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015-03-17广东省广宁县何楮铭纪念中学陈世柱
广东省广宁县何楮铭纪念中学 陈世柱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这一教学策略适合任何的教材,任何年龄的学生,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关键性的教学技能,课堂提问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控教学过程。好的提问是高效率教学一个重要特征。提问法开展得好不好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以及教学情境调动提怎么样有直接关联,下面先简要说一下这两个前提因素。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我们应该教些什么给学生?学生又需要些什么?提问的难度高不高?这些都是要考虑的问题。所以,我们首先应当了解学生的水平情况。广泛确切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是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做到“有的放矢”地提问和影响教学工作成败的先决条件之一。可以通过几种方法了解学生,如观察法、谈话法、资料分析法和问卷法等。
接着简要说一下第二个因素——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并通过合适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下可连续不断地受启发,从而令课堂提问更直观、形象,让学生“跳起来,够得着”,激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所提问的问题。可创造实体情境或模拟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和情绪,也促进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并受到情感上的陶冶。
那么注重教学提问有什么重要性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增加师生交流。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师生在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情感意向的交流,这种交流又是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气氛下进行的。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条纽带,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地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又向交流的桥梁。教师的教学提问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讲求提问的态度及方法。
第二,集中学生注意力。当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时,学生都会集中注意力聚精会神去听,同学们会主动思考问题,或小组讲座使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保证了教学活动得到顺利进展。
第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文精心设计的教学提问,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丰碑》课文中,有意避开了以往那种淡而无味的问题,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假如你是作者,看到如此情形的军需处长,你喜欢怎么样描写?你最喜欢课文中描写他的是哪一句?目的达到了,而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就不同了。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经常感受到所提问题蕴含的疑问和趣味,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第四,启发学生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事实证明,不同类型的问题能激发学生不同类型的思维。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奔腾向前,有所发现和领悟。如课文的最后一段写战士们的脚步声是沉重而坚定的,为什么这样写呢?你还可以用别的手法来描写脚步声吗?试试看。这种提问要求学生在平时阅读过程中要有所积累,而且能启发和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
在《丰碑》这篇课文中,描述了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的感人事迹。表达了作者对队伍中军需处长的高贵赞扬和敬佩。经过通读课文,可用追问法逐一逐一提问使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即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回答得不够完整时,教师要给学生补充另外的信息,以便学生能得出更完整的答案。如《丰碑》中这样提问。
教师:“小黄,一个负责为理军队所需给养的部门,叫军需处。那么你说说课文是怎么样描写军需处长的衣着的。
小黄:“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军需处长)的身上。”
教师:“为什么他身为一个军需处长都穿得那么少呢?”
小黄:“因为他(军需处长)把所有的棉衣都发给战士们了。”
教师:“那么你怎么看待军需处长的这种做法?”
小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
教师:“很好,军需处长这种精神和高贵的品质是值得人民敬佩和学习的,所以课文题目《丰碑》用来比喻拥有崇高品格的军需处长的。
由此,可以看出来,教师连续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证明或进一步解释理解的效果。不要只判断学生的答案对与错,答得好与不好,应该注意给学生提供进一步加工信息、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处理“怎么”“为什么”“什么样”等,使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启发学生的反省思维和和批评性思维的教学,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机会获得信息并回答问题,一层层地回答有效的、有意义的问题。按照教师提问的思路,一点点获得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一种探究性思考问题的思维。同时,让学生在情感上享受成功的体验,以致使教学过程进行得更有效果。
在提问的过程中,要给恰当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那就叫等待。有些教师等待学生回答问题时间通常只有一两秒,甚至更短。这样有些学生想回答问题但组织得不够充分导致没有时间尝试回答,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通常是困难的。事实上,假如我们教师能给适当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能使学生真正地投入思考问题,对信息深入加工,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组织的答案质量也必定大大提高。但有时教师的问题难度过大,学生难以应付,这可能使学生心里产生恐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不必等待,以免出现尴尬局面,影响学生学习情绪以及回答问题的态度,必要时教师应再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教师看情况还可增加等待的时间,得到的结论是,恰当的等待时间对学生的语言行为有如下的效果:一是学生回答的时间长度和语句数量都有增加。二是回答不出的现象减少。三是提出更多证据或结论来组织答案。四是成绩差的学生回答现象也增加了。所以,在提问过程中适当的等待是非常重要的。