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县草莓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2015-03-17■刘鹏
■刘 鹏
位于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的保定市满城县,草莓产业是当地富民强县的特色支柱产业。满城县草莓产业始于1953年,至今已有62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草莓的主产区之一,享有 “中国草莓之乡”的美誉。 “满城草莓”品种丰富,品质优良,种植面积广阔,1985年, “满城县草莓研究所”挂牌成立,成为我国第一个县级草莓研究所。第二年,满城县被农业部命名为 “全国优质草莓生产基地县”,全县草莓种植面积已占到全国的1/10。进入21世纪,满城县草莓产业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在2013年进行的 “河北省农产品十张特色名片”评选活动中, “满城草莓”跻身其中。截至目前,全县草莓种植面积为4.95万亩,总产量达9.6万吨,年产值4.2亿元,为全县莓农人均增收1235元,草莓产业成为满城县推动县域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 “第一产业”。
满城县草莓产业发展的优势
(一)产业基础良好
第一,地理区位与交通优势。满城县位于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北距北京140km,南距石家庄120km,东距保定17km,毗邻京津两大消费市场,市场需求旺盛,与易县、清苑、顺平、徐水等县相邻,地理位置优越;107国道横穿县城,张石、保沧、保阜等多条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形成了“九横十二纵”的复杂交通网络,道路全长达46.4km,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第二,气候与水源优势。满城县位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当地的 “一亩泉”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与矿物质,水质优良,水源充足,可与崂山矿泉水媲美,为草莓生长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条件。第三,园区化发展趋势日益显现。为实现 “万亩草莓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发展目标,满城县通过土地入股、大棚租赁、管理提成等多种形式,在全县推行 “市场+龙头+园区+农户”的经营模式,累计投资7873万元,相继建成 “富赛” “沃土” “绿波”等10个大型专业园区,园区面积达5500余亩。同时,加快园区内部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建设,示范推广立体栽培、脱毒种苗应用、智能化温湿控制等先进技术,极大提高了园区的承载能力与生产效率。
(二)优良品种不断涌现,高新技术层出不穷
第一,品种丰富,品质过硬。满城县坚持走 “品种创新带动品质升级”的发展道路,积极培育与引进 “高产、优质、适种”的草莓新品种。从最初仅有 “鸡冠” “鸡心”两个本地品种,到20世纪80年代 “丰香” “全明星”等国外品种的引进与推广,再到如今“红颜” “阿尔比”等新品种的不断涌现,62年间,满城县先后种植推广品种近50个,成为全国品种更新换代的“首选之地”。目前,全县草莓主栽品种涵盖了欧美、日韩两大系列共20余个,品种更新速度在全国首屈一指。优良的品种不仅起到了增产增效的作用,还带来了过硬的品质,成为满城草莓畅销海内外的有力保障。
第二,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满城县秉持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依托河北农业大学、保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保定市草莓研究所等高校科研机构,相继成立了草莓研究所、草莓良种无病毒苗繁育中心,研发推广的硫磺熏蒸、黄板诱杀等技术明显减少了病虫害对产量的威胁;雄峰授粉保果、生物灯补光破休眠等技术极大提高了草莓的质量与产量;膜下滴灌、髙畦地膜灌溉等技术继续践行了 “节水与绿色并行”的发展思路。截至目前,全县已示范推广新技术达15项,并实施科技攻关项目12项,其中还有4项通过了省级鉴定验收,草莓成为满城县当之无愧的 “科技果”。同时,为拉长鲜果的上市期,填补夏季草莓销售的 “市场空白”,满城县利用露天栽培、小拱棚、日光温室等多种栽培模式,将草莓的上市时间由20多天拉长至240多天,基本实现了草莓的四季供应,并创新发展出“草莓—番茄”的 “满城套种模式”,加快了农民增产增收的步伐。
满城县草莓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销售模式落后,品牌建设滞后
第一,销售模式影响销售价格。目前,满城县草莓销售80%以上仍以家庭为单位,采取 “就近销售”、 “等客上门”等单一销售模式,缺乏 “订单销售”与稳定的供销渠道,导致多数莓农在与买主的谈判中处于被动地位,易形成 “买方定价”的局面,“莓贱伤农”,造成当地草莓销售价格长期低于公允价格。
第二,专业合作社发展 “流于形式”。目前,为实现莓农 “抱团发展”的目标,满城县先后成立了 “合发”“丰农”等专业草莓合作社10余个,但大多缺少理事会、监事会等内部管理机构,组织内部缺少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无法为成员有效分散市场风险,莓农缺乏参与合作社的意愿和积极性,造成了合作社发展 “流于形式”的现状。
第三,自主品牌尚未 “做大、做强”。近年来,满城县涌现出 “绿赛”“明花”等一批草莓自主品牌,并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2005年,农业部认定 “绿赛”牌草莓为无公害农产品;“明花”牌草莓酱荣获 “轻工业部博览会银质奖”; “壮”牌草莓酒被评为“河北省贵宾果酒” “河北省名优果酒”,并曾荣获 “澳门国际博览会金奖”。但作为草莓产业 “领跑者”的满城县, “满城草莓”尚未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当地草莓 “品牌群”中缺少独当一面的 “旗舰品牌”与龙头企业,品牌建设仍处于 “杂、散、乱”状态,缺乏品牌整合与品牌维护的意识,品牌效应尚未凸显。
(二)专业人才捉襟见肘,连作障碍日益突出
第一,劳动力不足阻碍产业发展。众所周知,草莓种植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进行精细化管理,劳动力需求量大,是能解决农村地区闲置劳动力就业问题的 “富民产业”。但由于农业 “靠天吃饭”的性质,加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频繁, “上月无人问津,如今抢购一空”的现象司空见惯,务农收入偏低且不稳定,致使满城县约90%的青壮年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于是,留守农村的老人、妇女及儿童便成为草莓生产的 “主力军”,造成了农忙时劳动力捉襟见肘的现状。
第二,人才匮乏制约产业腾飞。人才是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如今栽培技术的更新升级,对 “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目前,满城县草莓的生产技术基本依靠河北农业大学的无偿援助,自主研发能力不足3%,据调查,满城县莓农95%以上为高中及以下学历,而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莓农不足5%,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层” “断流”现象。专业人才的匮乏降低了产业发展的弹性与 “续航能力”,成为制约满城县草莓产业更进一步的一大瓶颈。
第三,连作障碍成为 “最大隐患”。连作 (重茬)障碍指因连续种植同种 (或同科)作物导致的生长发育不良、产品品质下降等现象。草莓属蔷薇科作物,易受连作障碍的 “侵扰”,而随着满城县草莓无性繁殖与种植年限的增加,连作障碍日益突出,栽种前的土壤消毒成本逐年递增,为维持现有产量,莓农只能加大化肥与农药的施用量,又造成土壤板结、病虫害加剧等不良后果,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深加工能力不足,内外贸比例失衡
第一,以鲜食为主,深加工能力尚属初级阶段。满城草莓以鲜销为主,以 “新鲜、营养、美味”为最大卖点,大多以鲜草莓直接装箱销售的形式进入市场,占销售总量的90%。产品深加工以草莓汁、草莓酱、草莓罐头、草莓酒等初级形式为主,目前,全县拥有绿源食品厂、东马罐头厂、玉川酿酒厂等专业草莓加工企业18家,但深加工能力与临近的顺平鲜桃、阜平大枣等知名产业集群相比差距明显,产品附加值偏低。
第二,分档包装意识淡薄。现有深加工产品大多以粗包装、简易包装为主,分量不足、混等混级的现象屡禁不止,缺少清洗、抛光、分级等商品化处理流程,消费者难以通过包装分清产品的等级与档次,导致产品价格一直提不上去。
第三,内销外贸比例不合理。满城草莓内销以保定、北京、天津、石家庄、东北三省等临近市场为主,全国市场占有率达30%;外贸销往美国、日本、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220万美元,国际市场占有率仅3%。由于受草莓本身不耐贮存的属性及现有贮藏保鲜技术的限制,莓农形成了 “就近销售”的 “短视行为”,出口产品以冷冻草莓及初级粗加工产品为主,加上近年来国际上 “绿色壁垒”政策的盛行,果品出口更是成为“贸易歧视”政策的重点打击对象,导致出口渠道受阻,贸易摩擦频繁,从而进一步削减了莓农开拓国际市场的热情。
促进满城县草莓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
第一, “草莓—文化—旅游”互动式发展。满城县历史悠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拥有汉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花会等地方特色文化及汉墓、柿子沟、龙潭峡谷等众多旅游景点。应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及旅游景点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定期开展 “草莓音乐文化节” “草莓采摘生态游”等系列活动,并结合柿子、鲜桃等其他满城特产,打造几条独具 “满城特色”的 “精品旅游线路”,形成草莓产业与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优势互补与良性互动,使特色草莓旅游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点,进而继续拉长加粗产业链条。第二,注重包装设计,实行 “分级式包装”。从果形、色泽、果实横径等方面对产品进行分档分级,对高品级草莓 (特等品、一等品)进行精细化包装,将满城当地悠久的文化与特色旅游景点融入产品包装中,提高满城草莓的商品辨识度;对中低档草莓 (二等品及以下)进行简易化包装,降低包装成本,注重包装的实用性,利用更加 “亲民”的价格抢占中低端市场。第三,打造草莓 “旗舰品牌”。通过对现有注册品牌进行联合、融合、整合,重点打造2-3个 “潜力高、信誉好、前景优”的草莓品牌,通过品牌的 “乘数效应”,尽快形成一批 “区域品牌群”,树立品牌维护与品牌增值的意识,进而打造更具影响力的 “地理标志产品”。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防治连作障碍
第一,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将自主培养、委托培养、外部引进等模式相结合:邀请河北农业大学在农业经济、草莓栽培、食品加工等方面的专家在当地进行定期培训与巡回讲座,通过 “点对点” “面对面”的方式,尽快提高莓农的生产技能;与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等省内大专院校的果树学相关专业建立合作关系,采用校企联合、定向招生的形式,实施 “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感情留人、高薪聘请、政策吸引等方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第二,利用科技特派员进行 “职业农民”培训。为了尽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 “职业农民”,可在每个草莓种植村选派2-3名科技特派员,长期指导和带领当地的莓农升级种植技术、完善管理方法,科技特派员要经过严格选拔,实行“竞聘上岗,择优录用”制度,确保“专业技能过关,技术素质过硬”的候选人员能够脱颖而出,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第三,多渠道防治连作障碍。在发展 “草莓—番茄”套种模式的前提下,丰富间作套种品种,增加辣椒、大蒜等间作套种新品种。同时,将草莓与禾本科植物进行轮作,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从而降低病虫害的发病率。在草莓采收后,及时采取清除残留植株、揭膜淋雨、土壤消毒等防范措施,破坏病原菌的栖息场所。条件允许的地区还可推广 “无土栽培”技术,完全采用人工基质或营养液进行草莓培育,可彻底解决连作障碍。
(三)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优化现有贸易结构
第一,发挥专业合作社的规模经济效益。完善合作社的内部运作机制,逐步规范理事会、监事会等内部管理机构,建立最低收购价格与市场价格保护机制。坚持 “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健全合作社的社员股金、民主管理、利益分配、监督约束等制度,让社员看到真正的实惠,使合作社成为全体成员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联合体,最终形成合作社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
第二,合理分配产品贸易方向。根据现有草莓品种的特性,适当调整贸易结构:将口感上佳、不耐贮存的品种 (如 “丰香” “静香”等)主攻国内鲜食市场,开展 “标准化繁育”体系与 “提纯复壮”工程,进一步优化产品的口感与外观,继续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将口感稍差、产量较大的品种 (如 “全明星” “达赛莱克特”等)主要用于深加工产业,丰富深加工产品种类,根据不同国家的口味偏好与饮食习惯,适当调整相应产品的市场投放量,如欧美国家对草莓罐头、浓缩草莓汁的市场需求量大,而日韩等亚洲国家对草莓酱、草莓酒有着独特的偏好。只有做好市场细分,才能实现 “因地制宜、适地适销”。
第三, “主动出击”应对贸易壁垒。尽快建立农产品出口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完善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及时为企业发布预警信息。同时,对于违反WTO非歧视原则,对满城草莓人为地设置高于本国农产品检验标准的 “贸易歧视”行为,应根据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的相关条款进行积极抗辩,变 “被动应战”为 “主动出击”。
结论
拥有 “水果皇后” “水果牛奶”“早春第一果”等诸多美称的草莓,是满城县富民强县、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近年来,满城县草莓产业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在品牌建设、专业人才、内销外贸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我们必须 “对症下药”,进一步稳固满城草莓在同行业中“领跑者” “领头羊”的地位。
参考资料
1.潘锐,张秀丽.领跑草莓三十年——满城县草莓产业促农增收纪实[N].保定日报,2010-03-16(A01).
2.李文亮,葛西劝,徐华.满城尽是草莓红[N].河北日报,2014-12-21(001).
3.中共满城县委宣传部.高品质水果“皇后”——满城草莓[EB/OL].共产党员网.http://news.12371.cn/2013/01/25/ ARTI1359072964133510.shtml,2013.01. 25.
4.孙亚范,余海鹏.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合作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2,(6):48-58,71.
5.张永升,张辉,陶佩君,等.河北省草莓产业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7):204-207.
6.张春利.满城县域经济率先崛起的思考和建议 [J].统计与管理,2013,(1):90-1.
7.,黄龙生,刘甲午,等.保定市草莓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05):53-4,100.
8.孙晓然,杨蕾,杨伟静.满城县草莓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大众商务,2009,(4):257,243.
9.陈丹,王健力.我国农产品出口如何应对绿色壁垒[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4):4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