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HBV 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 母婴垂直传播的免疫机制

2015-03-18梁月兰符生苗海南省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海口570311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乙肝月龄母婴

梁月兰 符生苗 (海南省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海口 570311)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危害世界人民健康的 全球性问题之一,据统计,母婴垂直传播为HBV 感染的主要途径,约占所有HBV 感染的30%~50%[1,2]。根据传染时机,HBV的母婴传播可分为三种途径:孕前感染、宫内感染和产褥感染,以宫内感染最为常见。我国为乙肝高发国,HBV 携带者比例超出世界平均水平近1 倍,其中,宫内感染发生率达37%。近年研究表明,以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HBIG)注射为代表的被动免疫可阻断HBV 宫内感染,为预防新生儿HBV 感染的有效手段。HBIG 为高效价抗HBV 免疫球蛋白,取自HBV 表面抗体(HBV surface antibody,HBsAb)阳性患者的血清,能够特异性中和游离HBV,同时激活机体的补体系统和体液免疫,协同将其清除于体外。研究结果显示[3],HBV的主要繁殖场所为肝细胞,而HBIG 不能进入肝脏,因此,在病毒入侵肝细胞之前进行干预是其发挥被动免疫效能的关键。目前,HBIG 的主要干预时机为新生儿出生后6 h 之内,本研究重点探讨分娩前母体HBIG 的效果及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研究对象为本院2011 年7 月~2012 年7 月收治并行自然分娩的94 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孕产妇为研究对象;年龄24~34 岁,平均(26.1 ±4.13)岁;病理类型:大三阳55 例,小三阳39 例。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排除标准:3 个月内有免疫治疗史;6 个月内有抗病毒治疗史;其他病毒交叉感染;人工分娩。采用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根据分组结果提前告知给药方案并征得孕妇及其家属同意。获得对照组31例,婴儿干预组(BBI 组)31 例,母婴共干预组(IMI组)32 例,三组患者在年龄、孕龄、病程、病理类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 >0.05)。

1.2 研究方法

1.2.1 干预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保肝治疗,在此基础上,IMI 组分别在母体孕28、32、36 周肌肉注射HBIG(200 U),并于婴儿出生6 h 之内肌肉注射HBIG(100 U);BBI 组仅在婴儿出生6 h 之内给予HBIG 肌肉注射(100 U);对照组孕妇及婴儿均不给予HBIG 干预。三组新生儿均按常规0、1、6 方案接种乙肝疫苗10 μg。乙肝免疫球蛋白为广东卫伦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乙肝疫苗为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酵母重组乙肝疫苗。

1.2.2 观察指标 所有新生儿均于6 月龄给予末次乙肝疫苗接种后取清晨空腹外周血,进行检测和分析。⑴血清HBeAg、HBsAg、HBsAb 及HBeAb 的定量分析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测定仪及其配套试剂(AULIA 200,北京大成);⑵血清HBV-DNA 的定量分析采用全自动荧光定量核酸检测仪(TL998A,西安天隆),试剂由宝生物公司提供;⑶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定量分析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ADVIA Centaur@XP,Siemens),试剂盒由上海逸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⑷全血T 细胞亚群的计数分析采用流式细胞仪(EPICS-reg ALTRA,Beckman),CD3+T、CD4+T 及CD8+T 淋巴细胞的荧光标记抗体由美国BectonDickinson 提供。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均以统计学软件SPSS17.0 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 表示,行t 检验或F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α 检验;检验水准: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标记物阳性率 各组患者标记物阳性率比较结果:三组新生儿HBeAg、HBsAg、HBV-DNA 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对照组为最高,母婴共干预组最低;HBeAb 阳性率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对照组为最低,母婴共干预组最高,见表1。

2.2 免疫球蛋白水平 各组新生儿6 月龄外周血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结果:婴儿干预组和母婴共干预组的IgG、IgM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gA 无明显组间差异(P<0.05),见图1。

2.3 补体水平 各组新生儿6 月龄外周血补体水平比较结果:三组新生儿的C3、C4 差异显著(P<0.05),以对照组为最低,母婴共干预组最高,见图2。

2.4 T 细胞亚型计数 各组新生儿6 月龄外周血T细胞亚型计数、CD4+T/CD8+T 比较结果:三组新生儿的CD3+T、CD4+T、CD8+T 淋巴细胞计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对照组为最低,母婴共干预组最高;CD4+T/CD8+T 比值无明显组间差异(P<0.05),见图3、图4。

表1 各组患者标记物阳性率比较[n(%)]Tab.1 Positive rate comparison of markers in each group patients[n(%)]

图1 各组新生儿6 月龄外周血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Fig.1 Comparation of peripheral immune globulin between groups

图2 各组新生儿6 月龄外周血补体水平对比Fig.2 Comparation of peripheral complement levels between groups

图3 各组新生儿6 月龄外周血细胞亚型计数Fig.3 Comparation of T cell subtype counts between groups

图4 各组新生儿6 月龄外周血CD4 +/CD8 +水平对比Fig.4 Comparation of CD4 +/CD8 + level between groups

3 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全球约5%的孕产妇为HBV 携带人群,而70%左右的围生期母婴传播患儿可发展为慢性乙肝,因此,HBV 垂直感染具有发病率高、治疗效果差的双重特点。有关母婴垂直传播的具体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概括如下[4,5]:(1)孕期子宫内壁机械性或炎性损伤使得胎盘屏障受损,HBV 通过母血进入胎儿循环系统;(2)胎盘滋养层细胞为胎盘屏障的首层防护膜,妊娠过程中胎盘滋养层细胞变薄,尤以孕中晚期最为明显,此为HBV 通过胎盘屏障发生幼儿感染的主要机制;(3)免疫细胞为HBV 繁殖的场所之一,可作为母体HBV 导入胎儿体内的重要载体;(4)此外,生殖细胞携带HBV 亦为新生儿发生HBV 感染的重要机制之一。

近年,被动免疫在HBV 的预防研究中受到关注,其典型代表HBIG 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表明[6-8],HBIG 联合乙肝疫苗肌注可发挥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的协同优势从而阻断HBV 母婴传播。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HBIG 对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确证,或是不同给药方案对疗效的影响,而对给予HBIG 后婴儿免疫系统的相关变化研究则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着重比较给药后婴儿体内免疫球蛋白及淋巴细胞的差异,探讨HBIG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相关机制。

HBV 经胎盘感染胎儿的时间主要发生在孕晚期,妊娠20 周后胎盘可将免疫球蛋白IgG 主动转运给胎儿,使胎儿获得被动免疫保护[9]。大量研究表明[10,11],自28 周起每月给予孕妇乙肝免疫球蛋白是一种经济和、有效的方法。本研究重点探讨分娩前母体肌注HBIG 的效果及被动免疫机制,因而分别选取妊娠第28、32 及36 周为HBIG 干预点。HBIG 是将乙肝疫苗免疫健康人后采集的高效免疫球蛋白抗体,其有效成分主要是高滴度的HBsAb。我们的结果显示,母婴共干预组新生儿可获得最低的HBeAg、HBsAg、HBV-DNA 阳性率及最高的HBe-Ab 阳性率,提示分娩前母体连同婴儿干预相较单纯婴儿干预可提高HBIG 的被动免疫效果,HBV 复制得到较好的控制。但是,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进行HBIG 干预,婴儿6 个月时HBsAb 均无显著差异,说明HBIG 主要是通过对其下游免疫调节发挥作用。

HBIG 作为一种高效能的免疫球蛋白抗体,其中的HBsAb 与体内HBsAg 结合后,激活补体系统并增强体液免疫。我们通过免疫学检测发现,三组新生儿的C3、C4 补体水平以母婴共干预组为最高,对照组最低;在免疫球蛋白方面,母婴共干预组的IgG 与IgM 相对婴儿干预组亦占有一定优势。提示分娩前母体干预能有效提高其母体体液免疫功能,效果优于直接对婴儿的HBIG 干预。

HBV 的清除主要依赖于特异性T 淋巴细胞的免疫激活。T 细胞按功能可分为不同的亚型,CD4+辅助性T 细胞和CD8+杀伤性T 细胞是两种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两种细胞及其比例对于机体免疫状态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12],在慢性HBV 感染过程中,病毒特异性T 细胞有耗竭性征象,对抗原的应答能力薄弱,是HBV 长期定植的免疫学基础。本研究结果显示,母婴共干预组的CD3+T、CD4+T 及CD8+T 淋巴细胞计数均处于优势地位,同时,CD4+T/CD8+T 比值水平与其他各组无显著差异。提示HBIG 可提升细胞免疫的整体水平,从而代偿病毒特异性T 细胞的耗损过程。

综上所述,母体HBIG 注射能促进母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降低母体中病毒含量。此外,可能使新生儿产生抗原-抗体反应,缓解HBV 病毒所诱发的T 淋巴细胞耗损,最终发挥其对HBV 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作用。

[1]Kumaresan Y,Fung SK.Chronic hepatitis B in pregnancy:uniqu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Korean J Hepatol,2011,17(1):1-8.

[2]刘 琳,罗秋兰,谭烈明,等.孕妇及新生儿注射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研究[J].广西医学,2014,36(1):85-87.

[3]Huaibin Z,Yu C,Zhongping D,et al.Protective Effect of Hepatitis B Vaccine Combined with Two-Dose 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on Infants Born to HBsAg-Positive Mothers[J].PLoS One,2011,6(10):e26748.

[4]丁 洋,窦晓光.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机制及阻断策略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3):3362-3366.

[5]高 争,谭乐静,王晓红.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11):1411-1413.

[6]何卫华,郭 芳,金晓舟,等.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01):71-73.

[7]李卫国,张金良,王合群.不同乙肝病毒感染状态的孕妇经被动免疫后所生婴儿乙肝病毒感染情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04):633-634 +636.

[8]Yousef Y,Mohammad K,Hamid-Reza M,et al.Active-passive Immunization Effectiveness Against Hepatitis B Virus in Children Born to HBsAg Positive Mothers in Amol,North of Iran[J].Oman Med J,2011,26(6):399-403.

[9]黄 英,童 惠.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05):458-460.

[10]石紫云,王亚琴.不同方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阳性孕妇宫内传播的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7):255-257.

[11]陈志英,王丽芳,张永茂,等.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 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2013,35(9):1326-1327.

[12]丰 琳.乙肝疫苗联合免疫球蛋白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 (16):77-78.

猜你喜欢

乙肝月龄母婴
乙肝知多少?——带您走出乙肝误区!
乙肝妈妈:我该如何孕育一个健康宝宝?
湖州33月龄男童不慎9楼坠落上海九院对接“空中120”成功救治
点亮婴儿房,母婴灯具搜集
提高育肥猪出栏率合理的饲养密度
不同月龄荷斯坦牛产奶量的研究
喜忧参半的母婴产品“海淘热”
不同月龄婴儿ABR正常值分析
我哥这10年的悲欢离合乙肝路
乙肝抗体从哪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