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化分层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2015-03-17吉林省龙井市老头沟镇小学校崔桂玉
吉林省龙井市老头沟镇小学校 崔桂玉
学生的身心发展在一定年龄段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但由于受生理素质、环境、教育以及个人的努力程度的影响,同一年龄段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又表现出特殊性和差异性。“差异教学”正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的个性,为满足学生个别学习需要而采用的教学方式。本文试从自身实践入手,理论联系实际,对“差异教学”的实施策略作一些探讨、总结和反思。
一、差异分析
第一,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由于家庭、社会背景不同,有的学生已是计算机领域某一方面的“小专家”了;而有的学生一切要从零开始。
第二,学生兴趣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是“电脑迷”,会去认真听教师讲解,积极钻研;而有些学生则把注意力集中在游戏和聊天上。
第三,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乐于并且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学生则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如果对这些不同知识和情感水平的学生进行相同内容、统一进度、同一方式的教学,势必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基础差的又会“吃不了”,加剧厌学情绪。
二、动态分层
差异教学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最终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充分发展。为了有效地实施差异教学,必须要完成差异的测量和调查。如学生存在哪些差异?智力上的、技能上的、态度上的、方法上的还是心理上的?他们各需要什么样的特殊教育?只有了解学生存在的差异,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对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实施“差异教学”。测查应是动态的,因为学生的差异具有阶段性。测查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如观察、问卷、测验、交谈等多种方式。新学期一开始,我就通过观察、座谈、询问及问卷调查等方法,根据他们的基础知识、技能、学习兴趣、认知风格以及实践经历等方面的差异,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基础层、提高层、发展层。在实际教学中,我把六人分为一个小组,其中每层次各两人。各小组在学习中形成组内互助、组间竞争。学生分层会随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动态地进行调整,从而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努力。
三、实施策略
(一)目标分层
所谓目标分层,就是要承认学生所存在的差异,将原来划一性的教学目标改为由学生自行选择的弹性目标。根据学生分层,将目标大致分为: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对基础层学生,目的是达标,重点“抓基础、养习惯、带着走”,即达到基础性目标;对发展层学生,教学目标是拔尖,加大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要求他们实现发展性目标;对大多数的提高层学生,目标是整体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学和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学习、研究能力,努力实现提高性目标。教学中,教师不要定太多的条条框框,应该让学生尽情地发挥,并要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任务分层
任务分层与目标分层具有相当的一致性。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我们把任务也分成三个层次,学生可根据自己情况选择不同的任务和进阶任务,目的是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同时也利于学生不同个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 如在高一学期,为了让学生回顾在初中学过的Word中表格的制作,我设计了“制作象棋棋盘”这个内容,并制定了三层任务。这种任务的分层,能够适合各层学生的需求,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任务又是弹性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和进阶。
(三)教学分层
演示性探究。这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所采用的一种探究方法。学生通过模仿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些演示操作,达到“巩固基础,按部就班,模仿提高”的探究目的。
导向性探究。适合于有一定基础,但进行自主探究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学生根据教师预设的完成某一项任务的路径,通过教师制定的递推式图表的引导来完成对该任务的探究,目标是“串好主线,预设悬念,循序渐进”。
自主性探究。适合于有基础、有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只确定探究方向,并不锁定具体的任务,学生根据方向开展探究活动,目标是“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形成风格”。
当然,对各层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解惑释疑,并将个别释疑和集体释疑相结合。我校多媒体教室的网络教学系统具有广播教学、分组教学、文件分发等功能,可以方便实现上述功能。
(四)作业分层
教师依据学生的差异,本着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机会的原则,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并从质和量上分出不同的档次。
“量”指设计的练习和作业题应符合不同学生的差异需求。可设计必做题、选做题,使学生的练习和作业具有弹性,实现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
“质”指作业的质量应分档设计。一般可按问题难易程度和涉及问题的多少分为基本题、变式题和综合题,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完整、正确地解决基本问题和一些变式问题,达到大纲规定的学习要求。在此基础上,要设计一些综合性问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解决。基础差的学生完成模仿练习即为合格,基础好的学生可自行设计风格各异、图文并茂的网页。
(五)评价分层
首先,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包括课前、教学过程中和一节课结束时的评价。课前评价主要是教师根据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准备情况、智力水平、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了解,发现学生间的差异所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会及时获得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一节课结束后,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其次,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差异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催化剂。基础好、进步快的学生,自信心较强,对他们的评价要严格,不但要求他们能够正确解答教师布置的任务,还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自卑心较强,应尽量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他们时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差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实用性较强,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实践与探索,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再下苦功。教师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只有将差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在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以及心灵情感的交流等方面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体现教育机会的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