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素质与素养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2015-03-17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露水河第五中学王克明
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露水河第五中学 王克明
一、素质与素养诠释
(一)素质
素质是人的生理上原来的特点、事物本来的性质、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是与生俱来的生理特征,即遗传素质。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
第一,《辞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为:一是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二是事物本来的性质,三是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应是第三个定义,那就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
第二,“素质”沟通的效率与层次可概括为素质。层次高低取决于人的单技术知识深度或多知识修养广度、沟通方式的丰富性和准确性,人生观价值取向,情商第三,所谓素质,本来含义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即生理学上所说的“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按此,定义素质为;当你将所学的一切知识与书本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那种东西,想来就不无道理
第四,“素质”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量。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就特别强调作为英雄和伟人的素质方面。在他看来,“忠诚”和“识度”是识别英雄和伟人最为关键的标准
第五,“素质”是指人的体质、品质和素养。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一个有学识不具备教育能力的人可以从事别的职业,但不能从事教师职业。
第六,“素质”又称“能力”“资质”“才干”等,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它反映的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员工的知识、技能、个性与驱动力等。素质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起点,是决定并区别绩效差异的个人特征。
(二)素养
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时应具备的素质与修养。它是指一个人在品德、知识、才能和体格等诸方面先天的条件和后天的学习与锻炼的综合结果。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
1.修习涵养
《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宋陆游《上殿札子》:“气不素养,临事惶遽。”元刘祁《归潜志》卷七:“士气不可不素养。如明昌、泰和间,崇文养士,故一时士大夫,争以敢说敢为相尚。”郭沫若《洪波曲》第八章:“他虽然是一位经济学专家,而对于国学却有深湛的素养。”
2.平素所供养
《后汉书·刘表传》:“越有所素养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众来。”
素养一般指家教,类似于修养类的,和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 素质多指文化知识方面。素质是认得外在表现而素养是认得精神情态,可以说先有素养,然后才有素质。
二、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教育要避免纳入应试教育的轨道,我们就必须认识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的诸多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教育目的上,素质教育追求学生素质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应试教育旨在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
第二,在教育对象上,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则把学校工作放在少数所谓优秀的即有升学前途的学生身上。
第三,在教育内容上,素质教育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全面开花”,把几项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应试教育则只重智育,片面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教学生学习如何做人。
第四,在教育方法上,素质教育注意在一定共同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因材施教;应试教育则只是对少数学生提出“升学”的统一要求,并没有实现因材施教。
第五,在教育评价上素质教育要求从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素质水平;应试教育则把考试作为惟一的评价方法,将分数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
第六,在教育结果上,素质教育“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或者每个学生“及格+特长”模式;应试教育则只有少数人升学,获得成功,而大多数学生的才能被忽略,以失败者的心态走向社会。
从上述两种教育的“对立”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由于应试教育存在着如此众多的负面消极因素,所以才激发、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
三、如何实施素质与素养在教育教学中
第一,实施素质教育要从转变观念抓起,特别是各级领导的观念。
首先是领导的认识,同时还要社会形成共识。为此,要反复宣传,取得各方面的支持、理解,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第二,实施素质教育,要有一个较好的大环境。
现在全国大环境在逐步形成,但还谈不上完善。再有一点,即今后不能再人为地搞重点中学,把人力、物力、财力、捐助,全往里面投,这样势必削弱了其他学校,就会出来一些薄弱的学校,办学条件、领导和师资力量都很差。 改变这些学校的面貌,校舍、设备往往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校长和老师,一个好校长带一批好老师就能办出一所好学校。
第三,要构建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有效的导向机制、有力的制约机制、科学的评估机制、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等。
第四,要搞素质教育,就必须对校长、师资有更高的要求。
应当看到,搞素质教育很不容易,而搞“应试教育”倒反而比较容易,最简单的办法,每天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经常考试就行了。素质教育就不能这样,要研究很多的教育方法。实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就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加强教学方法的科学研究,怎样用最少的时间能教得最好,获得最佳的效果。
综上所述,要想搞好素质教育,走出有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使教育真正的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拜托出来,做到有实效的素质教育,就必须结合国人的特点,首先加强教师队伍的素养,只有有素养的教师队伍及领导层,才能培育出有素质的孩子;只有有素养的教师队伍,才能率先为范,言传身教。其次加强教育体制的正向导向,引导方向的确立,才能使方向更加明确。再次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最有力的素养养成基地,是素质教育的基石。素养是德、是质,素养是技、是量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