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辅助治疗对重症肺炎患者预后及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的影响
2015-03-18蒋劲柏李福英
蒋劲柏,李福英
(1. 广西贺州广济医院,广西 贺州 542899;2.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1)
中医药辅助治疗对重症肺炎患者预后及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的影响
蒋劲柏1,李福英2
(1. 广西贺州广济医院,广西 贺州 542899;2.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1)
目的 观察中医药辅助治疗对重症肺炎患者预后及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将40例重症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予中医辨证用药+常规西医治疗)和对照组(予单独西医治疗),每组20例,疗程均为14 d。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肺炎严重指数(PSI)进行等级评分,同时检测血清PCT、CRP浓度。结果治疗前2组PSI等级评分、血清PCT、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14 d后,2组肺炎严重指数(PSI)等级评分、血清PCT、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PCT、CRP浓度变化及PSI等级评分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均<0.05)。结论 在常规西医治疗上加用中医药能显著抑制重症肺炎血清PCT、CRP水平的过度分泌,缓解炎症刺激,对疾病预后起促进作用。
重症肺炎;中医药;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肺炎严重指数评分
重症肺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多种炎性因子介导了该病的发生发展,常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1],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预后差,因此及早评估病情、判断预后,对降低重症肺炎病死率及预后至关重要。研究表明,肺炎严重指数(PSI)评分、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均可作为肺炎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重要参考因素[2-3]。目前重症肺炎以抗感染治疗为主,但由于病原微生物的变异及抗生素的滥用,致使耐药细菌产生,使得常规治疗不能获得理想的疗效。越来越多研究表明中医药可减轻重症肺炎的应激反应,对重症肺炎患者呼吸功能及预后有促进作用[4-5]。本研究主要观察中医药对重症肺炎患者预后及血清PCT、CRP的影响,旨在进一步提高重症肺炎患者的诊疗效果。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2013年5月入住广西贺州市广济医院ICU的重症肺炎患者40例,年龄均>20岁,西医诊断标准按2007年美国胸科学会和感染病学会指定的重症肺炎诊断标准[6],并且PSI评分[7]均>71分(即Ⅲ级)。主要标准:感染性休克,需给予血管收缩剂治疗;需行机械通气。次要标准:呼吸频率≥30次/min;氧合指数(p(O2)/FiO2)≤250;胸片提示病变累及多个肺叶;意识障碍或定向障碍;白细胞计数<4.0×109L-1;血小板计数<100×109L-1;体温低于36 ℃;氮质血症;低血压需要强力的液体复苏。凡具备主要标准1项或3项以上次要标准者均可诊断为重症肺炎。中医证候纳入标准符合痰热壅肺型或毒热壅肺型。所有患者于入组前由本人或直系亲属签署临床实验知情同意书。排除既往有恶性肿瘤,严重血液系统疾病,严重的心脏疾患,严重肝病、肺性脑病及严重精神类疾病,合并有肾衰竭需长期透析的患者,免疫缺陷患者或病前2周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条件:未严格按照试验方案进行的患者;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或严重不良反应而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者;自行退出试验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对符合标准的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60.6±8.3)岁;PSI评分Ⅲ级5例,Ⅳ级10例,Ⅴ级5例。对照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61.2±7.9)岁;PSI评分Ⅲ级5例,Ⅳ级11例,Ⅴ级4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予抗感染、祛痰、补液甚至机械通气等常规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中医药辨证给药,痰热壅肺型予千金苇茎汤加减:苇茎50 g,冬瓜仁30 g,薏仁30 g,桃仁15 g,鱼腥草40 g,黄芩15 g,蒲公英30 g,桔梗15 g,浙贝12 g,甘草8 g;毒热壅肺型予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10 g,生石膏50 g,杏仁12 g,甘草8 g,鱼腥草40 g,黄芩15 g,桑白皮20 g,大黄15 g(后下),竹茹15 g,浙贝12 g。每日1剂,水煎后分3次温服或鼻饲。2组疗程均为14 d。
1.3检测及疗效评估 2组治疗前后评定PSI评分等级,并清晨空腹采集肘静脉全血,分离血清标本,分别测定血清PCT和CRP浓度变化。
2 结 果
2.12组PSI评分等级变化情况 2组治疗后PSI评分等级均明显降低(P均<0.05);2组治疗后PSI评分等级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血清CRP、PCT检测结果 2组治疗14 d后, 血清CRP、PCT浓度均显著降低(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的血清CRP、PCT浓度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5)。见表2。
表1 2组治疗前后PSI评分等级比较 例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RP、PCT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 论
重症肺炎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目前对重症肺炎的诊断及治疗尚缺乏有力手段,疗效评价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胸片及白细胞水平等,但仅靠这些标准无法全面衡量治疗效果及预后。因此寻求更为灵敏、特异性高、有利于诊疗及预后的评判标准成为国内外研究方向。
PSI评分作为临床评定肺炎严重程度的方法之一,所涉及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体格检查、合并基础疾病及实验室检查等多项指标,患者的分值越高,死亡风险就越高,其实用性已得到广泛证实。我国将PSI评分等级分为5级,其中低于Ⅲ级常不需要住院治疗,Ⅲ级为低危险组,Ⅳ级为中危险组,Ⅳ级为高危险组[8]。 王慧敏等[9]探讨了重症肺炎患者不同PSI评分与预后及病死率关系,结果表明PSI分值越高,病死率越高,预后愈差。Marti等[10]也做了肺炎严重程度与PSI评分相关性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PSI特异性高,可以较好地预测重症肺炎病情程度及预后。本研究2组患者治疗前PSI等级评分均在Ⅲ级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对照组有7例患者PSI等级评分降至Ⅲ级以下,治疗组则有13例患者PSI等级评分降至Ⅲ级以下,2组患者PSI等级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治疗组下降更显著。由于PSI等级评分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因此中医药辅助治疗更有利于重症肺炎患者的恢复及预后。
CRP为急性时相蛋白,是一种炎性标记物,机体受感染后迅速升高,敏感性、特异性高[11],而且CRP浓度变化与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存在显著相关性[12];PCT 是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的前肽物质,健康人血清中 PCT 水平微乎其微,但机体发生严重感染时血清PCT浓度会异常升高,且与感染的程度及病情的轻重呈正相关,动态检测血浆浓度变化可以更好地判定重症肺炎预后及疗效标准[13]。因此两者在重症肺炎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不仅用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并可作为PSI等级评分的补充 。
本研究结果表明,重症肺炎患者PSI等级评分、血清PCT、CRP浓度均明显升高,说明肺炎病情严重程度与PSI等级评分、血清PCT及CRP浓度呈正相关,与以往诸多文献报道相一致[14]。而对比单独西医治疗及中医药辅助治疗,发现2组重症肺炎患者血清PCT、CRP浓度均显著降低,PSI等级评分总体下降;但治疗组患者血清PCT、CRP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而且患者PSI等级评分下降幅度也较对照组显著(P<0.05)。因此中医药对重症肺炎的炎性刺激有明显抑制作用,辅助西医药治疗更有利于重症肺炎的恢复及预后。此外西医大剂量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常伴随免疫抑制等不良反应,不利于重症肺炎患者康复及预后,而中医药在调节患者免疫力,即“扶正”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总之,运用中医药治疗重症肺炎充分发挥了中医个体化治疗优点,在祛除病邪的同时,更注重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维持机体免疫平衡。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中医药能有效减轻重症肺炎的炎症反应,对疾病的预后有明显改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1] Calvano SE,Xiao WZ,Richards DR,et al. A network-based analysis of systemic inflammation in humans[J]. Nature,2005,437(7061):1032-1037
[2] Brown SM,Dean NC. Defining and predicting sever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 Curr Opin Infect Dis,2010,23(2):158-164
[3] 张剑,刘宏,张宁,等. 降钙素原及简化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预后的临床评估[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2):4937-4939
[4] 谌洪俊,欧江琴,刘良丽. 清肺保元汤联合西医治疗对重症肺炎患者血清IL-2,IL-6,IFN-γ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1):3000-3003
[5] 范铁兵,杨志旭. 重症肺炎证治体会[J].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73-74
[6] Mandell LA,Wunderink RG,Anzueto A,et al.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consensus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adults[J]. Clin Infect Dis,2007,44(Suppl 2):S27-72
[7] 刘大为. 实用重症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20
[8]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10):651-655
[9] 王慧敏,张冬,何慧洁,等. PSI评分在重症肺炎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当代医药,2012,35(19):40-41
[10] Marti C,Garin N,Grosgurin O,et al. Prediction of sever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Crit Care,2012,16(4):R141
[11] 陆晶晶,粱永杰. C反应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 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2):1653-1654
[12] Hohenthal U,Hurme S,Helenius H,et al. Utility of C-reactive protein in assessing the disease severity and complications of 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J]. ClinMicrobiolInfect,2009,15(11):1026-1032
[13] Espana PP,Capelastegui A,Salgado MJ,et al. Utility of two biomarkers for directing care among patients with non-sever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 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2012,31(12):3397-3405
[14] Horie M,Ugajin M,Suzuki M,et al.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value of procalcitonin in community-acIuired pneumonia[J]. Am J Med Sci,2012,343(1):30-35
10.3969/j.issn.1008-8849.2015.08.032
R563.1
B
1008-8849(2015)08-0878-03
2014-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