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关语的内涵、外延传承解析*

2015-03-18康晓芸

外语学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双关语意向性外延

康晓芸

(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 150040)

双关语的内涵、外延传承解析*

康晓芸

(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 150040)

双关语是认知主体知觉到某现实或者想象中的事物可以用另外的方法表达,经过以此代彼的概念替换而产生的语言现象。从认知语用视角出发展开的双关语研究很少见,从“内涵、外延传承”理论角度进行全面、深入解析的成果几乎没有。为此,本文旨在澄清双关语的3个关键概念,解释双关语生成和理解的操作模式,说明双关语使用中的主要限制条件。

内涵外延传承;生成和解读;双关语

1 引言

双关语(Shuangguan)即词语、句子除表面意思外还关涉、隐含另外的意思(《新华词典》)。本文认为,双关语有可能产生幽默效果,但主要语用目的是以“明说”(direct speaking)指向“暗说”(indirect representation)的间接言语行为;双关语最终的交际效果要受语境、认知背景等限制。因此,双关语理应看成认知语用框架中的意向性语言使用,绝非单纯的幽默性修辞手段。

修辞性言语的认知研究表明,双关语的基本语用意图也是认知外界。(Sperber, Wilson 1995:233-234) 如果以语用意图为研究目标和方法,双关语完全可以解释为对外界的心理表征和人际交往工具,该表征因人而异,对表征的支撑理据是认知主体对外界不同事物所生成的有关信仰、欲望和期待的心理属性(attribute)和思维阐明(predicates)。(Yus Ramos 1998:305-345) 范家材指出,双关语的形成离不开“双重语境”、“铰链”(hinge)和激活因子(trigger)。(范家材1992:182) 其中,铰链指多义词和同形同音异义词,双关语以此为基础进行生成和理解;激活因子指说话人具有创造且使用双关语的相应动机和意图;双重语境则指代双关语产生和解读的具体情景和未来的前景构建。这种解释存在以下疑问和不足:(1)双重语境是否仅限于具体语境的狭窄范围;(2)“铰链”的链接和推理程序依然模糊;(3)“激活因子”的具体内容和指代对象没有澄清。本文立足于汉语双关语,解读上述3点,尤其关注内涵、外延传承的链接方式,从认知语用学角度分析和诠释双关语。须要说明,“传”和“承”的概念表征和语言表达未必都是以词语形式出现,也可能是句子、段落乃至语篇。总体说来,内涵和外延传承的情况大体上有两种:(1)内涵和外延一次传承;(2)内涵、外延多维度、多次传承。这就是双关语中的“铰链”推理步骤。

2 内涵、外延传承模式导入

“内涵、外延传承说”认为,双关语的产生,是因为可以从类属范畴同一性关系引伸出类属范畴内的事物的内涵、外延有传承关系,从而可以在一定语境中互相认定,实现指代。(徐盛桓 2008:69) 内涵和外延原本是逻辑学术语。内涵指一个概念概括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外延指概念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可见,一个概念的内涵越丰富,其外延就越小。要将某双关语的内涵和外延恰当地对应起来,须要凭借使用语言的经验。语言以人类经验为基础,意义是人类意识的基本形态,“经验就是我们通过语言来识解的现实”(Halliday, Matthiessen 2008:108)。

关于“意义”研究,弗雷格开创了一种同意义联系起来的对“同一性”的研究方法,促使哲学界对“意义”达成较为一致的看法:“意义”概念有歧义,有必要区分词语和话语本身同时存在的两种意义:内涵意义与外延意义。语言表达依托的事物不同,因而用以表征事物和其属性的概念和语言符号不同,而且二者的作用也不同。简单地说,语言整体表达式可以看成外延,其含义是内涵。内涵是隐性的,外延是显性的,双关语的内涵、外延研究就是通过显性看隐性。隐性的内容对于显性的内容来说必不可少,如果没有关于前者的专门考察就不可能有关于心理内容的充分描述(Clapin 2002:195)。

根据上述逻辑学内涵、外延成反比的说法,双关语中存在一个双重原则:同一含义的语言表达越丰富多样,则其含义就相对简单直白;如果含义越丰富,则语言表达则相对简约单一。这就足以为双关语的成因以及生成和解读设定指导原则:双关语字面表达的成因源于其意向性中要表达的含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尽管双关的内涵较为丰富,但双关语依然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语言表达缩短的同时却可以保留完整的信息,这样可以减少编码和解码的时间。(Leech 1983:67) 任何经济性的语言表达都重在“以此代彼”的转喻思维和表达模式,双关语也是转喻的一例。上述双重原则制约,形成双关语表达的简约性和其含义推导的多维性。双关语的语言表达(外延)要简单明确,其含义解读(内涵)要多角度拓展,延伸。

逻辑学和哲学都没有完全澄清内涵和外延的所指的内容。从认知角度切入的内涵和外延都是针对“概念”,即能够形成传承的充要条件都是以概念为基本考虑的内涵和外延。外延和内涵皆为同一“概念”不同的两个方面:“内涵”是概念反映的事物属性的总和,“外延”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属性的事物。所谓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Lakoff, Johnson 1999:497) 某事物的初始概念在一定条件下,上下连通且左右逢源,逐步发展成为庞大的概念网,借以认知外界。其实,“图式”、“框架”、“理想认知模型”、“常规范型”、“心理模型”等除有各自较为鲜明的具体定义和具体操作外,其内涵皆指大同小异的认知结构。其中,“概念”是一个关键性的依托点,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就是概念化的结果,双关语的生成、解读、推理也应该是概念的操作流程。

既然澄清外延、内涵传承是概念传承而非客观指称或者实体和对应含义的直接传承,那么概念运作在思维层面操作的双关语生成和解读过程中很可能发生内涵和外延的传承。“传承”,就是双关语中明说部分分解自己的外延或内涵内容,根据语境选择一个延项或涵项内容并“传导”出去,据此选择一个有关系的事物作为暗说,用能表征这一暗说概念的词语承载,即给明说部分重新寻找另外一个实质性说法。该过程就是明说部分把和自己有关的延/涵项内容“传”出,由暗说“承”载,形成内涵、外延的传承。涵项和延项也不是随意“传”出和“承”起来,势必受一定条件制约,具体分为:(1)明确话语表达的意向性和态度,确定心目中意图表达的事物用作明说,据语境和表达内容在恰当外延中捕捉一个涵项;(2)将这一涵项“传”输下去,至适当分支涵项,确定一个自然语言概念来“承”载,实现以明说替代暗说,即在这一语境中“明说就是暗说”。

内涵、外延的传承过程可以解析为:在语境规定下,在大脑的概念网络结构中挑选和把握某事物概念,下意识地解析概念的内涵、外延,确定一个涵项或延项且寻找一个恰当概念来承接这一内容,这就是外延、内涵的传承。传承的发生使明说部分体现暗说的语义和语用含义,明说和暗说既是转喻的以此代彼的关系也是相互体现的关系,同时是直接话语和间接话语同一性的显著体现。

3 双关语的内涵、外延传承解析

双关语是人类对外部客观世界感知、理解、思考和表达的一种整体方式。(Redfern 1984:178) 研究双关语的结构对澄清心理问题具有启发性,双关动态的知识组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语用推理的本质研究。(Heller 1974:271) 既然双关语是以此代彼的转喻表达,就势必存在明话暗说或者暗话明说的实际语用目的,这说明其生成和解读过程中势必受到说话人主观意向和听话人主观意向的双重调控。双关语是认知语用现象,完全可以借助内涵、外延传承模式分析。例如:

① 皇上平日喝的都是莲子汤,这新鲜的莲子,臣妾已经剔除莲心,别有一番滋味。只是这莲子没了莲心,到也少了一番滋味,莲子(怜子)之心最苦,旁人不能体会。(流潋紫《甄嬛传》)

“莲子”与“怜子”是谐音双关语。曹琴默在意向性内容的主观限制下,在音、形和义上分解其怜子之意的概念,根据当时华妃借曹琴默孩子争宠的具体语境和认知语境,曹琴默意图表达她对孩子的怜惜和疼爱,但碍于华妃势力庞大和耳目众多,只好选择与“怜子”谐音的外延项“莲子”传输。“怜子”是双关语中的暗说,用能表征这一暗说概念的词语“莲子”承载,二者具有同一属性“心苦”,这是“怜子”和“莲子”达成内涵、外延传承的概念传承的充分条件,用后者的明说部分给暗说找一个表达式,前者也是后者的实质性内容和指称对象。与同一个词对应的一系列指称对象在语言的不同载体那里可能各不相同。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对词内涵的主观诠释显然正是“对词的指称对象数量方面实施主观知觉的结果”(李洪儒 2011:19)。“莲子”和“怜子”在音和意上都具有相同之处,达到内涵、外延的完美分解和结合。皇上对上述双关语中明说和暗说的解读也是他根据双方都明确的客观和认知语境进行主观判断和推理的结果,具有双重语境可及性和很高的语境可及程度,也促成曹琴默想要回孩子的具体意向性在特定语境可及性中成为较为直接的主观知觉。“怜子”这一意向性中的内涵概念传输出去,可以指导语言表达的外延项选择:在皇宫这一特定环境和隔墙有耳的语境中,曹琴默选择符合所有条件的“莲子”作为音、意和属性合一的最终语言表达,皇上也根据自己的主观性判断完全领会话语含义。可见,双关语的选择和语用不可能是随意的,势必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和引领,如语境可及程度、个人认知背景和主观性等。本文先简单归纳双关语的类别,再将各种制约因素融入其中来解析。从明说和暗说的关系看,双关语表达主要分为:

(1)包含关系传承:认知语言学认为,词并不“携带意义,只有助于概念层上意义建构过程的完成”(Evans 2007:38)。这主要指词语层面上的双关语表达,思维层面上是一种转喻性质的涵盖和传承关系,以同一概念层面上的某一个内涵、外延部分代替整体或者以整体代替部分,明说和暗说是概念类层级结构上的上下位关系,即本为同一范畴的下属不同认知域的指称,在一定条件下以此代彼表达出来。例如:

② 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头心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他才是留心呢。”宝钗听说,便回头装没听见。(曹雪芹《红楼梦》)

“这些人带的东西”显然是语带双关,暗说宝玉和宝钗佩戴的宝玉和金锁的金玉良缘,黛玉不便明确表达自己对宝钗的妒忌之心,所以用上位类概念替代下位类概念“传”输,用具体概念表征“人带的东西”进行“承”和言说。该双关语中,“人带的东西”和“金锁”、“良缘”之间本就有上下位的依附和连带关系,如果放在不同概念层面上,那么原本各自独立的两大类事物在特定意识可及和语境可及条件满足的同时在概念内涵和外延上生成共性,因此发生上下位类概念的传与承,形成连通性解读。

(2)类、属关系传承:人类不断对外界零零种种的关系体产生动态认知,更新已有认知,借已有认知创建新认知,并以经验形成的各种常规关系(stereotypical relations)推导非常规实体的关系性,以求新知。这就是间接言语行为形成的认知前因,也是属性推导模式的前提。(邹春玲 2014:54) 交际任务和目的的繁杂性要求语言表达和解读都具有快速性以及对新事物理解的快捷性,这将认知语言学导向话语解读简约性研究。而事物的属性概念归纳和表征比命题结构表征简单明确,因此,属性在间接言语行为包括双关语的研究中显然成为核心概念之一。双关语既然已经是认知语用视域中的间接言语行为,其推理模式势必与属性推理关系密切,即双关语中的暗说也许是明说的某一个属性。例如:

③ 王小峰呆了呆,他虽然好逸恶劳却并不笨:“你的意思是,想要成功,就不能当龙套,必须要做主角!”(陆琪 《办公室潜伏》)

“龙套”和“主角”属于人类范畴中的下位类概念,双关语“以此代彼”的特点促使这两个下位类概念的属性(“没用”和“主宰”)产生特定语境中的可及性和突显度。

(3)同一关系传承:明说和暗说本是互不相干的不同层面概念,本为不同范畴内的相互独立的认知域指称,在特定认知语境可及条件下才有互相关联的作用并且转喻性地以此代彼。例如:

④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曹雪芹 《红楼梦》)

此处,“雪”的主观意向性生成和理解既明说真实世界的大雪纷飞,也暗说薛宝钗。“林”既明说世外桃源中的树种,也暗说林黛玉。该双关语生成和理解的初始阶段主要受具体和认知语境中等级显著度原则支配,即说话人要在主观性上决定何种世间的事物与薛宝钗的姓氏谐音且与含义属性连通,曹雪芹几经思量最终选择“雪”为传承依据,“雪”和“薛”在谐音角度上是外延传承,在含义角度上是内涵传承,符合薛宝钗的身份和性格特点,该句将“雪”分解为突显性的外延和内涵同时传承。而该双关语是否为世人理解以及什么情况下理解,则须要整合语境。小说对该双关进行不断铺垫和伏应,为的就是使语境可及程度越来越高,至于听话人能否理解该句的双关则受认知语境中的关联原则制约。说话人的主观性双关传承通常与具体语境关系密切,而听话人的主观双关传承通常与认知语境密不可分。

(4)隐、显关系传承:明说和暗说指的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事物,隐显性所指同时存在,包含一个非显性或者假意(pseudo)显性的含义,类似汉语指桑骂槐或指鹿为马。该类双关语是汉语特有的现象。例如:

⑤ 黛玉因含笑问他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叫我送来的。”黛玉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曹雪芹 《红楼梦》)

这属于汉语的典型双关语,不完全针对某个词语或者词组,而是通过整体表达式起到双关的作用,是话语含义属性的内涵和外延传承。此处,黛玉的双关语涉及两个不同的对象和事物——送手炉和喝酒,话语针对的也是两个不同的人物对象——雪雁(显性对象)和宝玉(隐性对象)。表面上,黛玉责备雪雁处处听紫鹃的话;暗含之意是宝玉听宝钗的话。而宝玉却能掌握黛玉话语的隐性意图,因为二者有共同的认知背景和语境可及:宝玉深知黛玉对宝钗的妒忌之心,非常自然地进行内涵、外延的传承解读。字面所指和能指都是外延,根据语境和认知背景实施层级性分解,继而将其理解为对应性的内涵解读。内涵、外延是“铰链”,“激活因子”是黛玉字面的语言表达式,真正解读的发生受到当时送手炉和喝酒的具体语境以及宝玉的认知语境和认知背景限制。双关语的解读不能只依靠显性语言表达,在更大程度上要依赖听话人自身的隐性推理能力。

至此,双关语的“铰链”形式和操作程序逐渐清晰:双关语的明说部分为激活因子,激活该部分的外延和内涵项概念集合,继而寻找语境可及程度高的内涵项或者外延项进行传承运作,从而获取话语含义;双重语境指具体语境和认知语境。此外,从听话人和说话人角度可以分为主、客观性双关语。当然,主观和客观具有相对性。

4 双关语操作的限制条件

双关语的主要成因之一是说话人在内在、外在、主观和客观等各种限制下的刻意思维和表述行为,与说话人的主观意向性有着直接关联。除主观意图外,双关语的表达仍需说话人考虑如语境、个人认知背景等不同条件的制约才能达到精准含蓄且应时应景的效果。双关语要真正达到语用交际目的,不仅说话人要具有意向性,听话人也须凭经验有意识地曲解说话人字面规约含义,直接将字面作为激活因子,探寻特定语境和条件下的内涵和外延的其他概念表征。

在双关语的内涵、外延模式中,“激活因子”指字面规约性的语义学含义;“铰链”指非字面的语用暗含,此暗含之意绝非只有一个解读而是多角度、多维度的话语意义;“双重语境”指话语的即时情景语境和话语激活的听话人的认知语境。简单说,双关语交际成功,至少有3个条件限制:

(1)意向性限制:语言之所以称为语言,是因为它带有强烈的主观印记(Benveniste 1971:225)。双关语是语言表达方式之一,势必带有听、说双方的主观意向色彩。所谓主观意向,是一个多层面概念,是我们理解语言语义添加一个十分必要的维度。(Kemmer 2005:80) 从认知语用角度看,双关语是间接言语行为,涉及说话人的表达意向和听话人的解读意向,双方的意向一般情况下无法完全吻合,这正是双关语多重解读和具有不同含义的重要成因之一。双关语的意向性解读是将多样的内涵准确定位,因此理解意义的关键是:意义是派生的意向性的一种形式(Searle 1983:129)。意向性指说话人和听话人具有的意向性。但是,除人以外的其他实体(包括语言),同样具有表达人们情感和态度的功能,同样具有意向性,这种意向性是“寄生”在其他实体之上的,叫做“寄生意向性”(Searle 1983:251)。例如:

⑥ “那……我先走了,你赶紧去换衣服吧,这样子……呵呵,其实蛮可爱的,但……”小太妹笑得那么腼腆是要闹哪样?今天不正常,太不正常了,这样淑女!红色警报啊。(了了《我靠谱,你随意》)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红色警报”作为词语,其本身并不存在特别的意向性,只不过是说话人把表示“危险”、“调情”的意向性主观地“寄生”于红色警报上。在双关语使用中,同样可以将表征事物属性和事件状态的能力“寄生”于实际存在的语言符号上。可以说,任何语言表达都或多或少具有寄生意向性,这充分说明听、说双方意向性的主观趋向。双关语的表达和解读受到寄生意向性的控制,人们将自身的体会和感受随附到双关语的表达上,实现指称连接,因此生成和解读中的内涵项也可叫做“感受质”。意向性还可以界定为说话人将自身的意向施加到本身并不具有意向的语言表达上。意向性可体现为意识活动的一种“工具”,是意识观照事物、事件、事态时所展现出的一种体现“利己”的取舍倾向,表现为意识活动中对对象的注意、过滤、选择以及表征时的心理状态,呈现判断、评价、表征功能。(徐盛桓 2013:174) 可见,双关语的选择、过滤以及概念性地表征状态都是意向性的作用。意向性是双关语生成和解读的总体指导纲领,它在具体操作和实现过程中也势必牵涉其他几个因素:意向活动的认知主体、意向对象、内容和展开方式等。意向性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会与其他几个因素交织,如意识、感知、感受、表征和随附等,同时会受到其他几个因素的制约,如语境、个人认知背景等。

(2)语境可及限制:说话人在生成和听话人在解读时都有自己的认知环境。认知环境各组成成分针对具体语言表达的不同可以调整难易程度,形成不同可及度。语境可及度对解读双关语至关重要。可及度指长、短期记忆中的信息激活程度,决定信息提取的难易程度(Epstein 1999:67),它是一个程度问题。

可及度在双关语使用中指包括范畴和属性在内的所有字面表达内涵和外延的认知语境的调用可及。这是为了加强对生成过程中说话人和推理过程中听话人对双关语暗说含意的选择以及推理前期的认知语境的形成和调用理解。双关语的明说指向暗说的选择和判断,这是对认知上具有集体意义的话语意义的认定。这种可及性可以作为推理的开端和依据。一般情况下,双关语中的明说都可以解读为暗说的含意,即词语或话语的功能属性都可以解读出来。这说明,话语的内涵和外延是认知语境中较为突显的成分,在推理中具有很高的可及度;语境可及除了与内涵和外延自身的性质有关外,还与其调用频度有关,频繁调用的可及度往往高于偶尔调用的,原因就在于对该现象的解读模式固定和常规化,解读过程中对百科知识的频繁调用使这些常规性内涵和外延的可及度大大增高。例如:

⑦ Boss大人居然连因为惯例和别的女人跳个舞都要向她解释,叫她不要误会……难道难道,真的……真的……杉杉一个冲动,酒意上涌,头脑发热的问:“总裁,我可不可以误会你、你喜欢我?”封腾握着方向盘的手稍稍一动,眼睛直视前方的路况,非常正经的说:“偶尔误会一下也没关系”。(顾漫 《杉杉来吃》)

⑦的双关语解读时可能产生歧义:也许总裁真地不介意,也许总裁默许杉杉疑问;究竟哪种解释合理,取决于语境的可及程度和杉杉对总裁的个人认知。从“偶尔误会一下也没关系”到其内涵的挑选和归纳过程中存在困难(内涵外延模式操作中“传”了多次,“承”却很难):该句在这一过程中激活多个内涵,很难确定哪一个为特定语境的真实话语意义。秉承语用推理实质上是模糊推理的精神,只能对该双关语达成模糊识解。也就是说,除非语境可及和突显程度都很高;否则,不同认知个体对该句完全可能进行不同解释,如警告、原谅和承认等对立性解读。可见,语境可及程度的高低促使内涵和外延很难单一对应。

(3)突显限制:在语境可及程度相同的情况下,依据个人认知背景的不同以及内涵和外延项在意识中的突显度不同,对双关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可见,“认知背景”和“突显度”就是除了语境可及以外的另外两个重要限制因子。说话人在双关语生成中首先要考虑具体话语表达中的语境可及度以及听说双方是否能达成契合,其次应该尽量多角度、大范围地提点与话语意义相关的语境线索。听话人则根据语境线索搜索语境可及程度高的概念表征,针对说话人话语表达传递的信息和交际意图搜索突显程度高的内涵项或者外延项,从而实现解读。推理出来的话语意义源于认知语境且受双重语境制约,认知语境是推理的前提和过程影响因子;“可及”是推理程序的流程和结果;“突显”则是推理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5 结束语

根据“内涵、外延传承假说”,本文构建双关语生成和理解的“内涵、外延模式”,将心智哲学的意向性和认知语用学的语境可及作为双关语的主要限制条件,解释双关语如何以明说指向暗说。内涵、外延传承的运作可以体现为:(1)分解表达式的词语或者话语,从外延方向在人脑概念系统中搜索相应的表征,实现从外延到外延的连通生成和解读;(2)分解表达式的词语或者话语,沿内涵方向在人脑概念系统中搜索相应的表征,实现从外延到内涵的连通生成和解读;(3)分解表达式的词语或者话语,沿内涵方向在人脑概念系统中搜索相应的表征,实现从内涵到外延或者内涵的连通生成和解读。

用认知语用学分析和解释汉语双关语使我们认识到,由“明说+暗说”构成的双关语结构及其含意是分层次的、多维度的,大致上可以分为表层和深层。双关表层是它的明说,是话语表达出来的现象,通常是事物的外表形式或一般性状,表示人们习惯上规约性理解的意义。深层是它的暗说,是认知主体在将自身意向融入话语表达和解读过程中建构而成。无论是表达还是解读过程都需要意向性和语境可及性限制。

范家材. 英语修辞赏析[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2.

李洪儒. 说话人意义及其结构的研究维度[J]. 外语教学, 2011(5).

徐盛桓. 转喻为什么可能[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8(1).

徐盛桓. 意向性的认识论意义[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3(2).

邹春玲. 言外转喻属性模式的微观操作层面分析[J]. 外语学刊, 2014(1).

Benveniste, E.ProblemsinGeneralLinguistics[M]. Miami: University of Miami Press, 1971.

Clapin, H.PhilosophyofMentalRepresentation[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2002.

Epstein, R. Roles, Frames and Definiteness[A]. In:van Hoek., K. et al. (Eds.),DiscourseStudiesinCognitiveLinguistics[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9.

Evans, V.AGlossaryofCognitiveLinguistics[M]. Salt Lake City: The University of Utah Press, 2007.

Halliday, M.A.K., Matthiessen, C.M.ConstruingExperiencethroughMeaning:ALanguage-basedApproachtoCognition[M].Beijing:World Publication Cooperation, 2008.

Heller, L.G. Toward a General Typology of the Pun[J].LanguageandStyle, 1974(7).

Kemmer, S. Emphatic and Reflexive-self: Expectations, Viewpoint, and Subjectivity[A]. In: Stein, D.(Ed.),SubjectivityandSubjectivisation:LinguisticPerspectives[C]. Cambridge: CUP, 2005.

Lakoff, G., Johnson, M. The Invariance Hypothesis: Is Abstract Reason Based on Image-schema?[J].CognitiveLinguistics, 1999(1).

Leech, N.G.PrinciplesofPragmatics[M].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1983.

Redfern, W.Puns[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4.

Searle, J.Intentionality:AnEssayinthePhilosophyofMind[M]. Cambridge: CUP, 1983.

Sperber, D., 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95.

Yus Ramos, F. A Decade of Relevance Theory[J].JournalofPragmatics, 1998(3).

【责任编辑陈庆斌】

TheInheritanceofConnotation-denotationinChineseShuangguan

Kang Xiao-yun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150040, China)

It is argued that Shuangguan holds a special trait that real or imagined events or entities could be conveyed by another mode of expression, in the procedure of which substitution is taken as its mai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orm of direct representation expressed by a kind of indirect speaking in a particular context. Shuangguan is rarely studied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pragmatics, and a detailed and thorough analysis of Shuangguan processing in terms of the inheritance of connotation-denotation is hardly conducted. Thus, this paper aims at the clarification of three key concepts in Shuangguan, interpreting its generation and construal inferential model. Meanwhile, primary conditions in Shuangguan application process are also illustrated.

connotation-denotation inheritance; generation and construal; Shuangguan

H030

A

1000-0100(2015)02-0036-6

10.16263/j.cnki.23-1071/h.2015.02.007

2014-06-03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言外转喻的加强联想模式构建研究”(11YJC740166)、黑龙江省教育厅教改项目“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策略主导-生成认知教学模型构建研究实践” (JG2014010777)和哈尔滨理工大学实践教学环节项目“英语专业语言技能认知教学模型操作实践”(ZHJG52015042026)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双关语意向性外延
意向性运动干预影响局部脑缺血大鼠GLUA2和N-cadherin表达的影响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双关语认知
关于工资内涵和外延界定的再认识
入坑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
爱情的内涵和外延(短篇小说)
英汉双关语对比与研究
双关语的随附性解释
(简论诗创作的意向性)
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和芯片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