学渊源。研究发现,关联理论(1)在质疑格莱斯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在关联期待、意图与推理等方面继承与发展格莱斯日常语言哲学思想;(2)其理论建构与二元论、连续统的哲学思维方式一脉相承;(3)其独特的意义生成与意义理解观昭示我们:以解释为核心的哲学解释学是解释交际过程的关联理论的重要学术基础。本研究旨在深刻理解并进一步夯实关联理论的理论基础。

关联理论;哲学渊源;格莱斯思想;二元论与连续统;哲学解释学

1 引言

关联理论自1986年提出迄今,国内外学者不断地对关联理论进行深入细致的阐释、解读、再解读。关联理论应用研究涵盖面非常广,应用关联理论对反讽、隐喻、转喻等现象逐一分析、归类、阐释等;应用关联理论解释话语理解、话语交际、话语标记语、幽默、预设、礼貌、时态、语态、情态、文学、诗歌、翻译、口译、二语习得等问题,这些关联理论的雄厚研究基础显示关联理论强大的解释力。但究其理论建构本身及其哲学渊源并未得到相应的深入思考,迄今仅有国内学者徐章宏(2001)和梁文华(1998)曾探讨关联理论的哲学基础。本文将从不同的哲学维度入手考察关联理论的哲学渊源。

2 格莱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关联理论的问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格莱斯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没有格莱斯理论,就不可能有关联理论。因此,要全面准确理解关联理论,势必要追寻格莱斯理论对它产生的影响。

2.1 质疑

关联理论开篇质疑语码模式和格莱斯的推理模式。它认为,“交际既可以通过编码信息和解码信息来实现,又可以通过为有意图的推理提供证据来实现。语码模式和推理模式无论哪一种都可适用于不同的交际方式,因此,把两种模式中的任何一种拔高到通用交际理论的地位都是错误的。这两者中无论哪一个都太宽泛,以至于不能单独建构成一个交际理论”(Sperber, Wilson 2001:3)。因此,这两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交际,但不能舍弃其中之一而单独解释交际。同时,关联理论考虑过将两者简单合并,但认为此法不妥,“若将格莱斯的分析贬低为对语码模式的修正,这不仅扼杀其创造性,而且扼杀其许多经验性的含意和论证。但将推理模式拔高到一般交际理论的程度,又忽略交际形式的多样性,也忽略大多解码具有非推理性质这样一个心理学上的证据”(Sperber, Wilson 2001:28)。关联理论在质疑这两种模式的基础上致力于建构一种通用的交际理论。关联理论虽然质疑格莱斯的推理模式,但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格莱斯的分析,认为“格莱斯的分析也可被用作交际推理模式的出发点,这是我们所要倡导的取向。我们将这个分析应用于对交际的描写”(Sperber, Wilson 2001:21)。

关联理论提出,“关联性”的突破口来自于质疑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及诸准则。它认为,“格莱斯的理论仍然带有许多常识性观念里的模糊性,对在其各项准则中所提及的若干重要概念也完全没有界定。关联这个概念就是如此:对‘关系准则’的解释实际上不过就是凭直觉”(Sperber, Wilson 2001:36)。此处是D.Sperber和D.Wilson在其专著中第一次提到关联这个概念。但看到此处,有学者不同意关联理论可以取代格莱斯理论的观点,他们狭隘地认为关联理论只是笼统地对合作原则的第三条——关系准则进行修正,但是Sperber和Wilson并不这样认为,他们在第一次提到关联这个概念之后马上追问“合作原则及诸准则背后的理据是什么?是刚好只有格莱斯提及的九条准则,还是像他本人提出的那样可能需要增加别的准则?每当要解释一种有规律的现象时,我们便会忍不住要增加一条准则。但这完全是因事特设(ad hoc)的做法。那么每一条准则必须要符合什么标准?准则的数量能不能减少而不是增加?”(Sperber, Wilson 2001:36) 从这些原著追问中,我们可以看出关联理论思考的路线并不是去增加、修补合作原则,而是跳出合作原则的框架,反其道而行之,即简化或减少具有多条准则的合作原则,因此它并不是只对合作原则的第三条准则进行修正,而是全面推翻合作原则及诸准则,旨在建立一个大一统的解释交际的简约理论。

国内学者孟建钢于2014年6月在黑龙江大学讲授博士课程“语用学专题”时,谈到关联理论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质疑合作原则:①复杂,不具有可操作性;②矛盾,一方面提倡遵守,另一方面又说可以违反;③第三条准则:这条准则最重要,但格莱斯却基本无论述,无一条次则;④未对推理机制和过程进行研究和阐释;⑤只研究含意,不研究明说。可以说,这5点归纳得非常到位,一方面抓住合作原则的要害短板,另一方面隐含关联理论的致力目标,看出Sperber和Wilson要使关联理论:①简约,具有操作性;②理论一旦建立,只能守之;③强调关联最重要;④要对推理机制和过程进行研究和阐释;⑤既可以研究含意,又可以研究明说。

2.2 继承与发展

关联理论在对格莱斯理论进行质疑与扬弃的同时,在重要的语用思想及术语上继承格莱斯理论,最终得以发展,并质变为一种全新的理论。下面我们将从微观入手梳理关联理论与格莱斯理论之间的渊源。

关联理论沿用较多的格莱斯理论术语,首先便是关联期待。“格莱斯在其《威廉·詹姆士系列讲座》中,提出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交际行为自身唤起了期待,后者随后又为该交际行为所利用。”(Sperber, Wilson 2001:37) 关联期待是关联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当关联原则中的最小处理努力与最佳认知效果暂未确定而无法互相参照时,它便成为决定关联推理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关联理论看来,话语交际理解过程是话语解读者沿着最小处理努力的路径推导话语认知效果的过程,且止于关联期待满足之时;明示内容与隐含意义在关联期待制约下相互调节;对输入信息的处理以对关联期待的满足或放弃为操作基点。Wilson在2006年7月广外举办的语用学讲习班中还强调说,“显性交际能生成普通行为无法生成的关联期待”(Wilson 2006:5)。上述观点说明,在关联理论的解释机制中关联期待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在关联理论原著中此核心概念一直被置于人的直觉之说以解释各种语言现象,并未对其以独立章节专论。而在B. Clark(2013)的《关联理论》教材中开篇便是“关联期待与意义”的概述,此核心概念得到应得的凸显。国内学者如杜福兴等也曾专门讨论该概念,指出关联期待是检验语用理解正确与否的标准(杜福兴 2011:57)。

关联理论还沿用格莱斯的“意图”概念,认为“格莱斯的最大创见在于提出:(人类交际涉及对意图的认识)这个特性本身已足以使交际成功——只要有办法认识交际者的意图,交际就有可能完成。对意图的认识是人类的一种普通认知行为”(Sperber, Wilson 2001:25)。 格莱斯用交际者的意图来刻画“意义”,斯特劳森对其观点重新表述为:要用语句x意指某义,S必须意图使(a)S对x的表述在某个受众A中产生某种回应r; (b)A意识到S的意图(a); (c)A对S之意图(a)的认识至少给予A部分理由,致使A发出回应r. 关联理论对格莱斯的这个定义提出一个修正版本,以突出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区别,即剔除意图(c),而把意图(a)称为信息意图,意图(b)则为交际意图。此处格莱斯和斯特劳森使用的“语句”这个概念不单指语言组成的语句,甚至不单泛指编码讯号,而是指任何改变物质环境的讯号,只要它具有以下3要素:由交际者发出;意使受众接收;用作反映受众意图的证据。基于这种“语句”的宽泛理解,关联理论则采用心理学家的“刺激”这个术语来涵盖任何意使他人接收、对物质环境作出改变的讯号,而通常意义上的语句只是刺激讯号的特例。

“当代语用学工作者从格莱斯的著述得到启示,试图对言语交际的一些隐性标准作更清晰的描述并揭示它们在理解时的运作方式。虽然其间涉及的心理过程尚未得到详细的描写,但是这种过程被公认为具有推理性质。”(Sperber, Wilson 2001:14) 关联理论不仅继承格莱斯的推理思想,而且在其专著中专门利用一章节来大篇幅地描述推理机制,重点讨论听者如何才能只推出言者意图中的那些结论。因此,关联理论假定制约交际的是一种启发式推理。关联理论在构建一个理论模式的框架用以解释理解所涉及的推理能力时,提出推理中的两个宽泛假说:①推理型的理解过程是非论证过程;②受众得到的任何经概念表征的信息都能在推理型理解过程中被用作前提,推理型理解的过程是“综合”的,而不是“局部”的。关联理论随即提出明示-推理交际理论:“交际者发出刺激讯号,意图藉此讯号对交际者和受众互为显明,使假设集合I对受众显明或更显明”(Sperber, Wilson 2001:63)。关联理论把明示性交际、推理型交际和明示-推理交际当作一回事。推理型交际和明示是相同的过程,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交际者的角度涉及明示,受众的角度涉及推理。

3 二元论的应用

西方二元论思维模式主张,人们在认识与把握世界时,着重运用对立、差异或一分为二的认知、分析和思考模式。笛卡尔式的二元论思想及其思维模式是最典型的二元论思想及其思维模式。笛卡尔认为,除了上帝这一最终实体之外,世界存在着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这两种实体彼此对立,泾渭分明,两者互不决定、互不依赖。笛卡尔二元论思想主要体现,一是将物质和心灵(或意识)两分,二是将上帝与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对立。因此构造这些思想的思维模式都是典型的二元论思维模式。而且,在西方哲学史上出现的本体一元论、现象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唯心主义一元论,就其本质都是二元论的。因为这些观点认为“心是什么?非物!物是什么?决非心!”在分析与研究现象世界时遵循的都是将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一分二的基本认知做法,所以本体一元论和现象一元论表面上是一元论,实为二元论(何跃 1995:32)。

《关联性:交际与认知》在建构关联理论时,显著地运用二元论思维模式,凝练出一系列前导性概念、主体概念、核心概念等,这些概念都是成对出现,彼此区别,相得益彰,例如:(1) 明说与暗含: 格莱斯认为明说(what is saying)是语义学研究内容,暗含(what is implicated)则是语用学研究内容;而关联理论语用学家既可研究明说(explicature)也可研究暗含(implicature)。(2) 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交际者生成一个刺激,意想使得一个假设集I变得明显于或更明显于听者(Sperber, Wilson 2001:58);交际意图使交际者有这个信息意图的现象互明于听者和交际者(Sperber, Wilson 2001:54)。(3) 认知效果与处理努力:在某语境中没有语境效果的假设在该语境中就不具有关联性(Sperber, Wilson 2001:121)。(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第一版作者采用语境效果,1995年第二版则常用认知效果。) 语境效果由心智过程产生;心智过程犹如生物过程一样,包括某种努力、某种能量的消耗。在取得语境效果中所涉及的处理努力,是评定关联程度时应考虑的第二个因素。处理努力是一个否定因素:在其他条件同等的情况下,处理努力越大,关联性就越小(Sperber, Wilson 2001:124)。 (4) 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人类认知一般倾向于关联的最大化;每一个明示交际行为都假设其本身具备最佳关联性(Sperber, Wilson 2001:260)。

4 连续统思想的应用

连续统问题首先是数学家们考虑无穷时提出来的,它是集合论乃至数学基础中的一个极其深刻的基本问题,吸引了19、20世纪一批著名数学家,如G.康托尔、D.希尔伯特、K.哥德尔和P.科恩等。后来连续统问题从康托尔的集合论问题演变为数学哲学问题。所谓连续统(Continuum),指人们认识和实践对象在时间上连续不断、空间上紧密关联、性质上相互交融的统合整体。理解连续统须把握:①它是一种存在状态,指构成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和相互统一的整体;②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联系的、动态的、中和的和整体的思维方法(钟志贤 2005:53)。

关联理论最能体现连续统思想的是意义的连续统。关联理论的意义连续统在反对格莱斯意义论的基础上形成。格莱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划一条这样的分界线:将他称之为的“自然意义”(烟意味着着火,云意味着下雨,等等)同“非自然意义”(“着火”这个词意味着着火,彼得的话语意味着天会下雨,等等)区分开来。但关联理论认为,没有这两种界限分明、定义明确的交际,实际存在的是一个包含各种明示行为的“连续统”,其范围从“展示某事”(showing)一直到“表述某义”(sying that),前者为基本层面的信息提供有力的直接证据;后者提供的证据全部是间接的(Sperber, Wilson 2001:53)。因此,关联理论取消格莱斯的“自然意义”与“非自然意义”,转化为一个意义连续统,内含直接意义与间接意义,对应形成显性交际与隐性交际。同时,关联理论认为各种交际情况不能简单分成两种类型,而是构成一个 “效果由模糊到精确的连续统” (Sperber, Wilson 2001:55)。

5 意义的生成与理解

随着语言的产生,人类生活就出现一种解释活动。解释学作为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技艺学,以理解、解释作为其主要内容和本质特征(洪汉鼎 2010:460)。海德格尔(2000)和伽达默尔(2004)等人把理解和解释视为主体自身的生存筹划,文本的意义整体表现为主体所筹划的一种意义视域、一种意义活动空间、一种世界。海德格尔认为意义就是理解的筹划与显现(洪汉鼎 2010:544)。

作为解释人类交际的关联理论,在追问“交际内容是什么”和“交际是如何达成”的时候,逐步形成其自身的意义观。关联理论认为一般的共识是把意义看成交际的内容,那么探寻“什么是意义”则是关联理论越不过的壁垒。

一种“典型的意义”指语言的语句所显性表达的内容,表达显性意义的言语交际便被看成交际的通用模式。语码交际模式这么认为,推理性学说也持这种偏重显性意义的观点,它们把所有交际行为都看成是广义的“语句”,用以传递“说话者的意义”。但关联理论指出这种借助语言完成的显性交际并不是典型情况,而是极限情况。(Sperber, Wilson 2001:55) 人际交际的多数形式带来的效果包括言语交际的一些效果,实际上非常模糊,不能一概按照显性交际的形式来分析。此外,各种交际情况不能简单分成两种类型,而是构成一个“效果由模糊到精确的连续统”(Sperber, Wilson 2001:55)。显然,这里看出,关联理论的意义观既不是简单的语码模式中的语句意义,也不是推理性学说的“说话者的意义”。关联理论一直认为,话语不能编码“说话者意义”,话语“语言意义”(linguistic meaning)的功能也不是编码“说话者的意义”(speaker’s meaning),而是为其意向意义(intended meaning)提供证据(Wilson, Sperber 2012:ix)。

那么,在关联理论看来意义是如何生成的?“无论语言是如何产生的,也不论采用的语码为何,一个经过编码的行为都可以有明示的用法,用来提供两层信息:一层是可以谈论任何事情的基本信息,另一层是第一层信息被有意明示的信息。当一个被编码的信号或任何别的任意性行为被明示地使用时,所展示的证据跟一个人的意图直接相关,而跟这个人有意明示的基本层信息则间接相关。”(Sperber, Wilson 2001:53) “要么推理型交际是在为交际者表达的意义提供证据,在此‘意义’为格莱斯称之的‘非自然意义’,这样,推理型交际就根本不是一类清楚界定的现象;要么展示某事应被视为一种推理型交际形式,与借助某行为表达某义相同,那么推理型交际和明示应该就是一回事了。”(Sperber, Wilson 2001:54) 在关联理论看来,意义就是在明示-推理交际中生成,交际者涉及明示,受众涉及推理,这样,交际中的意义就具有很大程度的“意向性”(Sperber, Wilson 2001:64)。

“信息之所以值得人去加工,是因为它具有关联这个特性。”(Sperber, Wilson 2001:46) 这是关联理论的基本论点。受众从每个言语行为理解中获取信息时,大多可能会对话语拥有多种理解(比如明说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的结合内容等),同时,受众不一定能在所有场合都可以理解到说话人表达的全部意义。但是,受众往往可以只用一个标准去理解话语,且该标准足以使他们排除其他的理解,而只认定其中一种而且是唯一可行的理解。该标准就是关联理论提出的关联性。关联理论认为,人类认知假设是理解话语意义的着力点,关联性则是人们在交际与认知中的话语意义理解的保障和理据:尽管每一个言语行为都值得重视,但人们通常只注意那些与其有关联的信息,即在理解话语时,人们是在新出现的信息与语境假设之间的认知与推理过程中寻求关联。关联选取得当,就能获得相应语境效果;具有语境效果,就会取得交际的成功。因此,在关联理论看来,话语意义的理解是获取信息和语境的最佳关联。关联理论指出要寻求到最佳关联须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自觉遵守一条原则,那就是关联原则:“每一个明示交际行为都假设其本身具备最佳关联性”(Sperber, Wilson 2001:260)。并且关联原则毫无例外地适用于任何一种情况:每一个明示交际行为都传递着一个关联假设(Sperber, Wilson 2001:162)。而且关联理论假设人的演绎设施对任何输入的假设集合内容进行系统地阐释,可以自发性地加工信息(如话语意义理解)。可以看出,关联理论解释人类交际过程以解释为核心的哲学解释学成为关联理论的学术重要基础。

6 结束语

理解事物,知其然,更须知其所以然。关联理论问世,亲睐者有加,批评者不乏,褒贬不一,但对其追根溯源者甚少。本文从格莱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二元论的应用、连续统思想、意义的生成与理解4个维度考察关联理论的哲学渊源。这有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关联理论。

杜福兴. 评关联理论的主要贡献[J]. 外语学刊, 2011(6).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M]. 北京:三联书店, 2000.

何 跃.试论西方的二元论思想及其思维模式[J]. 重庆社会科学, 1995(1).

洪汉鼎. 当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下册)[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伽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2004.

梁文华. 语用学中关联理论的哲学基础[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8(2).

孟建钢. 最佳关联性对话语交际的解释力[J]. 外语学刊, 2002(2).

孟建钢. 试析关联理论对话语理解规则的解释[J]. 外语学刊, 2004(2).

任辛喜. 连续统假设及其主要贡献者[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4).

向明友. 关联论献疑——经济分析语用学探究之六[J]. 外语学刊, 2001(4).

徐章宏. 论关联理论的语言哲学基础[A]. 何自然 冉永平. 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钟志贤. 论教学设计中的连续统思维[J]. 电化教育研究, 2005(4).

周书俊. 哲学二元论及其嬗变[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7(3).

Clark, B.RelevanceTheor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Sperber, D., 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Wilson, D. Lexical Pragmatics and the Literal-figurative Distinction (handout 3). 全国语用学讲习班及研讨会内部材料[Z].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6.

Wilson, D., Sperber, D.RelevanceandMean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责任编辑孙 颖】

ThePhilosophicalOriginofRelevanceTheory

Zeng Jian-so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 411201,China)

This paper researches on the philosophical origin of Relevance Theory (RT for short), including i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Gricean ideas, the application of dichotomy and continuum, and produc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meaning. It points out that (1) based upon doubting Gricean theory, RT inherits and develops Gricean ordinary language philosophical ideas, such as the concepts of expectation, intention and inference, etc.; (2) RT applies 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 modes of dichotomy and continuum in its theory construction, and (3) its unique view about produc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meaning shows that the hermeneutics with the core of interpretation is one of important academic basis of RT which interprets human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take deep consideration to RT and to explore RT’s theoretic basis.

Relevance Theory;the philosophical origin;Gricean ideas;dichotomy and continuum;the hermeneutics

H030

A

1000-0100(2015)02-0082-5

10.16263/j.cnki.23-1071/h.2015.02.015

2014-06-17

猜你喜欢

二元论意图关联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智趣
古希腊神话与欧洲文化的二元论思想
现代性“二元论”话语下他者化的中国如何走出“正当性”言说困境
法律人思维的二元论?——兼与孙笑侠教授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