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教师课堂隐性控制能力的理论研究

2015-03-17袁媛

新课程·上旬 2014年12期
关键词:能力结构

袁媛

摘 要:有效控制课堂,是教师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重要因素。教师对课堂的隐性控制能力是实现有效控制的基础和前提。从教师能力和课堂隐性控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幼儿教师课堂隐性控制能力的结构因子以及能力指标。

关键词:隐性控制能力;能力结构;能力指标

一、教师隐性控制能力的内涵界定与分析

研究教师的课堂隐性控制能力,首先,要对能力的概念进行界定。我国心理学者李忠孝认为,能力是一个人符合活动要求并且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综合心理特征。郑其恭等学者认为,能力是个体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过程中所具备的影响活动质量和成效的各种心理特征或素质的综合。罗树华等学者认为,能力是不同的个体以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为基础,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能够保证某种任务完成的能动力量。从上述研究来看,我们可以把能力看作是个体在一定的活动情境中基于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直接影响活动目标达成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其次,对教师课堂教学中隐性能力的分析。作为显性控制的对立面,教师对课堂的隐性控制往往分两种情况:一是被教师意识到的或者所预期的控制效果;另一种是教师没有意识到的或者没有预期的控制效果。笔者以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采用暗含的、间接的、非明示的方式呈现教育内容、施加教育影响而使学生朝着符合要求的方向发展,即为课堂隐性控制的实现。而教师在对课堂教学活动实行隐性控制时所体现出的种种能力,即可认定为教师课堂隐性控制能力。

二、幼儿教师课堂隐性控制能力构成探讨

教师课堂隐性控制能力是建立在合理的能力结构基础上的。所谓结构主要是指教师隐性控制能力组成部分的搭配和组合,体现的是由多种单向能力组合而成的综合力。美国教育家杰克逊把教学划分为“行动前”和“行动中”两阶段,“行动前”是指教师在教学前的备课、评估与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的阶段,“行动中”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阶段。其后教育家克拉克和彼得森提出了第三个阶段,即“行动后”阶段,即教师的课后评价并对下一阶段教学进行决策的阶段。笔者以为,幼儿教师课堂隐性控制能力结构构成如下:

1.教学准备的隐性控制能力

首先是教学规划的隐性控制能力,包括制订教学计划、把握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难点等。其次是教学环境的隐性控制能力,包括教学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等的营造与把握。

2.教学实施的隐性控制能力

一是对课堂系统把握的隐性控制能力,主要包括把握教学节奏、调整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以及调整教学策略等;二是对教学技巧掌握的隐性控制能力,主要包括选择提问方法和内容、设置教学图片内容以及处理教学失误等;三是对课堂管理的隐性控制能力,主要包括课堂纪律管理、解决课堂突发问题等;四是幼儿教师自身的隐性控制能力,包括运用体态语言、自我情绪控制等。

3.教学评价的隐性控制能力

主要包括评价时机把握、评价方式选择、评价语言运用、评价场合安排等隐性控制能力。

三、幼儿教师课堂隐性控制能力指标研究

为深入了解幼儿教师课堂隐性控制能力,笔者根据中国学者顾怜玩编写的《课堂教学的观察与研究》、吴康宁编写的《课堂教学社会学研究中的现场观察》、吴也显编写的《现代小学教师教学基本技能》、郑金洲编写的《课堂掌握艺术》等著作中提出的主要思想以及美国国家教师专业教学委员会(BPTS)有关教师教学技巧的标准、美国州际新任教师评价与支助协会(NTASC)有关教师教学技巧的规定标准,编制了关于教师课堂隐性控制能力的指标,目的是从质性的角度展开描述。

参考文献:

[1]李忠孝.能力心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李先国,胡耀华,李忆华.隐性课程研究的启示[J].基础教育参考,2004(12).

[3]王丽菲,颜芳英.开发隐性课程,促进幼儿全面发展[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6(2).

[4]刘殊芳.隐性课程建设刍议[J].教育评论,1998(1).

?誗编辑 王梦玉

猜你喜欢

能力结构
基于儿童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把握
社会资本视角下行业协会商会能力模型构建研究
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当前高中学生的能力结构现状及提升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