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古镇 四千年的矜持
2015-03-18陈晓丽
陈晓丽
“我家(jie)昆明人,哪点(die)不如人,象牙烟锅是叼春城,满链壳呢单车是带女人,毛呢裤子是系草绳,的确良的衣裳是一层裹一层……”
这是昆明特有的戏曲花灯,用地道昆明方言演唱,曲调轻快悠扬,每一个老昆明人都能随口哼唱。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这个曾经飘扬在昆明大街小巷中的曲调逐渐堙没在了历史的浪潮之中。今天,再要重温曾经的点点滴滴,我们只有前往位于昆明东南郊的官渡古镇。
四千多年的时光过去,昆明城不断蜕变,旧有的容颜已渐渐淡去。但官渡却依然保持她特有的矜持,像一个与城市毫无关系的局外人,任凭风雨变化,多少繁华逝去,依旧如许。
走进官渡古镇,踏上石板路,看着两侧古旧的老房子,伴着身边背着双手慢吞吞行走的老人,脚步也不知不觉地放慢,人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轻快的步伐变得轻松悠闲舒适起来。
古镇街头,身着艳蓝的阴丹兰对襟大褂,头戴同色头帕的大妈笑吟吟的在卖鲜花、小菜和特色小吃,不时有人前来询问,她们笑着回答,利索地拿货找钱。无人问津的空隙,便用地道的方言聊天说笑。
街边的老茶馆里,老人们在喝茶逗鸟,他们都是时常光顾这里的老人,多少年来相聚于此,彼此之间熟识默契又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话题多样而又层出不穷,说到高兴处,拿起桌上的烟杆抽上两口旱烟,烟雾喷散之间,自有一番悠然自得。
公园中的休息长廊里挤满了看唱花灯的人,手拿二胡、琵琶和其他不知名乐器的老人陶醉地演奏,中间的老头和老太太用地道的昆明方言认真地演唱,随着节奏和唱词还有相应的舞蹈与之配合。花灯小调的形式变数不多,但是内容特别丰富,生活中柴米油盐、吃喝拉撒都可编入其中,还可以随时插入调侃的小段子。因其用当地方言演唱,听得懂方言的本地人陶醉其中,随着调子打着节拍,听不懂方言的外地人听得半懂不懂,但也笑着融入这欢快的气氛里。两个唱花灯的艺人专门从黄土坡来到这里,两人风格“怪异”,上台唱的那位男扮女装,嗓子高亢,另一位默默坐着拉二胡,偶尔唱几嗓子,声音粗犷沧桑。 身体疲惫之时,随便找一家小店,喝一碗木瓜水,尝一尝“官渡三宝”,可谓旅途一大乐事。
饵块是“官渡三宝”中的第一宝,新建立的饵块传习馆使得近乎绝迹的手工制作饵块技艺得以复生,继续传承,老昆明“人工舂饵块,几里外闻香”的胜景再度重现古镇。
官渡的大妈肩背竹箩筐,沿街叫卖的麦粑粑,是官渡第二宝。古镇的粑粑由麦粉烘制而成,外形有点像烧饼,但比烧饼松软香甜,可口快意。刚出炉的粑粑非常烫手,传统上店家会提供筲箕来给顾客盛粑粑。
官渡第三宝是官渡米线,与昆明其他地方的小锅米线不同,官渡米线必须用小铜锅煮,其中的酸,需用地道官渡乡下人腌的菜勾勒,而鲜,得靠老火熬制的骨头汤;煮入洁白柔韧的米线,再点缀些新鲜肥韭菜和翠绿葱花;最后加上一勺红艳艳的辣椒油和一勺喷香的酱肉末,只吃得人心满意足,连抬头都顾不上。
吃完“官渡三宝”,若还有胃口,出门一路过去,满街都是烤臭豆腐、烤饵块的摊儿,还有豌豆凉粉、甜白酒、凉拌田螺、毛血旺、抓抓粉、米凉虾这些经典小吃,每一种品尝都是舌尖味蕾的一次盛宴。
走进官渡古镇,跟随着老昆明人悠然闲适的生活步伐,品尝着曾经独特多彩的味道,倾听着花灯滇戏缠绵而又沧桑的调子,那些随着时间长河慢慢远去的千年时光仿若一幅长卷铺展在了我们的眼前,惟愿时光不老,保存着老昆明点滴的官渡古镇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