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样的材料,别样的精彩—例谈议论文写作中的“一材多用”

2015-03-17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吴忠高级中学马玉芳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21期
关键词:论据胡适事例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吴忠高级中学 马玉芳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和考试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种作文现象:学生的作文中有自己的论点,却没有典型充分的论据来支撑。我们知道,任何伟大的观点,如果没有典型充分的材料来保证,都是苍白无力的。许多学生经常为论据材料的贫乏而大伤脑筋。甚至出现了有的学生为了凑够字数一句话在作文中反复的说,更有甚者,对其作文题目材料进行抄袭和扩写。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和学生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有关系。但也不排除学生不会使用材料,不会让现有的材料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即“一材多用”。

那么如何做到“一材多用”呢?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引述材料尽量往论点上靠拢

在考试中,我们发现如果考生平时积累的作文材料不多,再加上考场上能够想起来的不一定就能用上,其实有些看起来与作文题目关系不大的作文素材,经过巧妙的处理,就可以转化成考场作文的材料,为我所用。比如,引用的都是胡适这位名人的事例。

片段一:胡适一生曾名满天下,却又谤满天下。他从不以激烈的言辞攻击别人的批评,而是虚心的接受别人的批评。这不是懦弱卑下的表现,而是一种谦谦君子之风。假使,胡适不能正确的接受他人批评,他会有如此高的文学成就吗?所以说,接受批评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

片段二:胡适一生名满天下,同时又谤满天下。他有一句名言“宽容比自由更重要。”他从不以激烈的言辞攻击别人的批评,这不是懦弱卑下的表现,而是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之风。假使他不能宽容的对待别人的批评,也就不能有如此高的成就,只能将自己锁在自己的文学里。所以说,宽容是一种追求,一种境界。

都是胡适的例子,片段一证明观点:人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片段二证明观点:人要学会宽容。同一个例子,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甚至适当的处理一下,尽可能把材料往话题上靠拢,结论紧扣论点,围绕论点展开论述。就成为证明各种论点的有用材料。可以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二、根据论点突出材料中的某个方面

一个材料往往牵扯到方方面面,可以证明各种不同的论点。考生在引用的时候要针对不同的论点,有意识的选用材料中的有用部分,适当的加以扩充渲染,材料中的其它部分可以忽略不计。这同样可以达到“一材多用”的目的。比如,引用越王勾践这个事例。

片段一: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因为勾践背负复国梦想,胸怀耐心,隐忍数年终成大业,这也印证了古人的话;“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隐忍便成了君子成功路上的试金石。

片段二:他,举起锄头,挥汗如雨。辛勤劳作在田间。非己种而不食,非妻织而不穿。他不是普通人,他是勾践!每天回到家,他都睡在柴草上,尝着苦胆。“十年生育,十年聚财。”虽然他过着卧薪尝胆的艰苦岁月,但心中依然不会忘记,自己怎样变成夫差的马夫,自己又怎么受尽夫差的凌辱。他不敢忘记自己的子民期待他回国重操大业的殷勤期盼,就这样坚持着,在坚持中广纳人才,实行改革。终于,“三千越甲可吞吴”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是坚持让他重回故国,重操大业,重振山河。没有坚持,他又怎能从一个败寇转变为胜者,没有坚持,他又怎能让他的子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没有坚持,他又怎能给他故国生的希望!哪里是通向成功的道路?坚持给你方向!

片段一证明观点:人要学会隐忍,“小不忍则乱大谋”。片段二证明观点:只要坚持就能成功。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只要我们有意识的选用材料中的有用部分,适当的加以扩充和渲染,就能为我所用,证明不同的观点。

三、对事例进行深挖掘、变角度,稍调整

第一,透过客观事物的表象,挖掘事物的深层意蕴,通过由表及里的开掘能获得全新的角度。

在学生的作文里还经常用到司马迁的事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由表及里的开掘事例的深层含义。就能有所创新,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司马迁受父亲熏陶,从小立志写史著书,来确立观点:有志者事竟成。选材时写司马迁年少时就博览群书,广泛涉略,多次游历,终于著成史书——《史记》。可以确定观点:博学与专精。在从另一个角度选材如身受屈辱,发愤著书,逆境成才。来写逆境成才这样的观点。再选另一个角度:长期刻苦写作,历时十余年,写就了一百三十篇五十余万字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以确立观点:梅花香自苦寒来或滴水穿石的启示。从司马迁的人物事迹中,透过事情的表象,挖掘出这么多的深层立意来,令人耳目一新。

第二,不走常路,另辟蹊径。

霍金这个人物事迹,适合的立意一般是逆境成才、不怕困难挫折或怀揣梦想的人。但有一次发现,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在许多人的眼中,霍金是不幸的。但是,他却不这么认为。正是风华正貌干事业的年龄的他,却因疾病弄了个半身不遂,常年坐在龙椅上,整天面对着无趣的电脑。但是,为了找到自己的幸福,他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没有向命运低头,他以顽强的意志创作了惊世之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这本著作就是他的幸福。看到了自己的成就,他幸福的笑了。作为一个高度残疾人,他却做了一些正常人都难以完成的事。他战胜了命运,战胜了自己,他用自己顽强的意志向人们诠释了他的幸福。”,可以说由一个陈旧的实例却得出了一个新颖的结论。通过对霍金不是不幸的而是幸福的人的阐述,有力的证明了“幸福”的论点,独具匠心、别出心裁。

因此,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应该教会学生在写作储备不足的时候,对已经占有的材料进行一番打理,发掘每一个材料的多方面的意义,就能使已有的材料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然,在实施作文“一材多用”时,我们必须明确这样的宗旨:不是有了几个材料就不再需要积累了,要想从所积累的材料中筛选出最好的能够揭示议论话题的材料,然后灵活地巧妙地使用。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首先要善于积累材料,尤其要善于积累新材料,并且能够对所积累的材料进行全方位的挖掘和剖析。让我们永远记住:只有勤积累、勤思考,材料的运用方可游刃有余;只有勤积累、勤思考,才能写出更好的考场作文。让我们用好论据来充实文章内容,让论据之花在我们的笔头尽情绽放,给读者带来满纸芬芳。

猜你喜欢

论据胡适事例
《胡适》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尊经或贬经?——胡适等人对“六经皆史”的不同解读
有感于胡适的读书“四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